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健
重視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新課程理念下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
1 創設音詩畫情境
“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生物課上,教師選擇合適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領略到這些歌曲中無限的感染力,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道德、意志和品質。
“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葉綠體”一課上,筆者選擇歌曲《綠葉對根的情意》。當耳邊蕩漾起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時,引導學生思考:“綠葉對根有什么情意?綠葉為根付出了什么?”學習后教師總結:“綠葉源源不斷地利用它特有的光合作用,生成有機物,向根輸送,為它提供營養,春來春往,綠葉一次又一次的更替,始終不滅的是對根的那份情意。”
在“生物與環境”一課結束時,筆者選擇公益歌曲《地球之歌》MV,當邁克杰克遜用淋漓的情感、高亢的高音嘶吼,訴說著一切正離我們而去的美好事物:“你有沒有看到,地球在流淚,海岸在哭泣?鮮花遍布的田野呢?屬于你和我的所有夢想呢?”那歌聲電閃雷鳴般直搗學生的靈魂,隨著那旋律去感受這個世界發生的災難。“保護自然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是這觸動心靈的音樂告訴學生的。
學習“真菌”時選擇“采蘑菇的小姑娘”;學“能量”時選擇“買火柴的小女孩”;學習“光合作用”時選擇“好大的一棵樹”;音樂的魅力表現在對學生心靈的啟迪、激勵、喚醒、感染與凈化,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美。
形象生動,雋永幽長的詩詞歌賦,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適時引用,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語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中蘊含的生物學道理。如講授“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可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雨露滋潤禾苗壯,萬物生長靠太陽”等優美的詩詞歌賦,較好地描述了溫度、光照、水分等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既形象又生動,學生很容易理解,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學習“植物芽的種類和結構”時,可引用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學習“鳥的生殖和發育”,引用《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學習“青蛙的生長和發育”時引用《西江月》“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學習“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時,可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詩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能夠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大自中的物質循環和水循環的道理,讓深奧的生物學知識變簡單,較好地突破教學中難點知識。
2 創設故事情境
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95%以上中學生愛聽故事。故事是情感的表達方式,一個寓情于理的故事,可以以情動人,可以引人思考、讓人醒悟、給人以提升。
學習“有機物和陽光的關系”時,筆者先講了一個小故事《海爾蒙特:從拒絕念書的孩子到生物化學之父》,讓學生思考:海爾蒙特的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學生的答案是:科學家成功的秘訣是敢于質疑、堅持不懈、大膽創新。而這些都是值得人們學習的品質。
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時,介紹渡渡鳥的故事:“島國毛里求斯曾有兩種特有生物,大顱欖樹和渡渡鳥。后來歐洲人來到了毛里求斯,不會飛、跑得慢的渡渡鳥被大肆捕殺。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鳥也被人類殺死。奇怪的是渡渡鳥滅絕以后,大顱欖樹也越來越少,到20世紀80年代,毛里求斯僅剩下13棵大顱欖樹了。”由此激發了學生對生物與環境知識的探索興趣。
學習“生物進化”時,講述“達爾文成長的故事”;學習“激素調節”時,講述“班廷和胰島素”的故事;學習“遺傳現象”是講述孟德爾的故事;學習“鵝頸瓶實驗”時講述巴斯德的故事;學習“遺傳病”時介紹著名的“皇室病事件”。
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在演繹一系列的“故事”,或者說正是通過一系列的故事,學生與課本的距離才一步步地拉近,課堂教學才能夠有聲有色地展開。
3 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生物知識蘊含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時教師若能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提出問題,讓生活經驗生物化,生物現象生活化,就會使學生對生物知識倍感親切。
