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在我國的深入發展使得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提高執網能力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因此,探討網絡問政模式的發展歷程,了解吉林省網絡問政平臺建設情況,解決網絡民生問題,指導問政信息更為合理地在民意與政府間流動,引導網絡輿情工作人員科學應對網絡知情權需求、網絡民意監督,構筑網絡問政的吉林模式,是促進吉林省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創新,推動吉林省民主政治建設的關鍵所在。
關 鍵 詞:網絡問政;網絡問政模式;執網能力
中圖分類號:D63-39 文章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06-0031-05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簡介:李玉靜(1965—),女,吉林長嶺人,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行政學院)行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公共行政。
“網絡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都發生著深刻變革。網絡,不僅是技術、是媒體、是經濟,更是意識形態,是執政資源,是現實政治的交鋒與較量。”[1]互聯網的發展在我國如此迅猛,其對社會關系和政治經濟產生的影響是人們始料未及的。最初,公眾只把互聯網當作一種新型的傳遞信息的方式,但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社會信息傳播中的廣泛運用,使得網絡在民主政治方面開始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網絡問政在我國的應用實踐并不長,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網絡問政以其參與主體的平等性、交流方式的互動性、問政渠道的便捷性、問政話題的廣泛性,極大地增強和激發了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促進了政府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創新,化解了社會矛盾,營造了互動、溝通的良性政治文化環境,為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網絡問政也由開始時的零散、自發狀態發展到了現在的官民互動,并成為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網絡問政模式的發展歷程
網絡問政模式是在網絡問政發展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從問政初始的論壇發帖到政府建立網站,從網民給官員留言到政府建立網絡問政平臺,官民互動,各種模式都在適實發展。因此,我國的網絡問政是以某一種模式為主導,多種模式共同運行而構成的網絡問政格局。
1.論壇問政模式。 網絡問政最早是從網上論壇開始的。最初的網絡問政參與者只是將國內國際發生的熱點事件和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主張公開發布在論壇上,目的是與廣大網友交流溝通,其他網民就此事發表意見,從而引起政府關注。這種問政模式的特點是信息的多點、多向流動。在網絡論壇中,網民表達意見帶有極大的隨意性,有些在現實社會中不便表達的想法都可以拿到網絡論壇里來討論。這樣自由的言論環境使得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發表了大量的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言論甚至造成了人身攻擊,導致官方在“問政”過程中處于被動狀態。
2.官方公開信箱模式。 官方公開信箱模式是以政府網站與官員公開信箱來回應網民問政需求的方式。在互聯網發展速度迅猛的情況下,各級地方政府為順應時代要求,紛紛設立官方網站,公開政務信息,反饋公眾意見。與此同時,政府官網還開設領導公開信箱,傾聽公眾意見。這種問政模式的特點是網絡問政的過程逐步由被動向主動轉化。政府在官方網站運行中逐步建立起網絡政治傳播體系,主動公開涉政信息,使政府信息公開的效率和效能得到了提高。此時的政府官方網站作為網絡問政的運行平臺之一,為網絡問政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官民互動問政模式。 網絡涉政信息傳播發展到一定階段,專門的網絡問政平臺適時產生,其包括各級政府部門建立的政務信息專欄和政務公開網站。網絡問政平臺的出現,為解決各類民生問題提供了一個區別于傳統方式的辦法。這種問政模式的特點是:與政府主導的官方網站模式相比,在互動性上,能夠更加切實地把現代傳播學中的信息雙向傳播理念充分體現出來。通過網絡問政平臺,網民能夠主動發布信息、提出訴求并監督政府,政府也可以自覺接受監督,從網絡問政平臺上了解網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處理社會矛盾,回應民生訴求。這一問政模式理性地推動了網絡民主政治的發展,使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政務信息得到了有效傳播。
4.政府網絡發言人問政模式。政府網絡發言人問政模式是傳統的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上的演變和拓展,是政府相關部門針對網友關注的敏感問題、熱點問題以及網民對政府的某些問題的質疑,直接、及時地發布官方見解,求得與公眾之間的及時溝通與理解的一種問政模式。其特點是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強。在以往的網絡問政過程中,網民主動與官方主導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信息的發送與接收的時間差,但網絡發言人在網絡空間代表政府發表言論, 實現了官民的及時互動。可以說,網絡發言人制度在信息傳播上的時效性是它對以往的網絡問政模式的最大突破。 二、吉林省網絡問政模式的創新機遇
