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光遠 張妍卓
摘 要:本文從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和市場供求關系等方面探討了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從分析對比中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普遍持續上漲,由此推動著農產品生產價格呈現長期上漲的趨勢。同時,流通成本上漲已成為農產品價格長期上漲的重要原因,而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最直接的因素是市場供求關系,即供給的不穩定性是首要因素。
關 鍵 詞:農產品價格;影響因素;成本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5)04-0046-05
收稿日期:2014-12-05
作者簡介:戚光遠(1979—),男,吉林長春人,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物流管理、農業經濟管理;張妍卓(1982—),女,吉林長春人,南方航空公司吉林分公司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成本管理。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呈現持續上漲趨勢,農產品價格指數如“過山車”一般一直處于波動狀態,給消費者的生活和農民收入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特別是2010年以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等詞匯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話題。據相關資料統計,從2009年12月31日到2012年3月3日,農產品批發價格總指數從160.40上升到200.90,僅僅15個月的時間價格水平就上漲了25.25%。同期,與廣大居民密切相關的“菜籃子”類農產品漲價情況更為嚴重,批發價格指數從159.70上升到202.80,上漲了26.99%(資料來源:2009年-2012年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
目前,政府十分關注農產品市場價格問題,連續出臺了多項穩定物價的政策和措施。2012年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提出,保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是關系群眾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點工作。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完善農產品流通網絡,加大農產品物流設施建設力度。經過幾年的努力,雖然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有了很大發展,但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大中城市近郊菜地和零售網點不斷減少,流通環節和成本不斷增加,“賣難買貴”的問題十分突出。因此,探討農產品價格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穩定農產品價格,是政府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本文從生產成本、流通成本、供需狀況等方面分析了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以期為解決農產品價格波動問題提供參考。
一、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生產因素
商品價格是以其成本為基礎的。一般情況下,農產品成本決定其最低價格。從價格形成過程來看, 農產品價格主要由生產成本、流通成本和利潤三部分構成。近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成本呈明顯上升趨勢,而生產環節發生的成本成為其價格上漲的重要原因。
1.以玉米為例分析糧食生產成本。我國是玉米生產、消費大國,玉米不僅可以作為主糧,也可以作為飼料,因此,玉米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幾年,我國玉米平均每畝產量出現了大幅度波動的狀況,從2008年的457.2公斤/畝下降到了2010年的452.74/畝,降低了0.98%;而生產總成本卻迅速升高,從2008年的1.144元/公斤上升到了2010年的1.397元/公斤,上漲了22.04%。在生產總成本中,上漲最快的是人工成本,上漲了34.15%;其次是土地成本,上漲了34.06%;而物質與服務費用上漲了8.14%。從成本結構來看,物質與服務費用的比例最高,占到41.19%的比重;其次是人工成本,占37.16%;土地成本占21.65%(資料來源:2008年-2010年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
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玉米生產成本上漲,特別是人工成本上漲推動著其生產價格升高。同時玉米價格的持續升高對糧農增收產生了正面效應,即種植玉米每公斤純收益可增加55.94%。
2.以露天黃瓜為例分析蔬菜生產成本。近幾年,我國露天黃瓜平均每畝產量持續增加,從2008年的4019公斤/畝提高到了2010年的4098.91/畝,增長了1.98%;生產總成本迅速升高,從2008年的0.549元/公斤上升到了2010年的0.659元/公斤,上漲了20.14%。在黃瓜生產總成本中,上漲最快的也是人工成本,上漲了42.85%;其次是土地成本,上漲了30.25%;而物質與服務費用卻下降了1.42%。從成本結構來看,蔬菜是浪費人工的產品,人工費用比例最高,占到51.28%的比重;其次是物質與服務費用,占40.27%;土地成本僅占8.45%。
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露天黃瓜生產成本上漲主要是人工成本上漲推動著其生產價格升高。同時,蔬菜價格的持續升高對菜農增收產生了正面效應,即種植露天黃瓜每公斤純收益可增加37.78%(資料來源:2008年-2010年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
3.以生豬為例分析畜產品成本。近幾年,我國生豬平均每頭主產品產量略有減少,從2008年的112.1公斤/頭減少到了2010年的111.56公斤/頭,減少了0.48%;而生產總成本也略有降低,從2008年的11.74元/公斤減少到了2010年的11.21元/公斤,減少了4.55%。生豬生產成本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其中比重最大的是物質與服務費用,占到80.88%的比重;另一部分是人工成本,占到總成本19.12%的比重。生豬生產的人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兩年間上漲了28.33%(資料來源:2008年-2010年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而物質與服務費用卻略有減少,減少了9.98%。從物質與服務費用的主要明細資料來看,占總成本比重52.23%的精飼料費用迅速增加,從2008年的570.52元/頭上漲到了2010年的652.92元/頭,上漲率高達14.44%,只是因為仔豬進價成本降低,才使得物質與服務總費用明顯減少。仔豬進價成本受生豬市場價格影響非常大,可以說,仔豬價格與育肥豬價格變動是同步的(資料來源:2008年-2010年農產品成本收益年鑒)。
