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輝
摘 要:隨著iPad的出現,電子閱讀正在經歷著一場革命。iPad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不僅改變了人們認知事物的結構,還改變了傳統的閱讀模式。因此,對上述一系列現象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思考。
關鍵詞:iPad;電子書閱讀器;報紙;Kindle DX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8.029
1 關于iPad
1998年,美國推出了RocketeBook SorBookReader,這是最早的電子書閱讀器。進入21世紀后,索尼和亞馬遜分別推出了Librie和Kindle,真正掀起了電子書的熱潮。從此,電子書慢慢地被廣大廠商和消費者認識和接受。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電子書市場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電子書產業在全球內發展勢頭迅猛,成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方式,這充分證明了書籍數字化的革命即將展開??。2010-04-03,iPad 誕生并在美國的蘋果專賣店發售。在發達的物流運輸條件下,iPad在短短的2 d內到達中國內地,使更多的消費者很快擁有了這款全球矚目的電子產品。此時,有人提出“iPad成為了紙媒救世主”的觀點,同時,也有人很快地否認了此觀點。無論如何,在經過了歷時1年多的討論后,iPad掀起的熱潮在逐步降溫,人們不再像以往那樣盲目追求該產品,圖書和紙媒可否在網絡時代順利突圍仍是未知數。
2 iPad引發了數字閱讀改革
閱讀與印刷文化是相互對應的概念,一般而言,主要有“閱”和“讀”兩個方面。而iPad不僅僅是接收信息的手段,更是在數字出版過程中的重要環節。iPad的數字出版主要是指在整個出版過程中,將信息轉化成了統一的、二進制代碼的表現形式,存儲在磁、光等介質中,并借助計算機處理和傳輸信息。
2.1 還原“紙”的形態,延伸“紙”的功能
iPad的屏幕為9.7英寸的IPS顯示屏,其面積大于iPhone和iPod Touch。在iPad發布前,互聯網上也曾出現過電子書籍、雜志和報紙等,但其版面無法適應網頁設計,導致不具有易讀性,也沒有美感可言,而iPad的屏幕設計更加適合展示報紙版面、雜志頁面和傳統紙質書籍。此外,iPad版的報紙還分有報頭、頭條、分欄和圖片廣告等。準確而言,iPad自身的寬幅顯示屏為展示報紙版面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
2.2 還原了“讀”的精髓
人們讀報紙的精髓在于閱讀其中的觀點,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網絡中的信息非常豐富,且多數為免費,導致多數讀者不愿意為信息付費,但部分讀者還是愿意為信息中的“觀點”付費的。由于iPad版紙媒能在形態上還原紙質閱讀,因此,其可還原紙質傳統閱讀方式的內容。一般而言,這些內容主要包括分析報道、調查報告、特刊、深度報道等。iPad可真實地還原閱讀中精髓的觀點,使閱讀回歸到其應有的形式,而不是膚淺和片面化的閱讀。
2.3 延伸了“讀”的空間
iPad外表輕巧、使用簡便,厚度為13.4 mm,僅超出iPhone約1 mm;其質量為0.68 kg,僅僅比Kindle DX重0.15 kg。在平板電腦產品中,其在質量方面已為翹楚,為用戶在使用和攜帶中帶來了巨大的方便。
攜帶方便,這一相比于傳統書籍而言的巨大優勢使其極大地延伸了閱讀空間。傳統閱讀方式使人們的閱讀受到了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iPad完全解決了這一問題,人們可借助其更加有效地利用時間閱讀,也省去了前往圖書館、書店的時間。
3 iPad閱讀的反思
3.1 閱讀的零散化和功利化
與印刷文化對比后發現,當代讀書人似乎變得越來越“懶”,因為很多知識非常容易獲得,導致以往皓首窮經的學習態度已悄然消失。一般而言,Web空間的主要贏利模式是創建一個平臺,只要這個平臺具有足夠的瀏覽量,則可從廣告商中獲取一定的利潤。為了吸引最廣大的“讀者”,其展現的內容大多是比較通俗和低俗的。比如,當人們籌備論文需要查找資料時,常會自動跳出暴力、色情和八卦等方面的頁面,但在傳統印刷文化中絕不會發生這種現象。
