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春光
隨著養雞業的發展,蛋殼質量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因為它不僅直接決定著商品蛋的破損率、影響蛋雞生產效益,還與種蛋的孵化率、雛雞質量等密切相關。由此可見,蛋殼質量是衡量種雞和蛋雞生產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引起蛋殼質量下降的原因較多,下面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一、蛋殼質量下降的原因
1. 雞群周齡較大
隨著雞群周齡的增加蛋重越來越重,而蛋殼質量也會發生變化。一般進入產蛋后期(36周齡后),雞群對鈣的消化吸收能力降低,且蛋殼腺體內碳酸酐酶活性開始減弱,會影響蛋殼的鈣化過程,所以蛋殼的強度和厚度會隨著周齡的增加而下降,從而導致蛋殼質量逐漸變差。此外,產蛋后期雞只的造血機能和其他的生理代謝機能也開始衰退,色素合成不足,這樣蛋殼顏色比產蛋前期會明顯變淺。
2. 環境條件不適宜
①舍溫過高或過低。產蛋期雞群最適宜的溫度是18~24℃。當舍溫高于30℃時,雞群食欲下降、采食量減少,這樣會破壞體內的營養平衡;同時雞因沒有汗腺只能通過呼吸道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來散熱,致使體內酸堿平衡紊亂,甲狀腺機能下降,血液中鈣含量下降,雞群容易產薄殼或軟殼蛋。當舍溫低于5℃時,雞群的采食量也會降低,蛋殼會變薄、變脆,強度降低。
②濕度大和通風不良。 當舍內濕度過大、通風不良時,會使舍內有害氣體尤其是氨氣的濃度較高,致使雞只發生呼吸性氨中毒、體內較多的二氧化碳流失,這樣形成碳酸鈣的碳酸根離子就會不足,影響對鈣的吸收,導致雞群產薄殼蛋。
③光照時間和強度不適宜。產蛋期雞群所需的光照時間為12~16小時,光照時間過長或強度過大會降低蛋殼質量、增加蛋的破損率,光照時間縮短或強度較小有利于保持環境安靜和蛋殼的形成,可以提高蛋殼質量,減少破損蛋,但是光照時間過短或強度太小又會抑制性激素的分泌,導致產蛋率下降。
3. 雞群發病或中毒
引起蛋殼質量下降的主要疾病有:傳染性支氣管炎、新城疫、禽流感、傳染性鼻炎等,當雞群發生這些疾病時,病毒或細菌會攻擊輸卵管并造成損傷,蛋殼質量會隨著疾病的發生直線下降。另外,雞群感染球蟲病或壞死性腸炎后會對雞只的消化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營養物質的吸收受到影響,從而導致生殖系統萎縮、蛋殼質量下降。
飼料中霉菌毒素超標時會刺激雞只胃腸黏膜出血和發炎,這樣雞群的采食量明顯降低,還會導致鈣、磷吸收不良和蛋殼鈣化不全、變白、變薄等。此外,在產蛋期使用磺胺類藥物,即使不增加使用劑量,如果不采取應對措施,也會使蛋殼變薄影響蛋殼質量,同時超量使用抗生素也會產生蓄積作用,破壞蛋殼腺體的作用機制,影響體內鈣的代謝和吸收,降低蛋殼質量。
4. 營養缺乏
如果雞群在見蛋前后未能將育成料及時更換為產蛋料,這樣雞群開產后就會產生大量的薄殼蛋和軟殼蛋。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做好用料計劃,及時更換產蛋料,預防因飼料中鈣不足使雞只在開產前不能儲備足夠的鈣源,進而影響蛋殼質量。
飼料中磷的含量不僅與蛋殼彈性有關,還會影響鈣的代謝與吸收,由于蛋黃中含有較多的磷,所以產蛋雞對磷的需要會更多,一般要求總磷量為0.6%,有效磷為0.5%。飼料中磷含量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鈣磷比例,進而使鈣的吸收發生障礙,最終導致蛋殼變薄、變軟。
維生素D3是蛋殼形成所必需的,因其參與鈣和磷代謝的全過程。如果缺乏維生素D3,飼料中鈣、磷的吸收和代謝就會產生障礙,導致產薄殼蛋和軟殼蛋。
二、蛋殼質量下降的預防措施
1. 產蛋后期料要提高鈣含量和降低蛋白含量
產蛋后期雞群對鈣的吸收能力降低,導致蛋殼質量變差,為此應適當提高飼料中鈣含量,一般生產中粗粒石粉的添加量由產蛋前期的7.5%提高到8.5%,鈣的含量由3%提高到3.2%,這樣才能滿足雞群對鈣的需求,從而提高蛋殼質量。
