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軍,劉喜梅(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4)
安全視角下我國校車集約運營模式探討
潘立軍,劉喜梅
(湖南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湖南湘潭411104)
當前我國校車服務尚處于粗放式運營階段,還存在運營效率低、國家財政投入缺口大、安全事故頻出、服務滿意度差等問題。鑒于此,基于安全的視角,借鑒運輸規模經濟理論與企業集約化經營理論,提出校車集約運營模式,與當前校車運營模式相比,其具有成本投入少、服務標準化程度高、政府易監管、有利于緩解學校周邊交通擁堵、有利培養學生公平意識、綠色環保等優勢。進而提出了校車集約運營的5類模式:校車專營模式,城市公交模式,農村縣際、鄉際、村際班車模式,拼車模式,混合模式,系統闡述了5類模式的集約方法,最后在政策層面、技術層面就如何在我國推廣校車集約運營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安全;集約;校車;運營模式;校車專營模式
幼兒園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通學出行是我國居民出行與基礎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校車服務運營國家財政投入不足,運營方式粗放,運營效率低下,安全事故頻出,服務滿意度差[1]。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理論界相關學者提出了諸多建議,文獻[1-2]認為應盡快建立健全校車運營的法律法規制度,如出臺校車生產標準,給予校車更高的路權等;文獻[3-4]認為應建立嚴格的管理運營機制,保證校車運營與管理秩序井然,并提供充足的財政支持,保證校車運營和管理的健康發展。在實踐中,中央與地方相繼頒布了《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當前我國校車運營安全管理制度已初步建立。但筆者認為,如何在已有的制度下,在安全的視角下探討符合我國各地實際情況的校車集約運營模式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這將更有利于校車安全管理在各區域有效落地。本文將圍繞該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1.1 校車運營管理組織分散
目前,對于校車運營管理,國務院雖然明確了校車安全管理工作各部委的責任與各級人民政府的責任,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校車服務在資金投入、行業標準制定、日常監督等方面分屬不同政府部門負責,各部門在管理中很難形成合力。從實際運營層面來看,我國多數地區的校車服務還是分散式的,校車服務的主體多為個人、學校、小公司,鮮有規模較大的公司參與,每個運營主體校車服務輻射區域小,一般為1個學校,鮮有跨學校、跨學區的統一運營模式。
1.2 先進科學技術應用少
由于我國校車服務起步晚,目前在校車服務中先進的軟硬件技術應用較少。在硬件方面,先進安全的專用校車普及少,已運營的校車中,車載衛星通信設備、語音通信設備安裝率低,即使安裝了,在實際運用中對校車的實際運營服務支持少,很多是擺設。在軟件方面,校車運營的集中監控信息平臺缺乏,先進的校車集中調度軟件少,對校車管理與運營的各責任主體缺少可操作的監督考核辦法,缺少專業的校車運營管理專門人才。審計署發布的《2013年第2號公告》中顯示,至2011年底,受調查的25 127所縣中小學校中,有8%的校車年檢不合格,5%駕證不相符,35%未配備專職管理人員。
1.3 校車運營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差
校車服務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首先應關注其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由于我國校車服務的管理主體長期處于缺位狀態,校車運營管理混亂,校車服務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堪憂。一是“黑校車”或“改裝校車”上路、校車超載甚至校車安全事故等現象頻發,校車安全問題已給全社會造成了惡劣影響[5-7],根據中國校車網的校車安全事故報道,2010—2014年間,我國共發生嚴重校車事故約50起,共造成180余名兒童死亡;二是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校車服務普及率低,而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校車服務又存在學校周邊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污染嚴重等問題,學校、學生、家長滿意度低;三是校車運營集約度低,絕大部分還處在單校組織運營的階段,車輛利用率低,運營費用高,公共財政補貼經費使用效率低[9]。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認為轉變當前校車服務的粗放式運營模式,重組校車運營的政府資源、社會資源,利用現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增加校車服務的安全度、集約度勢在必行。
“集約”一詞來自經濟學范疇[5],它是相對粗放而言,集約化經營是指采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科學技術,加強分工協作,以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根本對經營諸要素重組,實現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投資回報。
2.1 校車運營集約化概念界定
