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之為西北害久矣,歷朝治法不同。予游學江湖,教人種薯,時蝗復起,遍嚼薯葉。后見飛鳥數十下而啄之,視之則鷺鳥也。……鷺性食魚子,但去來無常,非可馴畜,因想鴨亦陸居而水游,性喜食魚子與鷺鳥同。窩畜數雛,爰從鷺鳥所在放之,……是年比方遂無蝗害。
(選自《中國農學史》,曾雄生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鑒賞空間
《治蝗筆記》詳細地記載了作者發明養鴨治蟲的經過。陳經綸在教人種甘薯時,看到天邊飛來的蝗蟲把薯葉全吃光了,后來又見飛來的鷺鳥把蝗蟲給吃掉了,他從中受到啟發,于是就號召當地老百姓大量養鴨。每當春夏之際,人們便將鴨子趕到田地里去吃蝗蟲。后來,這種方法成為江南地區治蝗的重要辦法之一。
[讀有所思]
沈括的《以蟲治蟲》和陳經綸的《治蝗筆記》都寫到了生物治蟲。試問:生物治蟲的方法有哪些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