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
歷史事實是指已經發生過的客觀進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歷史事實已成既往,無法重復,后人認識歷史只能根據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間接地進行。即使親身經歷了歷史事件的人也不可能對所有的歷史細節全部掌握,所以歷史研究必須借助歷史資料。歷史資料無論是文字、實物、行為還是口碑、影像等,與無限豐富的歷史進程相比,能夠留存下來的總是很少的一部分。研究者能夠看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歷史研究以歷史事實為依據,就需要不斷地搜集資料,新史料的發現甚至會引發重大的學術創新,從而使得歷史學展現出了無窮的青春魅力。
歷史資料永遠難以窮盡,是否就影響歷史研究的進程?當然不是。歷史研究不只是搜集和編排資料,還有歷史評價。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有密切聯系,但卻是兩種意義和性質不同的東西。歷史評價是歷史認知者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其意義的議論。這種議論或者體現為獨立于歷史敘事的單獨評論,或者蘊含于歷史過程描述中的夾敘夾議。這些歷史評論都會通過一定的歷史著述表現出來,必然帶有某種主觀性。凡是歷史著作都是歷史事實與歷史評價的結合體。后人看到的史家撰寫的歷史都不可避免地夾雜著編纂者的價值評價。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帶有主觀性的歷史著述當作歷史事實本身。除某些特殊時期極少數歷史學家有意歪曲歷史外,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宣稱自己是客觀的、公正的,尤其是那些所謂的純粹學者更是如此。而實際上,有主觀性滲透其中的歷史著述就不能保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客觀的、公正的。
影響人們評價客觀歷史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由于人們的文化傳統、時代條件、社會經濟地位、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差異,以及歷史資料的局限等因素,對歷史的認識會多種多樣,甚至截然相反。對同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評價出現多樣化甚至矛盾化,除不同主體的學術水平不同外,最根本的還是歷史觀的差異。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根本觀點。人們面對紛繁的歷史現象總會做出評價和判斷,由此形成的系統理論認識就是歷史觀。它可以是正確地反映歷史本質的歷史觀,也可能是違背歷史真相的錯誤的歷史觀。歷史觀無論正確與否,都會從根本上影響對歷史的判斷,所以它是史學的靈魂。歷史觀是一定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的產物,是一定的文化傳統、政治立場、現實利益等因素長期浸潤而形成的。歷史觀背后實際上隱藏者一種利益關系。也就是說,歷史評價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代表著某種利益。馬克思說:“人們為之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在歷史研究中,現實的利益關系以及政治立場,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牽引著研究方向,并使人們對同樣的歷史事實做出不同的評價。比如,對于1950年在朝鮮半島爆發的戰爭,中國、美國、朝鮮、韓國以及日本等不同國家的政府和歷史學家都有不同的判斷。這顯然是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造成的,背后又體現著深刻的國家利益因素。所以,對于一些所謂的“歷史大揭秘”“告訴你不知道的歷史”之類的宣稱,要善于明辨,防止以偏概全,防止混淆視聽。
承認歷史著述有主觀性,并不是否認歷史著述有科學價值。歷史研究本來就不應僅僅停留在歷史事實的確定和描述上,應該在客觀歷史事實的基礎上,蘊含深邃的歷史評價,透過現象看本質,探究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底蘊。優秀的歷史著述是時代精神的體現,以先進的歷史觀為指導,能夠解釋歷史本質,反映社會進步和需求,能夠使人們更好地認識歷史、領悟歷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
(作者是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