吉林省的網絡問政以2002年12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正式開通為標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吉林省的網絡問政在了解民情、溝通民意、科學決策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例如:省長信箱的設立,讓網民可以用留言和在線提交的方式直接提出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建議和各種訴求;2004年,吉林省政行風熱線開通,2007年,吉林省12333綜合服務網開通,就國家和吉林省有關就業創業、社會保險、勞動關系、人事人才和公務員管理等進行政策咨詢;2012年,吉林省l2348法律服務熱線和網上咨詢解答系統上線開通,解答公眾關于法律法規方面的問題,受理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相關律師服務等。此外,還有網上信訪、網上舉報等,對網民提出的咨詢類問題進行公開回復;2013年5月31日,“吉林微博發布廳”在騰訊網上線。盡管如此,吉林省的網絡問政模式還存在以下問題:
1.問政平臺分散。“互聯網已經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2]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新舊利益分配格局發生了變化,因而必然產生一些社會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即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責,網絡問政無疑為解決這些矛盾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路徑。通過網絡問政,廣大網民有了一個自由的信息溝通平臺,可以發表自己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發泄自己的怨氣和不滿,表達自己的訴求;政府通過網絡問政,可以了解民意、調整策略,及時解決社會矛盾,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通過鼓勵網民敢于問政、熱愛問政,能夠使網民在網絡問政中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擁有的權利。現實是,雖然吉林省網絡問政平臺數量較多,但過于分散,在很多時候網民不知道去哪里表達訴求,導致相關的社會問題沒有得到及時解決。
2.網民參與網絡問政的熱情不高。當前,我國社會利益日趨多元化,社會轉型尚未完成,政府的社會管理任務十分繁重。一方面,網絡日益成為政府改進工作方式、干部轉變工作作風的重要陣地,成為公眾行使知情權、監督權的重要場所;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導致真假信息混雜,因此,必須加強對虛擬社會的管理,引導網絡政治的良性發展,形成互動溝通的網絡政治環境。但現實是,網民參與網絡問政的熱情不高,還沒有形成良性的政治文化環境。 2014年7月21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6.9%。[3]但吉林省內的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則低于這個數字,而且關注政府網站的網民數量也不多。從吉林省政府網站的數據統計平臺看,訪談欄目的日均瀏覽量在1800次左右,但與提問的數量相比,大多數網民卻只觀看不提問。即便提問,也存在理性提問不足,情緒化的抱怨多,有價值的建議少等問題。
3.政府問政方式有待創新。目前,吉林省的網絡問政模式還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如存在著法律法規和具體管理方面的問題。據吉林省政府網站管理辦公室組織的全省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顯示, 各地網站的互動欄目建設情況為:85%的網站為公眾咨詢投訴開設了在線提交問題的渠道, 但有66%的網站沒有圍繞政府重點工作和社會熱點問題策劃民意征集主題, 沒有對民意征集活動的目的、意義和結果的使用進行說明。其結果是,不僅網民參與問政較少,更重要的是缺少對問政效果的監督和問責機制。
三、完善吉林省網絡問政模式的路徑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黨和政府面臨的執政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正如喻國明所說的那樣:“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至少在當今中國,從信息傳播角度形成的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正在消失,變成了一種平坦的羅馬角斗場結構。這是一種圍觀結構,是眾人對個體展開的凝視和控制。社會管理者被置于眾人圍觀之中,已經失去了信息資源的壟斷優勢,依靠信息不對稱進行社會治理失去了作用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4]因此,提高網絡執政能力,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必須面對的新課題。對此,黨和政府應通過整合現有的網絡問政資源,促進網絡問政虛擬空間規范化發展,引導網絡輿情工作人員科學、合理地應對網絡知情權需求、網絡民生維權和網絡民意監督,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網絡問政模式。
