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戈

有人說,相比“80后”,“90后”是更加任性自私的一代。然而,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一個農民家庭的“90后”女孩鐵飛燕,卻完全顛覆了這個說法。她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將善良、勇敢、正義、智慧和大愛融進了血液,為新一代青年群體做了一次最好的正名……
買年貨路上抱回棄嬰,沖破阻撓勇做“少女媽媽”
鐵飛燕說,她人生的第一次轉折出現在17歲那年的冬天。因為她給自己,也給家里“撿”了個大“包袱”。
2009年農歷臘月二十一,眼看就要到年關了,受父母之命,鐵飛燕一早到街上買年貨。走到一個岔路口時,她突然聽到有微弱的嬰兒啼哭聲,立刻停下腳步細看,發現路邊有一個紙箱,哭聲就是從紙箱里發出的。鐵飛燕壯著膽子打開紙箱,眼前的一幕把她驚呆了:只見箱子里有個用破布包裹著的嬰兒。鐵飛燕用顫抖的手揭開破布,看到棄嬰是個女孩,臍帶還纏在身上,渾身是血。紙箱一側有張字條,上面寫著“21日凌晨生,求好人收養”。女嬰嘴唇發紫,哭聲微弱,鐵飛燕沒有多想,抱起紙箱就往家跑。
年貨沒買回來,卻抱回個棄嬰,這讓鐵飛燕的媽媽馬永群氣得要死。她呵斥女兒:“你這丫頭,凈干些沒腦子的事。你一個大姑娘家,還沒談朋友,撿回來個孩子養著,以后還不得被閑話淹死!”不管母親有多反對,鐵飛燕認定一個理兒:“這孩子是條命,我不能見死不救,我碰上她就是緣分!”在鐵飛燕的堅持下,善良的父母最終同意了她的請求。父親鐵順銀帶著女兒抱著撿來的孩子到派出所報案。派出所民警說:“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孩子的父母,你們就先養著吧,其他事情等以后再說。”就這樣,鐵飛燕和父親把孩子又抱回了家。
正式收養孩子后,鐵飛燕給孩子取名“子建”。自從收養子建后,鐵飛燕的生活負擔更重了。她中專畢業后,在高速公路收費站做實習收費員,每月工資僅900元,除了給父母買點藥,自己留下100元零花錢外,其余的都花在了子建身上。有時入不敷出,她還要向同事借一點。以前鐵飛燕最喜歡上街為自己和父母添置衣物,收養孩子后,她學會了精打細算。
轉眼,子建會喊爸爸媽媽了,孩子剛體驗到學說話的樂趣,對著鐵飛燕喊“媽媽”,見個男的就喊“爸爸”。不過,家人都不允許子建喊鐵飛燕“媽媽”。本來外人對她收養孩子就有些誤會,如果再聽到孩子叫她“媽媽”,別人就更誤會了。
有一次,鐵飛燕和姐姐帶子建去昭通市玩。當著許多人的面,子建親昵地對著鐵飛燕喊“媽媽”,姐姐厲聲呵斥子建:“不能喊‘媽媽’,要喊‘姑姑’!”子建膽怯地看了鐵飛燕一眼,乖乖地改了口。鐵飛燕心里酸酸的,她不滿地對姐姐說:“子建是我女兒,我就是她媽媽,我不要她改口!”
然而,這個憑空多出來的孩子,還是讓鐵飛燕飽嘗了流言蜚語。一次,她帶著子建到超市買東西,村里一個愛說閑話的大嬸端詳著子建,意味深長地對鐵飛燕說:“燕子,這孩子怎么越看越像你呀!”大嬸不懷好意的話讓鐵飛燕十分生氣,她瞪了那個大嬸一眼,拉著子建離開了。類似的事情多了,鐵飛燕也想過把子建送人,甚至想帶她去做親子鑒定,還自己一個清白。可她做不出來,因為那樣對子建幼小的心靈是一種傷害。
鐵飛燕和子建的感情與日俱增。一次,子建發高燒昏迷不醒,鐵飛燕抱著她一路狂奔到鄉衛生院,哭著求醫生救救孩子。由于子建的病情嚴重,鄉衛生院不敢接收。鐵飛燕只好向親戚借錢,租了一輛車把子建送到縣醫院。
到了縣醫院,經過醫生搶救,子建轉危為安,鐵飛燕這才松了一口氣。此時,她才感覺到自己右腳的大腳趾頭有些疼。低頭一看,自己大腳趾頭的趾甲竟整塊不見了。掉了趾甲的腳趾上,血和黃泥凝結在了一起,鉆心地疼。
考慮到女兒的未來,鐵飛燕的父母還是想把子建送人,他們怕女兒知道,決定背著她行事。子建1歲多的一天,村外的一戶人家打算收養子建。知道消息后,鐵飛燕飛奔回家,將子建的衣物、奶粉、尿不濕等用品往行李箱里一塞,抱上子建就跑到三姐家躲了起來。
因為工作的地方離姐姐家還有150公里,鐵飛燕只有輪休時才能去看望子建。平時,她每天都要打電話給三姐,懇求她一定要帶好子建,說她以后一定會報答姐姐的。被妹妹的善良所感動,三姐把子建照顧得很周到。
轉眼子建已經5歲了。收養子建后的5年里,受了多少委屈,流過多少眼淚,只有鐵飛燕自己知道。但無論多難,她心里只有一個信念:再難也不放棄子建!
