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為什么要貼吊錢兒?為什么除夕的餃子里有硬幣?”在兒子的追問聲中,我和老公這個土生土長的天津人才意識到,平時都沒有很好地給兒子講講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為了補上這一課,我們為兒子安排了兩天的天津民俗游,讓他這個小天津人在游覽中感受家鄉獨具特色的民俗美。
第一站我們選擇的是在首屆“中國魅力名鎮”評選中榮獲“中國魅力文化傳承名鎮”稱號的楊柳青。楊柳青位于天津市西青區最繁華的地方,是民俗文化氣息最為濃郁的小鎮。
走進小鎮,古色古香的建筑、四處高懸的彩燈以及城市里早已聽不到的叫賣聲讓兒子興奮不已。我們先帶他來到石家大院,這座始建于1875年,具有“華北第一宅”之稱的晚清民居建筑群里,60米長的大甬道的兩側共有四合套式12個院落,所有院落都是院中有院,無論是格局、建筑風格還是藝術裝飾,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民俗民風。
跨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構成大院中軸線的一條大青方磚鋪就的甬道,甬道上有形式各異的5座門樓。此時,兒子已經從初進大院時被眼前的壯觀景致驚呆,轉變為開始問為什么門樓不是一邊高的?老公指著門樓告訴他,門樓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寓意為“步步高升”。兒子點點頭,馬上又問為什么每道院門都是3級臺階?我發現兒子開始思考了,笑著告訴他這寓意著“連升三級”。
甬道的東側原來是石氏家族的起居室,現在是展品陳列區,除了還原寢室原本的擺設外,還陳列著楊柳青木版年畫的歷代杰作和磚雕藝術品。甬道西側有花廳、戲 樓、佛堂等建筑,現今為“石府復原陳列區”。走出佛堂,往西跨一道隔扇門,就是“天津民俗陳列館”,這里又一次讓兒子眼界大開。這里集中展示了最具濃郁地方特色的楊柳青風箏、剪紙、花會道具以及婚俗等。穿堂入室,仿佛穿越時空,在一次次驚嘆的表情中,兒子感受了豪門興衰的百年滄桑,也品味了濃郁的人文氣息。
到了楊柳青,有一個地方是一定要去的。出了石家大院,往西走沒多遠,就在巷子口看到了楊柳青畫館。進入大門,在右邊的墻上會看到“楊柳青木版年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我趁機給兒子講起了楊柳青年畫的歷史?!皸盍嗄戤嫯a生于元末明初,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為南桃北柳?!闭f話間,我們已經走進院子,里面的展室里陳列著各色楊柳青年畫,所有的年畫盡收眼底。
看到最后,兒子站在原地說什么也不走,他歪著腦袋問我這些畫是怎么畫的?我搜尋著腦海中對年畫的一知半解,告訴他楊柳青年畫的制作方法為“半印半畫”,就是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后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兒子聽得云里霧里,走出展室,老公指著創作畫室說:“我們可以先去參觀一下。”
能夠親自目睹年畫的創作過程,兒子滿臉興奮,剛要歡呼就被我及時制止了。院子里就像遠離塵世喧囂的世外桃源,畫室里更是靜得出奇,靜到可以聽到自己的呼吸聲。我們放慢了腳步,輕輕地走進去。當畫師的工作狀態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別說兒子,就是我和老公也都一怔。楊柳青年畫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把紙鋪在桌子上畫,而是在畫室里一排排可以隨意開合的門板上畫的。畫師們專注著自己的畫,仿佛參觀者如空氣一般。一幅畫最少要畫三五天,也許需要反復推敲,會耗時十天半個月以上。
正是畫師們全心的專注,才讓這一幅幅年畫變得惟妙惟肖。走出畫館,我對兒子說:“沒想到一幅畫的完成需要很多步驟和時間,你看到畫師辛勤的付出了吧?”兒子點點頭,思緒還沉浸在畫師靈動的筆尖上。老公突然補充了一句,說:“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就像畫師作畫一樣,不能浮躁,要靜下心來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件事?!眱鹤狱c點頭又搖搖頭,我知道他不能完全理解,幫他戴好帽子后說:“你可能現在不明白,但是你要記住剛才在畫室里所看到的,畫師們不僅是完成一幅畫,同時也是對中國文化瑰寶的一種傳承。”這一次兒子深深地點了點頭。
一路走一路看,途中,兒子還在回憶著留給他印象深刻的每一處場景。接下來的一天,我們又來到津門十景之一的古文化街,這是我和老公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
古文化街的近百家店堂都彌漫著“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的經營特色。除了帶有濃郁民俗氣息的建筑風貌外,充滿文化氣息的文物古玩、名人字畫、文房四寶、古籍、中西樂器和工藝品的小店,每一家都讓兒子流連忘返,而最讓兒子流連的還是泥人張彩塑。
泥人張的店門兩側擺放著彩塑的泥人,離得還遠時,兒子就奔跑過去看了又看,然后拉著我們走進店里。店里的貨架和柜臺上陳列著高約40厘米左右的泥人張彩塑,有古典名著、舞臺戲劇、民間故事里的人物,還有各種表情的泥娃娃以及京劇臉譜的彩塑,更有與時俱進的以“我的夢.中國夢”和“少年強.中國強”為素材的人物彩塑,每一個都栩栩如生。
走出泥人張彩塑店,兒子看著手中的一套京劇臉譜彩塑,讓我和老公給他講講泥人張的歷史。老公對我說這兩天的民俗游兒子長進不小,問的問題都變得有深度了。我也深有同感,然后老公指著那套彩塑說:“泥人張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創始人張明山小時候跟隨他的父親靠捏泥人養家糊口,經過數十年的不懈努力,練就了一手絕技,18歲得藝名‘泥人張’。1915年,張明山創作的《編織女工》彩塑作品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經過后人傳承,形成了今天的津門藝林一絕?!?/p>
兒子聽得無比認真,不知不覺中我們來到了最后一站,我們要帶他聽一場天津人氣最旺的茶館相聲。在捧腹大笑之余,兒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茶館熱鬧的氛圍,在現場聽到了相聲這種民間說唱曲藝,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他的心中留下深刻的一筆。
兩天來,帶著兒子行走在天津的街頭巷尾,參觀古色古香的標志建筑、領略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工藝,感受古文化街的文化氣息、泥人張的精湛技藝以及近距離地感受傳統相聲的獨特魅力,這一路就像是為兒子上了一堂堂生動的近代歷史課,讓他在游覽中提問,在切身感觸中得到解答。在家鄉的民俗美盡收眼底時,兒子驕傲地對我們說:“原來我的家鄉這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