校車運營集約化是指在安全的前提下,按照用戶滿意、成本節約、低碳環保的原則,因地制宜地將某一區域(學區、城區、社區、鄉鎮)的校車服務資源統籌起來,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方法與科技手段,按照服務相關方(學校、學生、家長、行政管理部門、校車服務運營者)的服務需求與管理目標,統籌管理,規范營運,以實現學生、家長滿意,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可控,校車運營者微利的管理目標。
2.2 校車運營集約化的度量
校車運營集約化本質上是校車服務運營的一種理念,同時校車服務作為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也應當不斷地提高集約化水平,以提高公共財政支出的運用效率。校車運營的集約程度可用式(1)來表示,用f表示集約程度(單位:人次/(車·小時)),則:

式中:服務學生人次數是指一段時間內該校車系統服務的總學生人次數;校車運營總車時當量=一段時間內參與校車服務的總車數×一段時間內的天數×24×α,其中α為調整系數,取值區間為(0,1],當校車為專用時,α取1,當校車為非專用時,α小于1。
f的數值越大,說明單車時服務的學生人數越多,校車系統運營的集約度就越高。
2.3 校車運營集約化的優勢
現有的校車服務均是每所學校配備校車,各校或各經營單位按學校分散組織運營,校車需求數量大、利用率低,校車運營初期固定投入與后期運營成本高;校車運營組織服務由各單位分散組織,因此其運營服務的個性化強,標準化程度低,政府監管難度大。而集約式校車服務由于是統一管理,其能借助集約化的經營管理來提高校車的利用率,能有效克服當前校車運營中存在的問題,而且更有利于減少學校周邊的交通擁堵、減少車輛的尾氣排放,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公平意識。表1從成本、服務水平、政府監管的難易度、環保性、對城區交通影響以及培養學生的公平意識等6個方面將集約式校車與現有校車服務進行了對比。

表1 集約式校車服務與現有校車服務對比
隨著《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的頒布,各地正因地制宜地探索校車安全運營模式,目前主要是校車專營模式,如湖南望城[6]。除此之外,在實踐中還有城市公交模式、農村縣域班車模式、家長拼車模式以及混合模式,這些模式雖不是由專業校車運營,但其符合我國一部分地區的實際情況,對解決學生通學出行起到了積極作用。以下將深入探討這5種模式集約化的主要策略。
3.1 校車專營模式
該模式的特點是由有實力、信譽良好的專業校車公司負責一定區域(如學校、學區、城區)內的校車服務運營。依公共財政投入的差異,又可分為公共財政全包模式、公共財政補貼模式與完全市場化運作模式。受制于政府財力,目前全包模式在我國極少,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則主要出現在一些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共財政補貼模式則陸續在我國一些地區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推行,如湖南[5]、甘肅[6]、江蘇[3]等地。筆者認為,推行該模式的核心是加大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力度,而關鍵則是提高該模式的集約水平,從而提高財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增強學生、家長的滿意度。因此,主要應對措施包括以下方面:①大力扶持專業校車公司做大做強,重組區域內的校車資源,不斷增加校車公司的服務覆蓋面;②由縣區一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牽頭,指導校車專營公司統籌設計專營校車的行車路線、停靠區域,并按校車運營相關標準對行車路線、停靠區域路況、交通指示標識進行規范;③縣區一級教育部門在不打亂各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情況下,適當延長各學校的上學時間窗口,錯開各學校或同校各年級間放學時間窗口,以提高校車專營公司的校車利用率;④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多校間共用校車,鼓勵不同年級混乘校車,增加校車運營滿載率;⑤給校車更多的路權,如校車共享公交專用道、在學校路段或主要停靠點開辟校車專用停車區、校車早晚通過擁擠路段優先讓行等;⑥校車服務公司要加大培訓力度,快速打造一支專業的校車司機及隨車照管人員隊伍;⑦校車服務公司要積極應用先進的調度技術與方法,增加專業校車的利用率與服務水平。
3.2 城市公交模式
我國多數城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處于城市公交線路覆蓋區域,城市公交系統均免費或半價對學生開放,城市公交系統實質上已部分承擔了校車角色。從城市居民生產生活集約出行角度分析,學生通學出行實質上也屬于居民出行的組成部分,城市公交系統承擔校車角色實質上屬于更高一層次的公共資源集約。本文認為,基于安全視角,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城市公交模式校車服務的集約運營:①對接送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通學出行的家長實行免費乘車,讓更多的家長、學生搭乘公交通學出行,政府可將部分校車補貼直接補貼到公交公司或為學生家長發放公交校車免費乘車卡;②公交公司應根據學校的通學出行需求,重新優化公交線路、發車班次;③公交公司應對部分參與校車服務的公交車輛按照國家頒布的校車標準進行改造,如加裝校車標識、改裝座椅等,安排專門的隨車照管人員;④在上學、放學高峰段加開專門的公交校車,公交校車指定專門的學校、社區停靠點,增設部分學校路段專用公交校車停靠點,提高學生通學出行的直達率,減少通學行程時間;⑤學校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錯開各年級的放學時間,避免學生一擁而出,造成上車次序混亂,引起安全事故。