危險時刻一躍成“名”,“90后”人大代表雖稚嫩卻盡責
收養子建讓鐵飛燕成了家鄉的名人,沒想到的是,第二年,她再次名揚天下。之所以成為名人,全在于鐵飛燕那次旅游途中又冷又狼狽的20分鐘!
2010年5月6日,鐵飛燕和爸爸到四川綿陽旅游,走在一座大橋上,她突然聽到一聲驚呼:“有人落水了!”鐵飛燕趕忙往橋下望去,看到一個黑影在橋下的水中掙扎。鐵飛燕在昭通市體校接受過游泳訓練,一向樂于助人的她,來不及和父親商量,就縱身從10多米高的大橋上躍入河中,將落水人救起,并運用所學的急救知識對已經昏迷的落水者進行人工呼吸,最終挽救了一條人命。
就在大家為救人女孩嘖嘖稱贊的時候,鐵飛燕卻悄悄離開了。那幾天,她正值生理期,水又格外冷,救完人后,她擔心出洋相,拽著父親飛快地離開了。本以為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沒想到綿陽媒體沒有放棄對英雄的尋找,并和云南媒體進行聯動,最終找到了鐵飛燕。很快,鐵飛燕被媒體連續追蹤采訪。她的人生軌跡也從此改變。
2010年底,鐵飛燕當選為昭通市社會道德模范風尚標兵,昭通市市長親自到她工作的地方給她頒獎。那天,鐵飛燕激動得腿有些打戰,市長可是她這輩子見過的最大領導啊!讓鐵飛燕沒想到的是,隨后她見到了更多的大領導,贊譽也排山倒海般涌來,榮譽的前綴從“市”升級到“省”“全國”,各種獎狀、獎章成了地區榮耀,永遠留在昭通市檔案館中。
2013年2月中旬,就在鐵飛燕的生活漸漸回歸平靜的時候,一個炸雷般的消息傳來:她全票當選為第十八屆全國人大代表。放眼全國,也只有她和奧運冠軍陳若琳兩位“90后”人大代表。
“媽媽,你是不是當大官了?你是大人,當大官,那我就是小官。”子建從鄉親們的紛紛議論中感受到了媽媽的不一般,嘟著小嘴兒向鐵飛燕討巧。女兒的童言稚語讓鐵飛燕想笑,卻又沒笑出來。因為她知道,全國人大代表不僅僅是一種榮譽,更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對年輕的鐵飛燕來說,是一項人生新課題。以前,她只在電視里看到人民大會堂開會的情景,覺得那種氛圍很莊嚴很神圣,而如今自己也要成為其中的一分子了。想到這里,她激動不已。
開“兩會”前,鐵飛燕認真地準備向大會提交的建議。她覺得所提的建議必須貼近國計民生,這也是她最熟悉最關心的領域。提什么建議好呢?她一下子想到了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因為生活在不富裕的農村,鐵飛燕對這個群體相當熟悉。經過一系列的走訪調查,鐵飛燕寫了7000字的建議,希望給留守兒童父母法定的探親假。
2013年3月3日中午,鐵飛燕所在的云南省代表團下榻北京市復興門外的中國職工之家。當天下午,鐵飛燕便與鄧前堆、安徽省代表團的“最美洗腳妹”劉麗等6位一線工人代表,步入中央電視臺梅地亞演播廳接受中外媒體采訪。坐在主席臺上,鐵飛燕顯然不夠老練,還忍不住左顧右盼。輪到她回答記者提問時,她嗓子突然啞了,組織好的語言也磕巴了幾次,尤其讓她沮喪的是,她精心準備好的留守兒童案例也沒來得及講。

工作中的鐵飛燕
晚上,鐵飛燕看到網友對她的點評,諸如“菜鳥”“花瓶”等用詞很不客氣,她的情緒陷入低谷。然而,認輸不是鐵飛燕的個性。她覺得誰都有第一次,初次履職人大代表,是她探索和實踐的一個過程。為了能替大多數的百姓發聲,除了擔當,她別無選擇。
3月6日,云南省代表團92名代表被分為4個小組,不設定先后順序,自由發言討論。鐵飛燕被分到了第一小組,云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大理州委副書記、州長何華等代表也在這個組。想到要與專家精英、前輩長者、地方大員們共聚一室,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討論國事,鐵飛燕顯得緊張而又激動。小組討論時,鐵飛燕顯得很謙恭,每一位代表發言時,她都把目光投到發言人身上,還不時地點頭微笑。待討論過半,她才正式發言,手持話筒,放低姿態,表示與別的代表相比,自己還年輕,資歷也淺,自己一定會珍惜這次機會,認真學習、履職。其實,這也是她初次參加兩會的真實心聲。
關注農村教育,一直為留守兒童呼吁
一連3年,鐵飛燕都帶著自己的建議,和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在“兩會”上履職盡責。從當初說話磕巴的青澀小丫,到現在能侃侃而談地亮明觀點,鐵飛燕的履職能力一直在進步。
