張正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吳橋鎮位于揚州市東郊。抗戰時期,陳毅等新四軍將領以此為陣地,成立了中共江都縣委、中共蘇北特委和抗日軍政學校,開辟了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故有“蘇中小延安”之稱。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作為革命老區,吳橋鎮的文化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任重道遠。當地的文化工作者嘔心瀝血,在文化建設方面亮出一次次精彩的手筆:成立揚州市首家文化志愿者藝術團,摘取揚州唯一的“省民間文藝之鄉”榮譽,創建全國首家鄉鎮文化網……
吳橋鎮數年來連續開展以“讀書推動發展”為主題的“全民讀書節”活動。在濃厚的文化氛圍熏陶下,當地文藝作品頻出,草根藝人不斷涌現:萬壽村60多歲的村民沈亭僅僅小學文化,憑借著順口溜的愛好,從田間地頭演到城市舞臺,成為“揚州市特色文化標兵”;張永萍、吳秀等農村婦女,或擅長歌舞,或精于拳術,她們接受培訓后擔任起社會體育指導員,業余時間義務廣泛授徒。
吳橋于2009年成立鎮級文聯,下設詩詞、文學、書畫、戲曲、攝影、音樂舞蹈、民間文藝等7個協會,不少村民也加入其中。經過幾年的發展,鎮協會會員加入揚州市級以上各文藝專業協會的達60多人,省級以上的也有10多人,鎮文化部門每年組織開展“十佳書香家庭”評比、書畫作品展、讀書征文等30多次群眾文化活動。
當今網絡傳播盛行,吳橋文化部門秉承“創新、創優”的理念,于2010年4月底成功創建全國首家鄉鎮文化網——吳橋文化網,及時傳遞全鎮最新文化活動信息,推薦和展示文藝愛好者的藝術成就,為多層面、多角度詮釋吳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搭建平臺。
為進一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2013年10月,吳橋鎮籌建江都首家文化志愿者藝術團,100多名文藝愛好者報名參加,現場火爆,令鎮文化站不得不通過現場表演形式,公開競爭選拔團員。現在藝術團開展的“歡樂村村行”活動不但表演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還把黨的方針政策、先進典型事跡編成節目,寓教于樂。
重數量同樣重質量,吳橋文藝演出節目亦不乏精品。2012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吳橋社火”登上央視三套《我們的節日——端午》專題節目。圍繞吳橋鎮民間文藝表演團隊拍攝的電視紀錄片《守望社火》,榮獲第29屆江蘇省電視金鳳凰獎中短篇紀錄片一等獎,繼而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優秀紀錄片向全國推廣。
2014年4月,江蘇省文聯暨民間文藝家協會正式授予吳橋鎮“江蘇省民間文藝之鄉”稱號,這是揚州首家獲此稱號的鄉鎮,標志著吳橋民間文藝的挖掘、整理、傳承和研究工作走在全市各鄉鎮前列。
特色文化讓老區吳橋煥發新顏,孜孜以求的吳橋人開創了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新局面,也讓文化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責任編輯 黨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