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

秦秀英和兒子兒媳
2015年5月1日,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叫《胡麻的天空》的自然筆記,里面收錄了大量手繪的畫,線條簡單,內容豐富。短短一個月,這本書就登上當當網“新書熱賣榜”,并被讀者譽為一本看透世事人生的書。可誰會想到,這本書的作者竟是一位68歲的老太太,只上過一年半小學,曾是個大字不識幾個的土婆婆。而這一切都是潮媳婦改造的結果……
生活太單調,兒媳教婆婆畫“自然筆記”
家住上海市閘北區的芮東莉,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編輯,古漢語博士,也是我國最早的自然筆記倡導者。她的丈夫呂永林是上海大學的一名教授。早在結婚之初,夫妻倆就約定要做丁克一族,把兩個人的生活過好。沒有孩子,對夫妻倆來說沒什么,可對一直想抱孫子的婆婆秦秀英來說,卻是一個遺憾。原本想著晚年可以含飴弄孫,沒想到兒子兒媳卻有自己獨特的想法。不過孩子有孩子的生活,作為長輩,她也只能支持。
2011年3月底,65歲的秦秀英從老家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到上海兒子家中小住。因為語言不通,沒有說話的人,沒住幾天她就嚷著要回老家。婆婆剛來就要走,芮東莉心里很不好受,便想著給婆婆找點事做。剛開始,芮東莉夫妻倆故意把家里的雜事交給老人打理,可很快老人就收拾妥當了,剩下的時間還是得一個人面對空落落的家。看著老人孤獨落寞的背影,芮東莉很心疼,便跟丈夫提議:“要不讓咱媽跟著我做自然筆記怎么樣?多出去接觸一下大自然,她的心情會好些,權當是鍛煉身體了。”芮東莉口中的自然筆記,是一種起源于歐美國家的觀察、記錄自然的方式。簡單地說,就是用繪畫和簡單的說明文字相結合,為大自然做筆記。
對于妻子的提議,呂永林十分贊同:“我記得小時候我媽就很喜歡植物,家里養了不少花花草草。雖然她不識字,但經常幫人畫鞋樣,所以畫些簡單的圖應該沒問題。”芮東莉忍不住嘟囔道:“自然筆記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簡單,記錄者還得記錄當時的天氣、溫度、周圍環境、情況簡介等,這些是一個都不能少的。不過這些都是后話,先讓婆婆有事可做,培養她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天是星期天,芮東莉夫妻倆打算去附近的閘北公園跑步。這次,芮東莉拉上了婆婆。路上,芮東莉對婆婆說:“媽,聽永林說你以前可喜歡花花草草了,要不我教你畫這些花花草草怎么樣?”老人一聽樂了:“不行不行!我的手握鋤頭可以,拿筆桿子可不行,那事咱干不來。”“沒事,我們從最基本的開始學起,以前我也不會,這不畫著畫著就熟練了。媽,你這么聰明,學起來肯定比我們快。”媳婦的恭維讓秦秀英心里特別舒坦,最終同意試試看。怕婆婆反悔,芮東莉迅速準備好了做自然筆記需要的水彩筆和紙。
春天到處都是盛開的花,每看到一種花,芮東莉總能迅速說出花的名字和品種,這讓秦秀英十分佩服。芮東莉趁機鼓勵婆婆:“等以后看多了,你也會知道的。”隨后,芮東莉便用手機把這些花拍下來。吃完晚飯,芮東莉就興沖沖地在桌子上鋪好紙,準備好水彩筆,像哄小孩一樣把婆婆拉到書桌旁。可婆婆嘴上說同意,等到真正嘗試的時候,她又退縮了:“我真的不行,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能看,到時候要笑掉你們大牙的!”看著向妻子不斷“求饒”的母親,呂永林有些不忍心了:“要不下次再讓咱媽學,先讓她跟在你后面多看看,怎么樣?”芮東莉雖然明白丈夫的心思,但覺得如果一開始就打退堂鼓,之后婆婆就更沒有拿筆的勇氣了,她堅決不同意。向兒子求助無望,秦秀英只好嘗試著拿起筆在紙上畫花花草草。她是個左撇子,第一次用左手握畫筆,手總是發抖,線條畫得歪歪扭扭。芮東莉就耐心地指導她一筆一筆慢慢畫出花朵和綠葉的輪廓。畫完幾朵花后,秦秀英這才稍稍放松了一點,開始慢慢著色。很快,她的第一幅手繪作品新鮮出爐了。考慮到婆婆還沒開始學寫字,芮東莉就幫婆婆記錄上自然筆記要求的天氣、溫度、地點等情況描述。
