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嬌 彭翔
[摘 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動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改善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緩解勞動力供求結構矛盾的關鍵環節……是滿足經濟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如何與地方產業對接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學校應分析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對接存在的問題,分析出對接的思路,并思考制定出優化調整職業學校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打造品牌專業,實施重點專業建設;促進校企一體合作;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實訓基地和裝備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公共投入;強化責任意識,加強評估考核等措施。
[關鍵詞]職業教育;地方產業;對接
為協同吉安市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在現代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蓄勢待發的關鍵時期,就必須重新思考現階段究竟應如何發展職業教育。筆者認為優化調整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合理設置專業、構建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專業產業體系,是職業教育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與地方產業對接存在的問題
目前,吉安市轄區內有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含職高部)45所,一所公辦高職院校已經省政府批復將于2014年秋季招生,雖然已有國家級重點職校(含技校)5所,省重點建設示范性職校3所,省示范性職校2所,省級精品專業23個,有中職在校生27449人,但真正具有職業教育成分的工科技術類職校有14所,服務事業類職校14所,其它為無職業教育成分的對口高考三校生類11所,無生源職校6所。目前中職學校的專業布局,在校生按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35:65,而吉安市就業人員結構三產比例為49:24:27,一產農林類專業為零,二產的綠色食品、醫藥、化工、冶金建材、新能源和三產的物流服務和管理、人力資源和管理、園林綠化、工藝美術等相關專業設置幾乎空白。由此可見職校規模普遍偏小。平均每所學校在校生617人,其中在校生規模低于600人的學校36所,占總數的73%;在校生規模低于200人的學校20所,占總數的40%;在校生規模低于100人的學校6所,占總數的12%。專業點設置普遍分散。專業點設置共涉及12個門類66個專業206個專業點,平均每個專業點在校生133人。其中在校生規模不超過200人的專業點165個,占總數的80%;在校生規模小于100人的專業點109個,占53%;在校生規模小于40人的專業點53個,占36%。專業結構與產業發展不相適應,專業實訓設備滯后。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吉安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
二、對接的主要思路
(一)對接的主要原則
1.突出重點,統籌安排。根據吉安市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要求,按照優先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布局,圍繞吉安市經濟發展,以目前與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冶金建材、綠色食品、機械制造、新能源和微生物農藥等七大產業、六大基地為重點,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緊缺人才,重點建設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專業,嚴格控制就業方向不明確、與地區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專業,強化“7+1”支柱產業所設置相關的13個專業建設。
2.揚長避短,專業錯位。努力避免同一區域內中職學校重復開設熱門專業,不考慮自身辦學條件,不考慮專業師資缺乏和實訓設備欠缺而審批開設專業,這就避免審批一個專業而倒了一批學校的現象再次出現。
3.校企合作,產教結合。職業學校的專業建設必須依托行業、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教師到企業實踐、企業工程師到學校任教、實訓設備與生產車間實行資源共享,最終實行專業教學和企業生產相結合,才能培養符合企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二)對接的主要目標
到2016年,中職學校專業分布結構爭取第一產業占5%—10%,第二產業占60%—70%,第三產業占30%—40%;“7+1”支柱產業相關的專業點及在校生數占總數的60%以上,每個專業點在校生規模達到150人以上。與當地企業實行“訂單培養”達到40%,畢業生在當地企業就業的學生達到60%。
三、對接的主要措施
興辦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面向重點行業和支柱產業的技能性人才,從而形成具有吉安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促進對接:
1.優化調整職業學校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為了適應市區產業結構調整的特點以及城市發展需求,市職業教育發展的策略是:壓縮限制產業發展的中等職業學校和專業的數量;積極發展為“7+1”支柱產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服務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數量;根據“7+1”支柱產業、六大基地以及區域經濟特色的人才需求量,通過“撤并、聯辦、劃轉、新建、扶持”等方式,調整職業院校布局結構,盤活、重組現有各類教育資源,通過進行土地和資金置換,優化職業院校布局。力求所有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均應符合國家有關設置標準要求。
2.打造品牌專業,實施重點專業建設。為了引導學校結合自身優勢,形成與地區產業結構相匹配的專業布局,職業學校建設以吉安市“7+1”支柱產業為依托,精心打造電子專業群相關的專業,加大專業化、品牌化、連鎖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運作力度,為吉安市全面實現職業教育專業品牌化提供模版和示范。在精心打造品牌專業的同時,以現代制造業、服務業人才信息標準、服務標準和管理標準為切入點,從電子信息產業崗位和機械制造、財經商貿三大產業崗位標準的研究入手,爭取先試先行,不斷提高人才標準化的水平。通過開展重點專業建設,全面推進職業學校為產業經濟服務。
3.促進校企一體合作,探索“聯合體”集團化辦學途徑。吉安市未來工業發展戰略的重點是全力打造吉泰走廊工業經濟核心區。根據測算,“7+1”支柱產業未來三年產業工人需求約7萬人。要使這7萬人達到熟練產業工人的要求,每所校企合作示范校至少要與6家以上企業緊密合作,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建立合作關系。同時積極探索職業教育集團化、園區化辦學模式。扶持和推進職教集團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管理、教育質量監控、招生與學籍管理、跨區域合作與交流等方面實行集團的統一協調;在專業設置、教學計劃、基本建設、師資設備、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由集團實行有效統籌;在后勤管理、學生就業、教學研究、課程設置、專業開發、設施設備、實訓基地等方面實現集團有效對接。最終實現企業、學校、學生共同獲益。
4.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優秀教學團隊。重點專業建設的關鍵是需要一批優秀的專業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優秀的專業教學團隊。因此,必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定期接受在職培訓。完成指定課程,獲得相應證書者才可以在行業內任教。教育部門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專業師資培養計劃,落實職業學校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評選獎勵工作,努力培養優秀的專業帶頭人、專業教學團隊。同時應建立和健全教師進修制度,以提高教師師德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學校要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并使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20%。
5. 強化實訓基地和裝備建設,加強職業教育公共投入。實訓基地、裝備建設是提高職業教育辦學質量與水平的關鍵,是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的必備條件。因此,必須強化實訓基地建設,改善實訓條件,實訓設備的配置。政府應按照專業建設標準,建設高水準、現代化的實訓車間、廠房,為學生的技能培養創造條件,為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模擬教學、崗位教學和崗位練兵和實踐能力培養提供場所。
6.強化責任意識,加強評估考核。為推動縣級人民政府落實人才強市和教育強市戰略,促進縣域內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吉安市制定下發了相關通知,強調把 “辦好一所與本地主導產業相銜接的達標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與當地支柱產業相適應的骨干特色專業”等內容納入了考評范疇。評估結果將作為各縣(市、區)項目建設申報、項目資金分配、職業學校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對評估結果為優秀給予表彰獎勵;對評估結果為不合格的縣(市、區),給予通報批評,并由市長對縣(市、區)長進行約談。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