產蛋后期隨著雞群食量的增加和產蛋率的降低,蛋重會逐漸增加,因此應控制雞群的飼料采食量,做到定量飼喂,防止雞只采食過多而造成蛋重過重。與此同時,及時降低飼料中蛋白水平,一般粗蛋白水平由15%降低為14%,可使蛋重相對降低,蛋殼質量提高。
蛋殼一般是在夜間形成的,但雞在夜間并不吃料,如果不能采食到較大顆粒的鈣質和足夠的鈣源,雞體就維持不了足夠的血鈣濃度,進而動用骨骼中的鈣,導致雞群出現疲勞綜合征和產軟殼蛋。所以,應在飼料中添加高粱粒大小的粗粒石粉,最好下午在料槽中再撒一層粗粒石粉,以滿足產蛋后期雞群對鈣的需要,提高蛋殼質量。
2. 保證舍溫適宜
夏季要盡量降低雞舍溫度,可以采用縱向通風結合濕簾等措施,同時增加風速來降低雞只的體感溫度,可以有效緩解雞群采食量的下降,保證蛋殼質量。夏季雞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會導致血液中的鈣吸收減少,可在飼料中添加碳酸氫鈉(小蘇打),可用20%~30%的小蘇打代替鹽,否則雞群會攝入較多的鈉離子而腹瀉。有的認為添加小蘇打是為了緩解熱應激,其實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蛋殼質量。冬季應采取保溫措施來提高舍溫,封閉濕簾和通風口,避免漏風造成的冷應激,確保舍溫均衡并維持在18~24℃的最佳狀態。
3. 確保有效的通風和降低濕度
保溫雖然重要,但生產中不能為了保溫而犧牲通風,特別是在夜間,往往舍溫較低沒有進行有效的通風而誘發呼吸道疾病。為了保持有效的通風,可以短時間內降低雞舍溫度,因為這樣對雞群造成的損害遠遠低于不進行通風。此外,通過及時清除雞糞、減少水線漏水等措施來降低舍內濕度,給雞群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達到提高蛋殼質量的目的。
4. 維持合理的光照強度和時間
產蛋雞群對光照比較敏感,合理的光照強度和時間是提高蛋殼質量,減少破損蛋、軟殼蛋、薄殼蛋的有效途徑之一。一般產蛋雞光照強度應保持在10勒克斯左右,光照時間維持在16小時,不宜超過17小時。
5. 預防疾病和中毒的發生
首先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體系,避免雞群感染疾病,尤其在育雛期雞群對病毒病的抵抗力減弱,更應通過免疫接種和環境控制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為以后產蛋期保證蛋殼質量打好基礎。在產蛋后期,由于前期產蛋對機體的消耗,體質減弱,雞群容易發生壞死性腸炎而降低蛋殼質量,所以應加強日常管理,做好舍內外環境的消毒,及時預防用藥,避免雞群感染細菌病導致蛋殼質量下降。
使用優質飼料及原料,妥善保管飼料防止霉菌毒素超標,不給雞群飼喂發霉的飼料,可有效提高蛋殼質量。在產蛋期最好通過加強管理來避免使用藥物,確需用藥時選用對生殖系統危害小的喹諾酮類藥物或阿莫西林,杜絕使用磺胺類藥物和氟苯尼考,避免破壞體內鈣和維生素D3及代謝產物的吸收和代謝,從而防止蛋殼質量下降。
6. 及時調控營養水平
飼料中鈣、磷、鋅、維生素D3等的含量均會對蛋殼質量產生影響,所以應及時調控營養水平滿足雞體對產蛋的需要。一般飼料中含鈣量的最佳水平為3.0%~3.8%,最大量不能超過4%。為了彌補飼料中含鈣量的不足,在配合飼料時最好使用粗粒石粉,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鈣的利用率還可以增加血鈣水平。但飼料中鈣的含量也不能過高,否則會降低飼料的適口性,這樣不僅導致蛋殼質量下降,還會降低產蛋率和孵化率。
飼料中還應添加1%~2%的骨粉或磷酸鈣,以保證鈣磷比例在6~8∶1的最佳水平,維生素D3含量以500~2500國際單位/千克為宜。此外,蛋殼在鈣化過程中需要碳酸酐酶,而鋅是此酶的主要成分,所以飼料缺鋅時酶活性降低進而影響蛋殼質量,一般要求蛋雞日糧鋅含量達到50毫克/千克,以保證蛋殼的正常形成。
(作者聯系地址:河北飛龍家禽育種有限公司 郵編: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