3.3 農村縣際、鄉際、村際班車模式
隨著國家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我國農村地區的交通出行條件得到大幅改善,農村地區的縣際、鄉際、村際客運班車的開行密度大幅增加,村村通車已經實現。與城市公交模式校車服務類似,推行農村縣際、鄉際、村際班車模式的校車服務實質上是集約農村居民出行交通資源。基于安全的視角,借鑒城市公交模式校車的運行經驗,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農村縣際、鄉際、村際班車校車服務的集約運營:①各級政府要積極鼓勵有實力的客運公司專營或兼營農村校車服務,如財政補貼直接用于補貼車輛改造、補貼學生及家長的搭乘服務等;當前農村是校車事故高發的重災區,主要原因是農村學生分散,通學距離遠,路況差,公共財政投入力度有限,還不具備統一開行校車的條件,利用農村客運公司的運輸資源是當前比較符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有效選擇;②要按照校車安全運營標準對校車及校車運行線路進行改造,如增加校車標識和線路交通標識、提升線路通行能力;③要重新規劃行車線路與停靠點,對居住地點特別分散的通學學生,要合理規劃好停靠點,使學生能在15min內從停靠點步行回家;④要合理規劃農村學校的布點,在規劃時除要考慮教學資源與生源外,還要考慮學校的交通區位優勢,為后期開行校車服務創造條件;⑤借鑒城市公交模式校車服務的集約運營經驗,提高農村校車服務的安全性與運營效率。
3.4 拼車模式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接送通學學生的7座以下的普通小汽車不屬于校車,但目前我國城鄉卻廣泛存在著學生家長使用自用小汽車接送自家小孩上學的現象,該方式有效彌補了現階段我國校車資源不足。但從資源集約化的角度分析,該方式是目前解決學生通學出行的方式中最不集約的,它不僅導致了社會運力資源的浪費,還直接導致學校地段擁堵,學校周邊尾氣污染嚴重。因此本文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其安全集約度:①學校引導組織有車學生家長按居住地合理拼車,學生家長輪流送學生上學;②交通部門可借鑒國外經驗,規定對學校路段通行的7座以下乘用車必須達到一定的乘坐人數才可通行;③規劃乘車區域,避免亂停放引起交通堵塞;④合理安排,錯開各年級的放學時間,避免大量的車輛在校區周邊長時間等待;⑤對拼車模式的小汽車在實施校車服務時,加掛校車標識,嚴控其超速超載等違法現象發生。
3.5 混合模式
混合模式是指同時采用以上多種校車模式實施校車服務的運營形態,其符合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的現狀。從集約化運營的角度,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多鼓勵學生及家長選用前三種模式,在前三種模式均不能采用的情況下,應積極推動第四種模式。
4.1 技術層面
推動我國校車集約化運營,達到安全第一、用戶滿意、集約高效、低碳環保的服務目標,目前急需要一些關鍵技術支撐,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見圖1)。①監控技術:如對校車運營路線、運行速度、車內實況等進行監控的專用技術設備;運用RFID技術與無線網絡技術,在每位坐校車的學生書包上加裝電子標簽,實時監控乘車學生的上下車情況,是否回家或到校的情況,并將這些數據通過無線網絡技術及時反饋給學校信息中心與家長的移動通訊終端。②軟件技術:運用智能優化算法規劃校車的調度方案;運用計算機軟件技術開發智能調度決策支持系統、校車運營管理信息系統來輔助校車運營的調度與日常管理。

圖1 集約式校車服務所使用的關鍵技術
4.2 政策層面
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集約式校車運營的政策扶持與監督管理力度:①進一步完善校車安全運營的相關標準與處罰措施,加大對非法營運校車打擊力度;②要加大對校車產業鏈的監管與扶持力度,對專用校車的研發、生產、校車的運營服務盡快形成標準,使校車的研發、生產、運營服務有章可循,大力扶持區域性的校車監控管理平臺,使其盡快成為校車服務信息交換、政府部門實時監管、學生、老師、家長服務呼叫與評價的公共平臺,引導政府投資基金對校車運營關鍵技術研發企業進行資金投入,促進先進技術盡快應用;③地方政府應結合各地實際,加大對集約式校車運營的道路條件、硬件設施進行改造升級,以有利于校車安全高效運營;④各級政府應綜合運用財政、稅收等政策,加大對集約式校車服務的資金補貼,如對集約式校車運營單位給予校車車船使用稅、上牌費用、企業所得稅等優惠,將校車服務的費用納入到基本教育經費的預算,引導社會教育基金捐贈向集約式校車服務傾斜;鼓勵保險公司專門設計針對校車的專門車險,以分擔校車服務經營者的企業經營風險;⑤積極利用好各級人大政協對政府工作的監督、建議與聯系人民群眾的作用,加大對涉及校車服務監管的政府各部門進行監督,防止在校車管理當中,政府各部門不作為或亂作為的情況發生;⑥定期組織對學生、家長、校車司機、隨車照管人員的安全意識與技術教育培訓,將教育課程納入學生的教學內容以及司機、照管人員年審考核的必要前置條件。
當前,校車服務依然是我國公共服務領域需系統化解決的重要民生問題。基于安全的視角,集約式校車運營服務是解決該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其不僅有利于提高校車服務的安全性與服務水平,還有利于政府的監管、保護環境、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本文對集約式校車服務的模式與集約策略作了初步的探討,下一步應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圍繞集約式校車的推廣政策、集約式校車的集約管理應用技術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推進集約式校車的應用發展。
