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航
近日,咨詢中心來了兩位同學,其中一個叫雯雯,今年12歲,初中一年級,她的家長告訴我,周末帶她去上輔導班學習,她總推說肚子疼或身體不舒服去不了,每次都會找各種理由推脫逃避。在學校也是這樣,老師在講課,她心不在焉,老師提問也不積極回答問題。這學期她的學習成績從班里的前十名下降到二三十名,做作業總是拖沓,每天都得晚上在家長的不斷催促下十點多才能完成作業,這讓家長非常焦慮卻無計可施。
另一個同學叫樂樂,他今年14歲,他也是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咨詢中心的,他最擅長的就是老師講課時在下邊轉筆玩,轉得胸前都是筆道子。他承認這么做不好,但家長和他怎么說都改不了這一點。他的學習成績排在班級倒數幾名,他不喜歡自己的班主任,不愿意上學,經常遲到早退。
上述兩名同學的共同特點是厭學,近幾年,學生的厭學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僅涉及范圍廣,而且表現復雜。如上課不聽不記不做練習,教師你講你的,臺下我玩我的;越新奇越刺激的游戲越喜歡;講吃穿、圖享受、不愛勞動。這些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對集體的事不聞不問,對不良現象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也有極少數學生甚至因偷搶勒索、參與黃賭毒等而走上犯罪道路。
厭學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無奈、彷徨、茫然、自卑、無助的孩子。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瓶頸,想要靠自身能力去突破卻無從著手;他們曾經努力過,可努力后的結果是潰?。凰麄冊洅暝^,但掙扎后的結果是委屈自己的內心,因為他們心靈的呼喚沒有被家長或老師真正地聽到過。他們只看到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選擇用逃避的方法來面對父母、社會、同學等給予的各方面的壓力,把自己安置在一個人的堡壘里。在那里他舒服且自在,不去上學,就不用面對堆積如山的作業,不用處理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不用每天都按時起床……當然在厭學的背后,孩子是有收益的。他們可以博得父母關注的目光,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忙碌的父母至少是和孩子有聯結的,知道自己是被父母所關注的。
上述兩個孩子雖然表面上呈現了不同的厭學特點,但在與父母、孩子深度對話的過程中,我發現父母和孩子都不會正確地表達愛和期待,成了共同的問題癥結所在。這也是在厭學孩子中經常會遇到的現象,下面這些就是兩個孩子的控訴:
“我爸總打我,他說事不過三,他的話重復了三次就打我,比如包書皮,我書皮忘了包了,他提醒我了,但后來我忘記了,他就打我?!薄拔覀兝蠋熋髦牢铱嫉貌缓?,但還要找家長,找家長的結果就是讓我挨打,我痛恨他,他就是故意讓我挨打?!薄八险n我不愛聽,除了轉筆我還能怎么辦?又不敢從課堂走出去。”“我媽媽是老師,總想讓我考省重點高中,這樣她在別的老師面前能抬起頭來。我的成績一不理想,她就如臨大敵,讓我每天都膽戰心驚,害怕自己考不好,可越怕自己考不好就越考不好?!薄拔覌寢尮ぷ髅?,經常晚上回家很晚,她回來的時候我見到的就是她不斷打電話,都沒有時間陪我說說話?!薄?/p>
將這兩個孩子的控訴“翻譯”過來,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對愛的期待,和期待背后的失望?!拔抑挥袑W習成績不好,媽媽才會放下電話來關心我的學習成績,她才能不忽略我?!薄拔蚁肟己贸煽冏寢寢岄_心,可媽媽的焦慮和期待讓我也很焦慮,我承接了她的焦慮,但這又不是我這個年齡所能承擔的。”“爸爸教育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打和控制,這成了彼此聯結的方式。”“老師是故意讓家長打我來害我的,因為我沒有看到那個老師對我的愛?!?/p>
如果我們將厭學作為“果”來看待,就要關注到一個個“因”,孩子描述事實的背后,就是家長、老師種下的因。聽清孩子控訴背后的潛臺詞,也就可以開始愛的發聲練習了,我們從完善愛的支持系統開始做起吧。
學會愛孩子,聽懂孩子愛的語言和呼喚,成了解決每個厭學孩子的突破點。表達愛的方式有許多種,中國人普遍都很內斂,不善于情感表達,那么就從最簡單的做起,留些時間多陪陪孩子,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交流彼此的心得和感受。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們從父母這里學習如何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和難題。倘若父母不愿意花時間弄清孩子的困境,沒有耐心,一味地只是“打”和“施加壓力給孩子”,最后崩潰的就是孩子。因為他不知道如何解決,而父母也沒有教給他如何解決難題,于是他選擇了最簡捷的方法,也只看到了這個唯一的方法,那就是逃避現實,厭學。
要讓孩子知道,他做事情時,有父母的堅定的愛做后盾,而父母也愿意平心靜氣地停下來與孩子溝通想法,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更好地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父母之間的教育方法要達成一致,學會互相配合,彼此肯定對方,給對方以聲援。如孩子聽到爸爸的話而沒有行動時,媽媽可以緊跟著追加“爸爸說的話你聽到了嗎”,對爸爸給予支持。這樣孩子就知道父母之間觀點是一致的,而不至于讓孩子的內在世界混亂迷茫,聽爸爸的,還是聽媽媽的?
父母要理清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一個焦慮的媽媽就會有一個焦慮的孩子,想要讓父母開心是每個孩子的需求和渴望,他們做的許多事情都在迎合家長,但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小身體究竟能承受多大的重擔。考上省重點是家長的期待,不是孩子的期待,考上重點大學是家長給予孩子的夢想,但未必就是孩子的夢想,劃清彼此的界限,對父母對孩子都有利。這樣,孩子才能獲得輕松自在的人生,家長也能清理好自己的問題,輕松面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