1.建立專門的問政網,拓展公眾表達訴求的空間。應“加強政府網站建設,注重運用網絡問政、在線互動等方式,匯集民意民智,傾聽百姓呼聲,為民排憂解難。”[5] 即整合現有的網絡問政資源,設立專門的問政網,讓網民在一個問政網絡平臺上一目了然地看到所關注的問題,以充分表達利益訴求,直接與政府代表對話,為吉林省的發展獻言獻計。開通問政網,拓展公眾表達訴求的空間,為公眾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完善公共協商機制,讓網絡媒體、網民和政府部門通過吉林問政網這個問政平臺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暢通社情民意表達渠道,以此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激發網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和參與熱情,開創民主政治新形式。言論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網絡問政平臺使政府與公眾之間有了一個新的溝通渠道,彌補了以往政治信息傳播不對稱的不足,降低了公眾個體的利益表達和公眾監督的門檻,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有效性。網絡問政開創了我國政治民主的新形式。通過網絡問政平臺,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公眾參政議政的積極性。網民不需要過多地擔心言論表達所帶來的風險,可以在網絡問政過程中體會到自己的價值,行使其擁有的權利。
3.培育“網絡意見領袖”,引導網民理性建言。目前,各類網絡論壇、社區、貼吧按照地域、主題等積聚人氣,已成為快速集中、傳播網民意見的平臺之一。但是,由于政府網站、官方媒體的政務論壇還受到一些限制,網民難以自由發表意見,因此,要使網絡問政積極而有活力,真正實現通過互聯網了解民情、匯聚民智、收集民意的目的,實現網民與政府的直接對話,就必須做到:首先,在互聯網信息管理上“解放思想”,以開明的態度讓網民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其次,加強監管,不斷增強網民的責任感、道德感和自律精神,理性表達利益訴求。
4.建立協同問政機制,提高問政效能。網絡問政的實質不僅在于如何“問”,更在于“問”了之后怎么辦。目前,政府網站普遍設置了網上調研、網上舉報、網上信訪等窗口平臺, 但提供的多是監察、信訪部門網站的鏈接, 還沒有設置咨詢投訴等在線服務渠道。對此,筆者建議,應整合網絡問政資源,建立辦理反饋制度和工作機制,指定相關機構和人員在政府網站上對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及其提出的意見、建議及時給予答復和回應。換言之,提高問政效能,必須建立各部門協同問政機制,以及時反饋辦理結果。
5.加強與傳統媒體的合作,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加強與傳統媒體合作,傳遞正能量。目前,雖然網絡發展速度驚人,但吉林省還有很多農村群眾和一些“弱勢群體”不能上網。對此,各級政府應加大與傳統媒體的合作力度,充分借助報紙、廣播、電視等各自的優勢,加大傳播力度。實時訪談、意見征集等互動平臺應定期在各種媒體上同步發布信息;群眾訴求類問題應邀請其他媒體同步追蹤報道,以形成便捷、快速、開放,圖文并茂,音視頻結合,立體化的傳播體系。
6.建立網絡問政的激勵約束機制。網絡問政的發展趨勢是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應將網絡問政制度化建設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之中,考察領導干部運用網絡問政方式解決民生問題的情況,考評領導干部網上解決問題的實效。只有加強監督考核,網絡問政才不會流于形式,才能實行網絡問政回復考評制度,對超時未答復的部門應給予警告,進而使網絡問政有問、有答、有辦、有監督。通過監督,激勵各級官員重視和勤于以網絡問政的方式解決民生問題。
7.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網絡問政模式建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6]法治思維要求領導干部自覺承擔法律責任,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這是在操作層面提出的明確要求,二者相輔相成,既統一于法治國家的建設實踐之中,也為吉林省網絡問政模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強化法治思維,在網絡問政過程中時刻把依法執網、依法治網放在首位,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的依法行政意識,提高依法執網能力,推進吉林省網絡問政模式建設。
此外,還可以實行網絡發言人制度,以促使網絡問政制度化。網絡發言人在網絡空間代表政府發表言論, 將新聞發言人制度“搬”到網上,是以新的渠道和方式公開政務信息,也為政府在更大空間上妥善處理網民意見、解決社會矛盾、澄清網絡謠言提供了時間與可能。
總之,“網絡問政已經成為民意、民聲、民智匯聚的平臺,成為民主、民權、民情的重要橋梁和通道,是公共管理改革進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我國實行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新形式。”[7]只有構建適合吉林省省情的網絡問政模式,才能廣開網絡問政之門,才能積極推動網絡問政與現實政治的良性互動和發展,進而打造一個秩序良好、溝通順暢的政府治理新平臺。
【參考文獻】
[1][2]馬利.互聯網——治國理政新平臺[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4.
[4]喻國明.中國社會輿情年度報告(2010)[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0.
[5]王儒林.2012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R].http://www.gov.cn,2012-02-07.
[6]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R].人民出版社,2012.
[7]孫文柱,蘇平,孫瑩玉.地方政府網絡問政模式構建研究[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
(責任編輯:高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