[1]張鵬程.社會安全視角下農村校車安全問題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2]湯玉祥.關于建立健全校車運營法律法規,加快校車融入學生生活的建議[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2(8):74-75.
[3]郭凌娟.校車安全標準化——中國教育當務之急[J].中國個體防護裝備,2012(1):25-27.
[4]劉志強,李云霞,汪澎,等.江蘇農村校車管理運營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6(2):53-56.
[5]石強.中國校車安全問題的現狀與改善分析[D].北京:清華大學,2013.
[6]耿益群,張潔,秦學智,等.國外校車運營和管理狀況及特點管窺[J].教育科學研究,2010(9):34-36.
[7]鐘金花,崔林.“望城模式”破題校車困境[J].湖南安全與防災,2011(9):39-41.
[8]陳自芳.構建集約型經濟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岳靜.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實踐與思考——天長校車運營管理模式研究及啟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4):9-10.
[10]Donghyun Rim,Jeffrey Siegel,Jarett Spinhirne,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ab in Air Quality in School Buses in Central Texas[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8(42):6453-6464.
[11]Damian Collins,Robin A Kearns.Walking School Buses in the Auckland Region: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J].Trans?port Policy,2010(17):1-8.
Intensive Operation Mode of School Bus in China Based on Safety Perspective
PAN Li-jun,LIU Xi-mei
(School of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China)
School bus service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tensive operations in China,which has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operating efficiency,weak national finance investment,more security incidents,poor service satisfaction,and so on.Given this,based on the safety perspective,the transportation scale economy theory and the enterprise intensive management theory,the intensive operation mode of school bus was put forward,which held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s,high degree of service standardization,and which also will be conducive to government regulation,reduce traffic congestion around schools,cultivate the students′consciousness of fair,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then,the five intensive operation modes of school bus were presented,which included bus exclusive mode,urban public transport mode,the county,rural,village bus mode in rural,carpooling mode,and mixed mode.And the intensive methods of above five modes were elaborated.Finally,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suggested on how to promote the intensive operation of school bus in China at the policy level and the technical level.
safety;intensive;school bus;operation mode;bus exclusive mode
U491
A
2095-9931(2015)03-0055-05
10.16503/j.cnki.2095-9931.2015.03.010
2015-05-07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資助(XJK013BJG005)
潘立軍(1977—),男,湖南衡陽人,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運輸管理與優化。
E-mail:pansoftwar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