例如,講到水在生物體中的含量最高時,筆者感嘆:“難怪賈寶玉說:‘女人是水做的。’其實男人也是水做的。”學生在笑聲中對“水在生物體中的含量”有了更鮮活的理解!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中,回答問題:糖拌西紅柿,吃完后盤子里多了什么?干黃豆與用水浸泡的黃豆有什么不同?蔫了的青菜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會有什么現象?當你把白菜剁碎準備做餡時,常常要放一些鹽,過一段時間后會有什么現象?你能發現他們各有什么現象嗎?有共同的規律嗎?規律是什么?講“碳—氧平衡”時,引入“全球變暖”現象讓學生分析原因,討論其危害,探討具體的解決方法。講生態平衡時,引用多年前日本人將羊絨衫設備全部遷入中國內蒙古草原,利用當地羊絨生產羊絨衫,也就是額爾多斯羊絨,其只有山羊產,它吃草也吃根,內蒙古得了羊絨,丟了草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事實,幫助學生地理解生物物種穩定性對維持生態系統和對環境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當學生和教師一起解決了生活中一個個熟視無睹的問題,一個個自以為知道而僅為皮毛的問題或實際上是錯誤的認識的問題時,學生就會豁然開朗,身心愉悅,這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個“愿學好學”時刻,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自然就會提高。
4 創設動畫、視頻情境
教師利用動畫、視頻聲像并茂、視聽結合、動靜相宜、感染力強等優點,創設與教材相關的情境,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達到寓教于樂,寓學于樂的目的。
講授“細胞的吸水與失水”,傳統講課時,教師常用掛圖或帶上實驗器材給學生演示,翻來復去地講多遍,仍有學生不理解。現在教師利用Flash動畫“拔河比賽”來顯示整個細胞吸水與失水的過程,既簡單又有趣,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在介紹海洋魚類時,播放視頻“海洋館”;介紹生物圈時,播放視頻“生物圈二號”,學生看得如癡如醉,神情專注。講述“青蛙的發育過程”時,播放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讓學生在觀賞中,感悟生命的奇妙,深刻理解青蛙從“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發育的過程,使學生在課堂上如臨其境,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理解,而且使學生獲得了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多媒體課件進入生物課堂,把師生帶入一個更廣闊的天地,一個繪聲繪色的多彩世界,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 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
教師要如何創設問題情境?“生物的遺傳”中性狀和相對性狀這二個概念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很難理解。若教師完全按教材內容平鋪直敘地處理教學,教學效果差。筆者處理如下:先出示三位學生與父母照片,讓學生連一連,找出真正的親子關系。進而讓學生歸納孩子和父母的相似之處,接著要求學生觀察其他生物的親代與了子代。各小組取出裝著各種生物的材料袋。教師提出問題:(1) 觀察一個蘋果,你會如何描述它。(2) 你能歸納一下什么是性狀?(3) 所有的性狀都能用肉眼觀察到嗎?(4) 對同種生物來說,同一種特征在不同個體的表現都一樣嗎?(5) 觀察一個紅蘋果和一個青蘋果,你能描述一下什么是相對性狀?(6) 舉例:觀察教室中的生物,每組說出三種生物的相對性狀。課堂上,學生熱烈討論,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啟發、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概念。有效的問題情境創設讓學生活起來了,學生自覺地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創設問題引領情境,一方面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中的主線;另一方面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情境是激活課堂、有效實施教學的根本方法。
6 積極創設語言感染情境
特級教師于漪說:“教師的語言要錘煉、準確生動、流暢優美,像磁石吸鐵一樣,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呆板、枯燥、機械的講述只能使教學氛圍冷漠、壓抑,而豐富翔實、生動雋永的語言則能給學生如坐春風的享受。
學習“陽光和有機物的關系”時,用居里夫人的話來總結:“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對人類來說,比得到核能還重要。然而光合作用發現兩百多年了,光合作用更具體、詳盡的過程,對人類來說,還是個未解的謎,如能解開這個謎,我們就可以模擬光合作用,人工制造糧食,解決糧食問題;也可以直接轉化太陽能,改善能源問題,這將給人類帶來一次偉大的革命。那么,這個謎到底由誰來解?在20世紀,至少十個有關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榮獲諾貝爾獎,探索并沒有結束,或許你就是下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樣的敘述可以激勵學生立志為科學獻身的精神,讓他們感受到當代科技進步與他們的學習密切相關,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植物的生殖”一課,教師讓學生感悟:“生命如花,美麗而短暫。有的人一生花香四溢,燦爛輝煌。有的人一生華而不實,暗淡無色。我們青年人擁有鮮花,但都渴望收獲那累累碩果,這就需要我們用青春來換取。讓我們努力,使所有的鮮花都成為果實。”教師借花言志,向學生滲透了做人的道理,在潛移默化中,在自悟中觸動了學生心靈,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教師運用這種精湛的語言去講課,就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使整個課堂行云流水,充滿生命的色彩。
俗話說,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有效的教學情境就象調味品,只要我們用心地去摸索、研究。它一定會使課堂教學變得有滋有味,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