3年來,鐵飛燕的建議離不開兩方面:一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與心理健康問題,二是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鐵飛燕認為,當一屆人大代表能夠辦好兩件事,她就心滿意足了。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每兩個月鐵飛燕都要深入農村進行一次調研。她走村串戶,了解農家孩子受教育的情況。鐵飛燕發現,十多年前,國內一些名牌大學里農村學生所占的比例還不低,但是近十年,名校里面農村學生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這其中有農村子弟家貧交不起高昂學費棄考等因素,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農村無法開展學前教育。鐵飛燕通過對比發現,貧困地區的孩子很少有學前教育,從一年級才開始學習寫1、2、3,而城市里的孩子兩三歲就已經學英語、寫漢字,四五歲就開始上奧數班了。還未入學,農村孩子和城市孩子受教育的距離已經拉大了。
2014年的全國“兩會”,鐵飛燕所提的建議,一個是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另一個則是提高農村教師待遇,這是鐵飛燕調研了昭通市多所農村學校后才決定提交“兩會”的。在昭通市彝良縣海子鄉一所村辦小學調研時,鐵飛燕看到全校只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年逾五旬的老教師教著三個年級的課。這個老師告訴鐵飛燕,他們學校前幾年曾有年輕老師分過來,年輕老師知識結構新,思想活躍,又懂網絡,很受學生歡迎。可這里偏僻落后,待遇偏低,新來的老師待不了幾個月就走了。
這位老教師還講了一件讓他很痛心的事。兩年前,一個專科畢業的年輕老師來到他們學校,這位年輕小伙子陽光、帥氣,課教得好,還會彈吉他,學生們都很喜歡他。可他的女朋友來學校看他,只待了半天就回去了,回去就和他提出了分手。這位年輕老師受了刺激,不顧學生們的苦苦挽留,辭職到外面闖蕩去了。老教師還告訴鐵飛燕,如果不是怕孩子們沒人教課,他也有辭職去打工的想法。每月1000塊錢的工資實在不能養家糊口,作為男人,他愧對妻女。說著說著,老教師還流下了眼淚。這件事給鐵飛燕的觸動很大,也堅定了她把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寫入建議的決心。
2014年7月,鐵飛燕接到北京的長途電話,對方自稱是國家教育部的工作人員,向鐵飛燕回復建議落實情況。那位操著標準普通話的工作人員說了很多很宏觀的話,然后問鐵飛燕對回復滿不滿意,鐵飛燕毫不客氣地說:“特別不滿意!”2015年2月,教育部第二次回復,說2014年12月公布了學前教育改革路線圖,分三步走。這一次,鐵飛燕對回復還算滿意。
2015年6月9日,貴州省畢節市農村留守四兄妹集體服食農藥死亡,事件一出,國人為之震驚。這個消息讓鐵飛燕難過得幾天沒有吃下飯,她認為4個孩子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以及社會的切實關心。而她在2015年“兩會”上,提交的就是與此有關的建議。
鐵飛燕通過調研得知,在云南昭通,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39萬多人,留守兒童48萬多人,其中7.3%的留守兒童沒專人照看。鐵飛燕認為,童年遭受的傷害會給留守兒童帶來心理創傷,這些孩子長大后容易產生心理扭曲。除此之外,鐵飛燕還在村里看到,即便留守兒童有人照看,基本上也都是隔代撫養。第一,隔代撫養存在溺愛問題;第二,老人們文化素質不高,沒有能力輔導好孩子學習,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因此,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鐵飛燕提出的建議是:完善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政策,由專門的部門監管這些孩子的安全,并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請心理專家對孩子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對不良行為進行矯正。
鐵飛燕認為,她所提的有關留守兒童的建議,如果得不到認真落實,像貴州四兄妹服毒身亡的悲劇還會發生。同時,她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她5年人大代表履職期間,會一直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問題呼吁下去。說這話的時候,鐵飛燕神情堅定,語氣堅決。她說自己是“90后”人大代表,就要用行動和堅韌證明“90后”也是有擔當、敢負責的一個群體。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