事實上,生豬的生產成本并沒有減少,而且生產成本出現了較大的波動。例如:2010年比2008年的平均出售價格降低了13.09%,養豬戶的純收益嚴重減少,降低了65.47%。因此,生豬的生產成本只能解釋豬肉產品價格降低的原因,并不能很好地解釋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三種類型農產品價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國農產品生產的人工成本普遍持續上漲,蔬菜產品人工成本漲幅最大,其次是糧食作物和畜產品。人工成本的持續上漲推動著農產品生產價格呈現長期上漲的趨勢。農產品價格的持續上漲對農產品生產者的純收益具有正面效應。但從生產成本方面并不能很好地解釋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
二、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流通因素
流通成本是農產品價格的主要構成要素之一,在不同條件下,不同農產品的流通成本有所不同。
目前,我國缺乏統一、規范、有序、合理的農產品流通市場,省與省之間彼此封閉、信息不暢。筆者在廣東、廣西、云南、四川、湖南調查時發現了一個怪現象:所有的蔬菜批發商都說他們的蔬菜是從山東壽光買過來的,即這些省份的蔬菜都是從山東壽光轉過來的。換言之,部分農產品在上到老百姓餐桌之前已經在公路上運輸了幾千公里。眾所周知,流通成本主要包括能源費用、人工成本等,如果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過多,就會導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以蔬菜為例,從田間到餐桌,蔬菜要經過菜農、產地收購經紀人、全國或區域流通中心、批發市場、超市或社區、消費者這六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污損、裝卸、運輸、人員成本、資金成本、利潤等。每增加一個流通環節,成本將增加5%-10%,加上各種稅收和管理費用,總體算下來,物流環節會將蔬菜價格提高一倍以上。近些年,成品油等燃料價格持續攀升,勞動力價格也迅速升高,因而流通成本上漲是必然趨勢。因此,流通成本也是農產品價格(特別是蔬菜等生鮮易腐農產品)長期上漲的重要原因。
據農業部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在最終價格構成中占有較大比重,糧食、生豬、肉雞、牛奶、蔬菜等的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分別達33.01%、13.10%、23.33%、54.17%和57.43%。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生產形成了區域化布局,農產品流通呈現出了廣域化、大流通的趨勢,在流通過程中,流通距離較遠、流通環節較多,導致流通成本較高。我國蔬菜流通環節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2—3倍。據中國商業聯合會的資料顯示,從2005年至今,我國物流總成本占當年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8%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同類指標是8%到10%。物流損耗太大、物流成本高直接抬高了農產品價格,運輸體系不健全、市場布局不合理則是導致物流總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三、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的需求與供給因素
從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的角度分析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后筆者發現,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并不能合理解釋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原因。換言之,農產品價格的形成不能完全以生產成本為依據,而是要考慮到市場上農產品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即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波動的直接因素。
目前,我國生豬、蔬菜等農產品價格出現了一個周期性現象:供不應求——價格大漲——大量種植或養殖——供過于求——價格大跌,這一現象符合蛛網理論規律,是我國農產品價格呈現較大波動的主要原因。
以價格波動較嚴重的生豬為例,自1985年取消生豬派購、放開豬肉市場以來,我國生豬價格一直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狀態。從需求方面看,由于消費觀念和飲食習慣等原因,在我國居民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消費長期占主導地位,而且城鄉居民對豬肉需求數量相對穩定,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因此,需求是豬價變化的被動因素,而不是推動豬價變化的主動因素,因而問題就應該出在供給環節。
從生豬供給方面看,自1996年以來,生豬重大疫病頻繁發生導致生豬產量大幅降低,最終體現在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上。1996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在我國首次爆發,致使當年生豬產量大幅降低,減產率達到13.44%,供給的減少直接導致了1997年豬價暴漲。2005年,四川等省發生豬鏈球病和人感染豬鏈球病疫情,雖然局部地區發生豬鏈球病并沒有造成全國生豬產量降低,但是人感染豬鏈球病疫情擾動了生豬市場,導致2005—2006年豬價下跌。隨即2006—2007年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情嚴重爆發,遍布全國19個省份,大批能繁殖的母豬或病死或被殺死,嚴重影響了全國的生豬生產能力,養殖戶的跟風行為也加速了生豬產量的降低,2007年減產率達到7.80%,導致2006—2007年兩年內生豬價格的暴漲。2010年初,農業部公布了部分省份的口蹄疫疫情,全年區域性的豬病此起彼伏,導致2011年生豬價格再創歷史新高。
目前,我國生豬生產者的生產規模較小,組織化程度偏低,養殖技術落后,從眾心理較強,導致其無法成為價格的引導者,只能作為價格的跟風者,而生豬生產者的跟風行為又加速了價格的大幅波動。
四、結論與建議
為了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我國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和措施(如生產補貼、消費補貼、保護價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十分迅速,但這種經濟的持續增長、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一方面是對糧食的需求加速增長,而另一方面則因為有效務農人數銳減(所謂有效務農人數銳減,不僅指務農人數的絕對減少,還包括因大量青壯年外出而帶來的務農人員質量的降低)和有效播種面積的大幅縮水(雖然名義上種植面積可能擴大,但是管理的精細程度和管理的質量可能因人手不足而下降)而導致糧食供給相對減少。這兩種方向相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便是糧價上漲和CPI上漲。政府的職能之一是引導國家經濟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由政府伸出“有形的手”來干預市場是合情合理或者說是必不可少的。以糧食為例,如何通過宏觀調控這只“有形的手”來彌補市場調節缺陷所帶來的損失即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糧食直接補貼,制訂最低收購價可以視作為對農產品的保護。在糧食供過于求的情況下,一方面,國家要制訂糧食保護價,不至于讓糧價過低,否則,會導致農民一年的辛苦“打水漂”,損傷其種糧的積極性,最后反而導致糧食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國家也要做好糧食儲備工作,將一年中多余出來的糧食作為應急儲備,在糧食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時及時調糧來平衡物價。而糧食直接補貼可以讓農民們吃上“定心丸”,這樣,無論豐年災年,農民的生活水平和收益都可以得到有效保證。唯有如此,才能夠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保證我國糧食供應的穩定。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黃金期,因此,政府應該合理地干預和調控市場。
