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路 俞國良
不知不覺,羅、俞兩位老師的雙胞胎兒女就要小學畢業了。他們說,雖然姐弟倆不算出類拔萃,倒也身心健康、陽光開朗、自信樂觀、品學兼優、愛好廣泛,這些著實讓他們欣慰。養孩子是個系統工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是快樂和希望。關于家庭教育知識,兩位老師認為完全沒有一個理論或模式可以照搬,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要提供適合孩子發展需要的教育,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本刊:說到陪伴,可能很多家長要叫苦了,那么多的工作和生活瑣事需要處理,哪還有專門的時間陪伴孩子?。繉Υ耍蠋焸冊趺纯??
羅曉路、俞國良:陪伴就是要父母親自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工作再忙,做父母的每天都要花時間和孩子一起學習、娛樂、聊天。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越多,孩子就和父母越親密。實際上,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也會體會到極大的幸福和快樂。每天的晚餐是我們家最熱鬧的時間,孩子們爭著交流在學校的見聞和自己的看法,父母不時參與其中,既了解了孩子,又能自然地向孩子傳遞一些生活常識,諸如“如何與同學相處”“如何對待競爭”等。久而久之,孩子們便愿意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敢于在家庭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
孩子們年紀較小的時候,給他們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身教重于言教,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更為最重要。對現代家庭來說,良好的環境指:良好的家庭氛圍,家庭中有愛的流動,父母恩愛、敬重長輩、彼此信任、積極向上、勤奮好學,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具有責任感,熱愛生活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記得孩子才上一年級時,一天我們的車被別人撞壞了,我們去接他們時,心情不太好,告訴他們要走路回家,兩個小家伙不但沒有難過,反而使勁兒安慰我們,自己爭著背書包、拿樂器,那么小的孩子就知道體貼人,著實讓人感動。
本刊:雖說現在提倡孩子全面發展,但是很多父母還是特別重視孩子的智能開發和知識學習,而忽視了孩子的身體鍛煉。在孩子們的體能發展方面,老師們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呢?
羅曉路、俞國良: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們覺得孩子在上初中以前,學習多少知識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身心健康,將為孩子的一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健康生活方式能讓孩子的身體更健康。我們家一日三餐基本都在家自己做,盡量選用安全的食材。孩子們從小喝白開水,對各種飲料沒有興趣,也不吃垃圾食品,家中零食幾乎無人問津。雖然孩子是雙胞胎,但我們并沒有把他倆帶得很嬌氣,而是大膽讓孩子接觸自然環境,嘗試各種游戲運動,保證孩子作息時間規律。因此,孩子們的體質從小都很不錯,不屬于特別愛生病的孩子。
孩子們對游泳、輪滑、滑冰、滑雪、體操、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都有濃厚興趣,因為在運動中,不僅能體驗到運動本身的樂趣,更重要的是能和小伙伴們在一起。我們覺得這也是一個小竅門吧,孩子都喜歡和同齡人交往,父母多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和小伙伴一起運動、娛樂、學習,父母自身也得到了解放,不用擔心整天被孩子纏著,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學習能力、運動能力也能有所提高。孩子們從小就愛撒開了與小伙伴們一起奔跑打鬧。這種快樂非常純粹,父母一定不要擔心孩子磕著碰著而加以禁止。因為我們的放手,孩子們的運動能力都不錯,是學校田徑隊的成員,每周兩次田徑隊的訓練,對他們體質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很少因為生病耽誤學習。女兒還在海淀區運動會上取得過短跑冠亞軍的好成績。
本刊:剛才,老師們提到雖然兩個孩子“不是出類拔萃,倒也身心健康、陽光開朗、自信樂觀”。自信、開朗是孩子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重要保障。如何才能讓孩子們養成這些優良品格呢?
羅曉路、俞國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自信陪伴孩子一生。不要用考試成績作為孩子獲得父母愛的條件,也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好就給予額外的物質獎勵,而要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享受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青春期前的孩子,自我意識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父母或老師怎么看待他們,他們就會怎樣認同自己。因此,父母要用放大鏡來看我們的孩子,發現他們身上一點點閃光的東西,加以肯定,孩子們自然就會不斷地去強化這些閃光點,充滿自信地面對世界。我家女兒從小喜歡和小朋友玩,善于處理與小朋友間的矛盾,不太能靜下來看書,兒子卻非常喜歡閱讀,常常到父母的書柜里找書看。我們就會當著他們的面,帶著欣賞的語氣夸獎他們的這些行為。慢慢地,女兒更多地表現出善于與人相處的特點,在班級和少先隊組織中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喜愛,組織協調能力逐漸增強;兒子更是博覽群書,知識面現在比我們可能還要廣。
我們覺得,父母還可以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大膽地去與世界接觸。音樂、美術、運動、旅游、志愿者活動、科學實踐、烹飪等等,都可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他們在感受世界的不同面的同時,也在覺察和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慢慢地,他們對理想的自己就會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利用假期,我們帶著孩子感受發達國家高科技、現代化的生活,使他們開闊了眼界,產生勤奮學習建設國家的動機;也會到落后山區和留守兒童一起生活,感受到了不同層面的生活狀態,激發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助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