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關常
摘 要:目前,在大氣環境影響預測中,普遍存在基礎數據失真或不健全、預測評價內容沒有按照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要求執行、氣象參數的選用沒有考慮環境的背景值、忽略了受本低值超標區域的環境影響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多文論證、復核研究等進一步提高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的真實性。
關鍵詞: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真實性;基礎數據
中圖分類號:X8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5.17.046
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有不同的大氣預測模式出現。目前,最常用的有ADMS、AERMOD和Models-3等。
1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中的問題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會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例如氣象、地形參數復雜,擴散范圍廣,無組織排放,污染源的不確定性等因素。2008年,修訂了大氣導則(HJ 2.2—2008),規定了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技術方法和相關參數的確定方法。但是,大氣預測部分仍然是整個環評報告中比較容易出現誤差甚至是錯誤的章節,同時,在技術評估的過程中,這部分內容也是比較難把握的。在整個評估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1 基礎數據失真或不健全
大氣預測所需的基礎數據有氣象數據、污染源排放參數和地形數據3類。建設項目工程分析是環境影響報告中的主要部分,也是大氣預測的依據。在環境現狀調查中,污染源現狀調查和分析有遺漏、沒有充分考慮無組織污染源等,這些都會影響環境預測結果。因此,不管是地形數據不充分、氣象數據不健全,還是根本不能代表項目所在地氣象特點和地形特點的數據,它們都會影響大氣預測結果。任何一種問題都會導致基礎數據失實,嚴重的還會導致預測結果偏離實際情況甚至出現錯誤。
1.2 評價內容沒有全面覆蓋或遵循規范
在大氣評價導則中,不僅明確了預測方法,還根據導則推薦的預測模型、參數的輸入和輸出結果預測評價區域的最大濃度貢獻值、敏感目標的濃度貢獻值,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評價污染源對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程度。在污染源界面,每次只能單獨顯示工業源、道路源或網格源。如果需要在不同類型的污染源之間切換,就要在污染源界面左側顯示旁下拉菜單中選擇污染源類型。在新輸入污染源數據前,必須要選擇輸入污染源數據的選項。例如,在 ADMS-環評打開后的默認界面,輸入項目、場地名稱和選擇模擬時需要用到的模型選項。如果未選擇任何選型,ADMS-環評將計算平坦地形下污染物的濃度,不考慮化學反應和沉降。此外,還有一些額外的模型選項只能通過輔助輸入文件來定義。按照指定格式生成文件后,需要在設置界面中輸入準確的文件路徑。目前,出現問題最多的環節就是沒有按照導則要求選取預測模式,遺漏了項目特征污染物或未考慮環境背景值的疊加,這些都是預測中最常見的問題。
1.3 氣象參數的選用
在預測污染物濃度貢獻時,大氣中污染物的背景濃度值很重要,尤其是在模擬化學反應時,背景值是至關重要的。每次模擬時,都需要為各個情景輸入合適的背景數據。如果模型運行時包含了當地所有的主要污染源,那么,在模擬一個獨立的工業中心時,應選擇模擬區外郊區監測站數據作為背景值(理想情況下為上風向方向),避免重復計算所模擬污染源造成的影響。另外,如果沒有模擬當地所有的污染源,那么,在模擬城區的工業中心時,在選擇背景值時,應該同時考慮沒有模擬到的其他污染源,所以,注意不要重復計算污染源造成的影響。
1.4 人為忽略環境影響超標區域
在環境影響預測中,經常會遇到復雜的風場、地形、靜風、熏煙和環流等,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例如,在部分復雜山區或山谷中,受氣象因素的影響,大氣污染擴散過程中的煙氣撞山效應可能會導致部分地形較高的區域局部地區出現一次濃度超標的情況。為了規避評價區域超標的情況,在預測過程中,可以采取調整預測方案、降低評價等級、縮小或忽略受影響的評價范圍和忽視地形參數等手段,這些都是很常見的。
2 建議
為了保障大氣環境預測結果的真實性,應強化和完善大氣環境評估技術復核體系,鼓勵多方資源投入研究,健全完善大數據庫的建設,利用現有數據庫的數據,組織相關技術開發科研究所和相關專業的專家成立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的相關參數研究課題,開發相應環境影響預測技術復核平臺,規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有關參數的使用。同時,可參考一些國外的成熟案例,多手段、多方面進行科學論證。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