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產品價格又是農業的基礎,為最大限度地減少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不至于出現“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情況,為了保障國家經濟的安全和推動“三農問題”的解決,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⒈政府應時刻關注農產品價格,在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綜合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性,同時,也要通過建立符合我國實際、又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價格預警系統,動態、系統地監測農產品價格波動狀況,為政府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政策提供依據。
⒉政府要加大對農業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力度,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證農業供給不能落后于人口經濟增長的速度,確保糧食總產量的增長;構建包括豬肉、糧食在內的農產品儲備制度以抑制農產品價格的波動,穩定基本的農產品價格。
⒊政府要通過稅收、財政補貼等手段調控農產品市場,適時變更補貼的范圍和方式,加大補貼的力度,進而保證農產品價格的穩定;同時,要推動我國農業生產體系和農產品價格市場建設,使農產品生產資料和農產品價格一體化、市場化,增強聯動性,這樣,政府才能夠靈活地實施調控政策,提高調控效率。
⒋優化農產品流通結構,減少供應環節,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從農產品最終銷售價格看,其上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流通環節過多、流通成本增加。因此,政府管理部門應搭建多種形式的農戶與消費市場直接交易的平臺,減少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農戶增收,而且會相應地降低消費者的購買價格。在政策上,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儲備機制,特別是要加強糧食、肉類、油類等涉及國計民生的農產品的戰略儲備,從而及時有效地調控農產品價格,使其維持相對穩定。
⒌加強農村基礎交通設施與道路建設,降低運輸成本,從而降低農產品價格和損耗。即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充分利用運輸資源,優化運輸網絡,提高運輸生產效率,減少運輸事故損失,從而減少運輸成本。
總之,我國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階段,但農業現代化步伐卻相對滯后,因此,農產品價格的溫和上升是合理的。也就是說,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農產品價格的上升趨勢是必然的。工業反哺農業,責無旁貸地要在技術、生產設備等方面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撐,促進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向集約型、規模化發展,促進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農民勞動收益的提高。對此,農業管理部門應及時監測農業投入品的價格,根據監測信息,科學地設置警戒線,將農業生產成本控制在合理的區間。同時,政府部門應合理支配財政收入,最大限度地向農戶提供生產資料綜合補貼,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林潔,徐麗艷.農產品價格的基本構成及其控制主體[J].農村經濟,2011,(12).
[2]宋則.對農產品流通成本真相剖析[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1,(31).
[3]胡卓紅,申世軍.當前農產品價格上漲中的流通成本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08,(08).
[4]周敏丹,金建華.新形勢下我國農產品價格上漲原因探析和對策建議[J].湖南社會科學,2011,(04).
[5]劉兵等.應對豬價波動培育“新中國豬種”策略初探[J].農業經濟問題,2011,(增刊).
[6]呂杰,綦穎.生豬價格波動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07).
(責任編輯:高 靜)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Qi Guangyuan,Zhang Yanzhuo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our country from production costs,the cost of circu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etc.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e can see that the labor cos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enerally continues to rise,which mak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 show a long-term trend of rising.At the same time,the rise of circulation costs has been the main reason of the long-term ris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but the most direc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fluctuation of the market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which means the instability of supply is the primary factor.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ice;influence factors;cost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