此外,數字閱讀是帶有功利色彩的。如果人們的查詢和搜索是具有目的性的,則無可厚非,但現如今,一些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并未親自撰寫學術論文,而是在網絡上“復制”和“粘貼”既有的知識,這種現象稱為偽學術。學習的最高境界應是在閱讀中獲取知識,然后思考,得出感悟。從這個角度看,數字閱讀將代替圖書館的觀點受到了很多人的質疑,且這種帶有目的性的閱讀會促使人們的閱讀進一步零散化和平面化。
3.2 iPad將人們帶到了類像世界
從文化的角度分析,正是社會控制的符號構造了一個“類像秀場”;從技術角度分析,類像世界只不過是高科技制造出的科技景觀,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現實,但最終目的還是推銷商品,隱藏在背后的是商業邏輯,即使各種符號不屬于廣告,也是屬于“軟廣告”,這種類像掩蓋了事實,有些甚至與現實沒有任何聯系。因此,在商品世界中,商品本身的價值已不再是原本的使用價值,人們在消費時失去了購買的本質意義,注重的僅僅是消費符號。
4 傳統閱讀的特點
4.1 傳統閱讀的優勢
傳統紙質閱讀使用的紙張具有便于印刷、閱讀和書寫的優點,與iPad的讀屏閱讀方式相比,紙質閱讀具有無干擾、無消耗、無噪聲、無輻射的優勢,對人視力的危害較小。
紙質圖書閱讀行為已經在人類歷史中傳承了幾千年,人們的傳統閱讀習慣早已根深蒂固,這是數字出版產品無法比擬的。
4.2 傳統紙質閱讀的社會公信、認可度高
紙質閱讀的社會公信力、社會認可度高,比如一些科研成果都要以論文的形式展現,且這些論文必須經過印刷、刊登后,才會被社會大眾認可。上述因素會促使作者將報刊等作為成果發表的平臺。因此,紙質閱讀依然無法被其他出版方式替代。雖然紙質閱讀具有悠久的歷史,但隨著數字閱讀的發展,iPad和Kindle等數字閱讀器的不斷人性化和普及,數字閱讀必將不斷沖擊傳統閱讀方式。
5 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的“聯姻”
5.1 有選擇性地選擇閱讀方式
由于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具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所以,二者之間的生存和發展并不屬于舊事物被新事物淘汰的關系,而是優勢互補的關系。比如,對于大型叢書、工具書等,采取數字閱讀的方式在查閱或檢索時更加方便;對于那些多次重印的教材、教學用書和具有收藏價值的文學藝術經典作品和理論著作,采用傳統閱讀方式無疑會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
5.2 各自的優勢促進了二者的融合
從《第一次親密接觸》到《明朝那些事兒》,通過網絡走紅繼而引發相應紙質圖書熱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鬼吹燈》系列,其在起點中文網首發,后陸續出版并熱銷。由此可見,可借助iPad和Kindle等數字閱讀器證明某些閱讀內容的價值,再通過相應的紙質書保存,避免因設備毀壞、磁盤錯誤等原因造成數據丟失。
5.3 借助傳統閱讀完善數字閱讀
傳統紙質閱讀內容在長期的發展和實踐過程中,已形成相應的法律和行業標準,接受相關單位的監管,且由專業的技術人員從事相應的工作。因此,其行業自律性強、職業道德標準高,而數字閱讀內容在這方面相對欠缺。數字閱讀應借鑒傳統閱讀中的有益經驗,制訂相關監管措施,促進數字閱讀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只有通過數字技術、信息網絡技術與傳統閱讀的融合,才能找到數字閱讀與傳統閱讀相結合的發展方向。此外,數字閱讀還應充分借鑒傳統閱讀的有點,并借助科技克服自身的不足,使其獲得傳統閱讀的體驗,比如延長數字閱讀設備的使用壽命、電池使用時間,提高磁盤的可靠性和兼容性等,避免因技術進步而導致早期的電子書無法閱讀的情況出現。
參考文獻
[1]芮益芳.無紙化閱讀時代,你且慢來[J].中國傳媒科技,2010(10):17-18.
[2]王肖練.從iPad看傳統平媒出版業的自救[J].編輯學刊,2010(6):24-29.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