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芳
中學生物學科不參加中考,沒有升學壓力,通常被稱為“副科”,因而不被學生、家庭和學校重視。但作為團場的生物學教師,可以通過立足團場實際,擺脫傳統生物“填鴨式”枯燥教學模式的桎梏,革新思想、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打造生物教學的新模式,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開辟廣闊的舞臺。。
1 重視實驗而又不拘泥于實驗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生物學興趣,提高學生科技探究的能力是課標的重要要求。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但又不能拘泥于為完成實驗教學任務而去做實驗;在生物實驗中,不但要關注實驗結果是否正確,還要關注實驗過程中每個細節,在細節中發現問題并主動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激發學生的生物探究的興趣。
在進行八年級生物中“發酵現象”的實驗時,很多學生看到迅速被酵母菌發酵產生的氣體充填而膨脹的氣球時,很是吃驚,但同時又提出疑問:(1) 如何確定氣球里產生的氣體是CO2?(2) 影響氣球膨脹速度的因素有哪些?為了解決這些疑問,在教師的鼓勵、協助下,課后,學生提出了改進實驗裝置,用三通管兩個管子分別連接氣球和發酵瓶,另一個管套上塑膠管和止水夾,隨時開通與石灰水的通道,用石灰水來檢測發酵產生的氣體是否是CO2。這樣改進的實驗裝置,不但解決了發酵現象實驗,而且可以檢測發酵產生的氣體是否是CO2氣體。在這個實驗后的第三天,在實驗室放置的未拆卸的裝置,卻出現了原來膨脹的氣球,竟然回縮到瓶內的異常現象,教師適時指導啟發學生,作為一個新的課題進行探討,并啟發制定了不同的變量,來探究氣球反常回縮的原因以及影響氣球膨脹速度的因素。這個問題探究引起了廣大師生的關注和興趣。最終,學生把此次反常實驗現象的設置了多組不同變量的對照實驗進行探究,得出相關結論,并就此次探究過程,嘗試進行了科技論文寫作,獲得了兵團科技論文一等獎。
在進行干濕計測定不同環境的相對濕度時,師生發現,秋季雨后清晨,氣溫明顯下降,干濕計水槽裝室內水測室外環境的溫度時,干球溫度竟然低于濕球溫度,干濕計數據無法讀出。教師根據這種反常現象,查閱相關資料,啟發學生設計不同條件,進行實驗探究,了解干濕計的原理、使用方法、適用范圍。通過反復實驗探究,得出了干濕計的一系列使用方面的規律,并把獲得的結果,作為科技創新成果,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了較好的名次。
2 利用教材,而又不桎梏于教材
在進行角色扮演“如何解決白頭葉猴與人爭奪資源環境的問題”時,由于白頭葉猴不是本地生物,學生不能深刻體會問題的真切性。教師根據新疆本地的雪豹、狼等野生保護動物襲擊牧民的羊群的案例,把全班分為三大組,分別代表環保人士、政府官員、牧民進行小組討論,匯總解決問題的建議,分別派出代表進行辯論的方式,探討解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人類活動之間的矛盾沖突的思路。依據辯論結果,布置不同的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量和作業內容,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關注社會發展的思想。
此外,根據教材內容,組織學生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問卷調查并分析,對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生理心理困惑,進行青春期生理心理講座;在舉行感恩母親節(父親節)活動中,要求學生給親愛的父母做一頓可口而符合平衡膳食營養的飯菜,讓學生給家長上一節健康飲食的生動課,使學生對科學生活,產生極大的認可和關注。
3 積極打造富有特色的第二課堂,讓生物學習生動起來
第二課堂是生物知識靈活應用的很好延伸,是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很好方式。團場條件下,在實驗室、教室、各個班級的窗臺,適時進行觀賞植物特色水培,既豐富了師生的科技生活,又增添了環境的優美舒適度;通過水稻根在實驗室進行培養單細胞生物草履蟲、甲殼類動物水蚤的培養及觀察,提高學生對低等生物的感性認識,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生物學習的興趣;為了加深理解植物的無性生殖,第二課堂還進行了七彩菊花嫁接嘗試、馬鈴薯與西紅柿的特色嫁接、南瓜黃瓜特色嫁接、仙人掌、仙人球與蟹爪蘭的特色嫁接;在不同的季節,進行不同標本制作,在標本制作基礎上,鼓勵學生奇思妙想,發揮特長,進行標本藝術貼畫制作;新疆特色植物葉脈標本制作等。這些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第二課堂的科技內涵,發揮了團場生物科技第二課堂的有效性。
4 重視生物科技創新和科技實踐活動,讓生物知識應用和服務于團場生產、生活
教師將生物學教學與團場生活生產的實際相聯系,將會極大地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知識靈活應用,加深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應用前景的了解、體會,降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針對近年來棗農在紅棗種植中遇到點片狀死亡的情況,教師組織學生深入棗園,進行調查研究,協助農業科技人員尋找解決紅棗點片狀死亡的原因,并在棗農中進行紅棗科學種植的宣教,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其中相關科技論文《金銀川墾區紅棗點片狀死亡調研報告》,在國家級生物期刊上發表。
針對本團的生態狀況,師生騎自行車20余公里,赴我們的母親湖——千鳥湖水庫,進行生態考察。在考察中,學生認識到千鳥湖對金銀川墾區水利和生態的重要性,體會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了解了千鳥湖修建的歷史背景;對千鳥湖的生態建設、千鳥湖所屬的農牧業生產、旅游業發展進行了合理規劃和設計,并把千鳥湖生態考察活動作為科技實踐活動申報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
學生靈活應用生物學知識,對二團人糞尿合理化利用進行了設計,相關論文獲兵團科技論文一等獎;依據本校鹽堿較重無法種植的花池,進行改良和科技種植活動,形成本校生物科技實踐活動的生態園;創新進行團場職工冬季紅薯藤栽培育苗、試種科技實踐活動;對團場樹木病蟲害情況進行相關調查研究等。這些活動的開展,為生物教師成長、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開拓了很好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