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啟國 吳海燕





1 問題的提出
在當前的高考模式下,學生把絕大多數時間放在數學、外語、物理和化學學科上,生物學科的復習只能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教師如何高效利用課堂教學,提高復習教學的有效性,是復習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 現狀分析
通過聽課發現有的青年教師,不認真研究教材和課標、考試說明,只是將資料上的內容復習一遍,而有的老教師依賴多年的復習經驗,復習方法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學生雖然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復習過程中,靈活運用知識能力不強,即“會學”的問題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還有的學生認為復習就是“做題”,讀書花的時間少,思考的時間少,學生反思的時間少,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要改變以上師生存在的問題,關鍵在改變師生原來的理念,筆者以“細胞生活的環境”復習為例,談談采用“以圖為媒——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復習方式的嘗試。
3 教學實踐
在分析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考試說明,制定復習目標。知識目標: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及其相互之間的動態關系,說明內環境是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媒介。能力目標:養成圖形辨析能力、圖形和文字信息的轉換能力,養成基本的繪圖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教學過程如下:
(1) 闡述內環境的概念。
師:用多媒體展示內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圖1),并要求學生在導學案上三個圓圈中分別填寫三種細胞外液名稱、每種液體中生活的細胞及每種細胞與液體之間存在的關系,并用箭頭表示出來。
生:參照圖1按照要求,用圖形構建三種內環境成分等相關內容(圖2)。
師:多媒體展示下列兩個問題,檢測學生對內環境概念的理解情況。
① 消化液、淚液、尿液是不是內環境的成分?為什么?
② 毛細血管壁細胞和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什么?
生:回答略。
(2) 闡述內環境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
師:用多媒體展示內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圖,要求學生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并用箭頭結合文字在導學案上表示出來。
生:參照內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圖,在完成上一步作圖的基礎上,建構內環境三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圖3)。
師:在巡視學生完成內環境各部分之間動態有機聯系后,為檢測學習情況讓學生完成下列練習:
【例1】 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組成成分的是
( )
① 血液、組織液和淋巴 ② 血漿蛋白、O2和葡萄糖 ③ 葡萄糖、CO2和胰島素 ④ 激素、遞質小泡和氨基酸 ⑤ 喝牛奶進入胃中 ⑥ 口服抗菌藥物 ⑦ 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 精子進入輸卵管與卵細胞結合。
A. ②③⑦ B. ①②③⑦
C. ①②③⑦⑧ D. ①②③⑥⑦⑧
【例2】 圖4表示人體的皮下組織,A、B、C表示細胞外液,下面諸多因素中能引起病人組織水腫的是( )
① 周圍的管壁破損 ② 長期蛋白質營養不良 ③ 淋巴管阻塞 ④ 花粉過敏引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增加 ⑤ 腎炎導致血漿蛋白丟失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③④⑤
學生回答略。
(3) 闡述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師: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其實是生活在內環境中的細胞,在不斷地消耗氧和產生二氧化碳。那么生活在內環境中的細胞是怎樣獲得氧和養料,又是怎樣排出二氧化碳等廢物的呢?下面請大家來探究生活在內環境中的細胞怎樣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如圖5所示的知識建構過程。
生:回憶所學相關知識,在導學案上建構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
(4) 理解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師:通過上面的圖形建構,我們知道了體內細胞不斷的通過內環境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這樣引起內環境中各種成分不斷發生變化,可是內環境卻保持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那么它是如何來保持動態平衡的呢?請同學們回憶后用圖表示出來。
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完成知識網絡建構,得到圖6。
(5) 知識拓展。
師:關于內環境穩態的調節,以后還要進行專門的復習。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內環境的三種成分及其相互關系,其實高中生物學中還有很多知識之間存著這樣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所學知識完成下表填空。
學生回憶所學知識,完成表1填空。
教師通過表1將高中生物學中很多知識點綜合在一起,理清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利于學生對容易混淆的知識的辨別和思考。
綜上所述,“以圖為媒——引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復習方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主攻,以梳理知識和學生練習為主,以培養學生識圖、繪圖、信息提取和轉換能力為出發點,改變了傳統的復習教學方式,提升了課堂復習效率,符合現代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