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明等

東營市地處渤海灣南岸、萊州灣西岸,黃河入海口兩側,全市鹽堿地面積達187萬畝。這些鹽堿地,地下水位高、鹽分含量大,非常適宜養殖南美白對蝦,截至2013年,養殖面積已發展到12.7萬畝,產對蝦4.6萬噸,平均畝產362.2千克,實現產值11.7億元,效益6.1億元。養殖南美白對蝦已成為東營市鹽堿地區域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現將其技術總結如下:
一、池塘選擇與建造
養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質好、無污染、底質好、土質堅實、排灌方便,面積5~10畝,平均水深1.8~2.5米,池形為長方形或正方形均可。池堤要做好護坡,池底要有一定坡度,以利于排干池水。池塘進水和排水要分開,最好備有蓄水池。
二、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1. 清塘消毒。新建造的池塘,應先進水浸泡沖洗2~3次,然后進行消毒;老池塘則要干燥暴曬、清理淤泥和雜草,再進行消毒。具體做法:在對蝦收獲之后的10~12月,用泥漿泵將池底淤泥、殘餌、糞便、生物尸體等有機物清出池外,用80~10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含有效氯25%~32%)全池潑灑,3天后排干池水,每畝再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化漿后全池潑灑。
2. 進水培養餌料生物。清池后即可進水,可靠池塘自然滲水,也可通過進水系統引黃河水入池。進水時須用60目篩絹網過濾,保持水位為0.8米,進水后用5~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或0.1毫克/升二氧化氯溶液消毒。放苗前15天左右施肥繁殖單細胞藻類,對池塘透明度仍然大于50厘米的池塘在放苗前5天進行二次追肥,使水色呈黃褐色或黃綠色,透明度保持為25~30厘米,即可投苗養殖。
3. 池水鹽度與離子調節。化驗結果表明,鹽堿地滲水和地下鹵水中常量元素除鉀離子外,其他元素的組成及含量與海水十分相近,鉀離子含量僅為正常海水的12.5%~32.6%。根據海水常量組成恒定性原則(即不論海水中所溶解的鹽類濃度大小如何,其中常量成分濃度間的比值幾乎保持恒定),筆者采取加注淡水的方法使池水鹽度控制在3‰~5‰,從而較大地降低了離子調節成本,再根據鹽度和鉀離子含量不同,施用氯化鉀40~150毫克/升,使水體鉀離子的含量為正常海水的1/3~2/3,保證蝦苗安全生存。
三、苗種的選擇與放養
1. 苗種的選擇。南美白對蝦優質苗標準:體長在0.8厘米以上,彈跳靈活,體表無臟物、無損傷,腹節長形且肌肉飽滿,個體大小均勻,無畸形,溯水能力強。蝦苗出池之前一定要做病毒病原檢測,保證放養蝦苗不攜帶病毒。
2. 苗種淡化。苗種淡化在育苗場進行,在蝦苗出池前結合換水每天降低鹽度2‰~3‰,直至池水鹽度降到3‰~5‰,與養殖池塘鹽度相近時方可投放。
3. 蝦苗的投放。南美白對蝦苗放養前必須試水,方法是提前2~3天把淡化好的蝦苗用40目網箱放到池塘中觀察2天,如果成活率在90%以上,說明池水比較適宜;如果死亡率較高,則應查明死亡原因、調整好池水后再放苗。蝦苗放養,選在晴天上午10時前或傍晚進行,養殖池塘水溫必須在20℃以上,與育苗池水溫差不超過5℃、鹽度差不超過3‰。蝦苗投放密度視養殖方式、養殖條件而定,一般在3萬尾/畝左右。
四、養成管理
1. 水質管理。養蝦池塘的水質是影響對蝦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養殖過程管理的重要環節。①調水色。養殖前期水色呈黃綠色,可施尿素、過磷酸鈣或單細胞藻類生長素肥水;中后期若池水過肥、藻類過多、水色過濃,可用螯合銅殺滅部分藻類,以調節水質。②調整酸堿度。養殖過程中,水體pH值要調整到7.8~9.0。pH值偏低,多因有機質腐爛引起,易引發鰓病影響對蝦呼吸,可用生石灰10~15毫克/升調節;pH偏高,多因藻類繁殖過度或底質本身堿性引起,易造成對蝦蛻殼困難、食欲減退,可用二氯異氰尿酸鈉等消毒劑殺死部分藻類,而后使用沸石粉,3~5天后再使用降堿酶、降堿靈,效果很好。③調水和改底。在正常水質管理的基礎上,應用微生態制劑進行調水和改底,效果明顯。目前應用于水產養殖的有益菌類主要有光合細菌、芽孢桿菌、枯草桿菌、硝化細菌、蛭弧菌和EM菌制劑等。④換水。養殖前期以加水為主,每次加水5~10厘米深,每10天添加1次,直至水位達到1.5米。養殖中后期可適當提升池塘水位,視池塘水質優劣進行換水,堅持“勤換少換”的原則,每次換水量不能超過池塘內總水量的1/5。⑤增氧。按照池塘面積和放苗密度的不同,每池配備功率3千瓦的葉輪式增氧機1~2臺,或每10畝水面配備功率2.2千瓦的羅茨鼓風機1臺。根據對蝦生長、放養密度和天氣等情況,適時開啟增氧機,養殖前期開機時間一般在14~15時和凌晨3~5時,隨著對蝦的生長,需氧量也隨之增加,逐漸增加開機時間,遇悶熱連陰天24小時開機,保證池水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
2. 日常觀測。堅持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檢查各種設施是否損壞,觀察蝦池水環境變化和對蝦攝食、活動情況。每10天進行1次蝦體測量,并對水質進行化驗,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3. 餌料投喂。蝦苗投放兩天后開始投喂專用配合飼料,前期日投喂2次,中后期日投喂3~4次。投餌遵循以下原則:傍晚和清晨多投,黎明前少投;投餌1.5小時后空胃率高(超過30%)的適當多投;水溫低于15℃或高于31℃時少投;天氣晴好時多投,大風暴雨、天氣突變(降溫5℃以上)時少投或不投;對蝦大量蛻殼的當天少投,蛻殼1天后多投;池內競爭生物多時適當多投;水質良好時多投,水質變劣時少投;池內生物餌料充足時可適當少投。實際投喂量可根據餌料剩余情況調整。
4. 病害防治。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首先對池塘進行消毒,培養基礎餌料,養殖過程中基本不用藥,以微生態制劑和環境保護劑調節水質為主,合理投餌,防止污染,定時增氧,輔助藥餌。應用的藥物或添加劑,主要有溴碘制劑、氟苯尼考、大蒜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
五、適時收捕
收捕從9月初開始到10月初結束,可采用電網、陷網、拉網和旋網等漁具,最好在水溫降到13℃以前捕撈結束。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東營市東城黃河路206號東營市海洋與漁業局 郵編:25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