順利完成第一幅作品,秦秀英高興壞了,拿起草稿看了又看,整晚上都興奮不已。第二天上班前,芮東莉給婆婆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要求她照著樣子把陽臺上的吊蘭畫出來,晚上她下班回來檢查。秦秀英答應了。
婆婆學電腦,兒子兒媳齊上陣
到單位后,芮東莉找了一些兒童識字圖冊和一本《新華字典》,準備帶給婆婆,教她識字。晚上回到家,看到婆婆畫的吊蘭圖,芮東莉驚喜萬分:“媽,你畫得很好,顏色也很到位。”兒媳的夸獎讓秦秀英既害羞又開心。芮東莉對婆婆說:“媽,從今天開始我就不幫你做記錄了,你自己學著記,不會的字就用拼音代替。”沒想到秦秀英的倔勁兒上來了:“我學的拼音大多都忘了,而且整篇筆記都用拼音看著也別扭,要是你不嫌麻煩,你教我識字,我愿意學。”婆婆的回答讓秦秀英喜出望外,她立即答應下來。
讓芮東莉高興的是,婆婆還能記得不少幼時學過的拼音,只是記憶力不太好,總是會出現偏差。可老人學習的勁頭卻讓芮東莉很欣慰:自己教的東西婆婆總是一遍又一遍地念。此后每個周末,芮東莉都會帶著婆婆去附近的公園轉轉,觀察各種小昆蟲,記錄各種花草樹木的樣子。在完成的記錄稿紙上,秦秀英也會認真地一筆一畫寫上時間、地點、天氣等記錄要素。不過由于她記憶力不好,文化基礎差,所以經常會發生寫錯字的情況,她會把“已經”寫成“以今”,把“到”寫成“倒”。碰到這些錯字的時候,芮東莉都會幫婆婆糾正過來,把正確的字寫在錯字的旁邊。而為了在自然筆記里把每個字都寫正確,秦秀英總是在稿紙上打好草稿,讓兒媳幫她檢查一遍,然后再工工整整地抄在自然筆記上。
轉眼大半年過去了,秦秀英從一開始啥也不懂到慢慢學會了幾千個漢字,畫也畫得有模有樣。在兒媳的幫助下,她做了上百篇“自然筆記”。眼看著快過年了,秦秀英提出想回老家看看。怕婆婆回去后荒廢了“學業”,把好不容易學會的東西忘了,芮東莉有了新想法:教婆婆學電腦。學會了上網,不管婆婆在哪兒,雙方溝通起來都會很方便。
和之前學畫畫一樣,一開始,秦秀英對電腦也是心懷畏懼。因為不了解電腦屏幕上跳出的各種對話框,她總是擔心自己的操作會弄壞電腦,所以縮手縮腳啥也不敢做。原本急脾氣的芮東莉展現出了少有的耐心,她一點一點地解釋給婆婆聽,并握著婆婆的手不厭其煩地教。后來的幾天,芮東莉因為工作太忙,教老太太學電腦便成了呂永林的事兒。一天晚上,教母親教到很晚,可母親卻連一個操作步驟都還沒有學會,呂永林急了,繃著臉說:“今天學不會就不許睡覺!”正在隔壁整理書籍的芮東莉聽到后哈哈大笑:“咱媽學不會,只能說明你這個老師教得不好。”
在兒子兒媳的共同努力下,秦秀英總算學會了電腦的基本操作,可以在電腦上打字,也可以把手寫的自然筆記錄到電腦上。婆婆回老家前,芮東莉又幫婆婆申請了微博,取名“臨河而居”,讓她回老家后可以把自然筆記傳上微博跟大家分享。芮東莉這么做,一是想讓婆婆堅持下去,二是想給她找個事做,讓她多接觸外面的世界,把晚年生活過得更精彩些。
沒想到秦秀英的微博開通沒幾天,就吸引了不少“粉絲”,上海《新聞晨報》的編輯知道后,還特意刊登了幾幅秦秀英的“自然筆記”。自己一個只上過一年半小學的土老太太,想不到還能在報紙上露回臉,秦秀英喜不自勝,跟兒媳保證回老家后一定好好畫。
婆婆回到老家后,每隔一個禮拜,芮東莉就會在婆婆的微博上看到更新的博文,除了貼上去的自然筆記的圖片外,還有多則幾百字、少則幾十字的小散文。而這些圖文的記錄,為秦秀英贏得了越來越多網友的好評,“粉絲”們都熱情地稱呼她為“秀英奶奶”。
雖然分隔兩地,芮東莉每次看到稀奇的東西都會第一時間跟婆婆交流,婆媳倆經常在微博上互動。秦秀英興奮地告訴兒媳,她是村里第一個玩微博的老人,大家都說她跟得上潮流,是個只有小學文化的“潮老太”。
媳婦大功告成,68歲“土婆婆”成暢銷書作家
2013年7月,秦秀英再次到上海小住。一見面,她趕忙把自己的“大作”拿給兒媳欣賞。讓芮東莉沒有想到的是,婆婆的自然筆記記錄范圍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大自然的植物、昆蟲了,她手里拿著的一張寫著日期、地點的稿紙上,就畫著兩只公雞、涼糕、彩色的碗筷和放飯碗的案板等,上面還工工整整地寫著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比如用五彩繩纏在手腕上、把畫著公雞圖案的彩紙貼在門上都是為了辟邪,甚至還詳細描述了涼糕的做法。不少筆記上不僅有花草樹木,還有農家的生活用品記錄,甚至還有正在天空飛行的飛機和遠處林立的高樓大廈。婆婆的這些改變,讓芮東莉十分欣慰。
一天,秦秀英和兒子兒媳一起來到世紀公園做自然筆記。走了沒多久,芮東莉就被一片結著紅色小漿果的灌木吸引了。秦秀英立即會意地要從口袋里掏出紙筆,可這時她才發現,自己忘記帶筆了。看著母親垂頭喪氣的樣子,呂永林安慰她說:“沒事,先用相機拍下來,晚上回去再畫。”秦秀英看著兒子,不悅地說:“你不懂,現場畫絕對比回去對著電腦畫要好得多。”為了逗母親開心,呂永林想出了一個辦法:“你看這些植物的漿果各有各的顏色,要不咱用漿果畫?”芮東莉和婆婆都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兩人立即從地上找到不少落果和其他植物籽,偶爾還摘兩朵不同顏色的小花在紙上著色。飽滿的植物汁液浸在紙上的效果非常好,婆媳倆像發現新大陸一樣興奮。后來,再忘記帶筆的時候,芮東莉都會采取這樣的方式記錄。
2014年國慶節,芮東莉和丈夫帶著婆婆到云南昆明探望芮東莉的父母。昆明有很多獨特的植物,秦秀英一到那里就看得入了神。她經常站在一棵樹下一動不動地盯著看,或者盯著一朵花看。晚上回到家,她再整理出來發到微博上。親家直夸她做事認真,很快成了她的“粉絲”。
從昆明回來后,秦秀英畫了很多關于昆明之行的自然記錄。她最喜歡昆明的枯葉蝶,翅膀合起來的時候就像一片枯葉,張開的時候才有蝴蝶的樣子。第一次見到這樣奇特的蝴蝶,她很激動,畫得非常認真。等她畫完傳到微博上,很快就有不少人點贊。一些媒體相繼報道了她的故事。隨后,她的作品還在佛山圖書館展出。
2015年初,浙江人民出版社找到秦秀英,希望能把她的自然筆記結集成書。這不僅僅是一幅幅簡單的自然筆記,更是一位老人用畫筆講述的世事人生。5月1日,秦秀英所著的《胡麻的天空》正式出版。網友評價它是一本“耐看”的書:“簡單的幾筆,勾勒出不簡單的人生,秀英奶奶筆下的萬物真美。”短短一個月,《胡麻的天空》就登上了當當網“新書熱賣榜”。
5月中旬,秦秀英跟著兒媳一起去朋友家做客。芮東莉在一棵橘子樹上發現了一只蝴蝶的蛹。這個碧綠色的新寵物成了婆媳倆的寶貝,她們把它帶回了家。秦秀英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觀察蝴蝶蛹的變化。蝴蝶蛹很能吃,并且只吃橘子樹葉。好在芮東莉家附近有人種了橘子樹。芮東莉和婆婆經常會偷偷去摘幾片葉子。可是蝴蝶蛹的胃口超乎兩人的想象。3大片橘子樹葉,蝴蝶蛹一天就能吃完。因為偷摘橘子樹葉的時候被橘子樹的主人逮到,秦秀英還慘兮兮地被訓斥了一頓。沒辦法,芮東莉只好網購了一盆景觀橘子樹。等到貨一看,倆人傻眼了:本來以為很茂密的樹枝上只稀稀疏疏地掛著幾片葉子。
5月31日,蝴蝶蛹終于破繭而出。秦秀英婆媳倆一大早就興沖沖地拉著呂永林,陪她們一起到閘北公園去放生那只玉帶鳳蝶。停在一處安靜的灌木叢邊,芮東莉小心翼翼地打開紙盒,翅膀尚未干透的玉帶鳳蝶緩慢地飛了出去。先是在灌木叢附近慢慢飛行,等到翅膀完全干透后,蝴蝶的飛行也漸漸變得有力,很快就飛出三人的視線。婆媳倆不舍地望著蝴蝶消失的方向看了很久。看著蝴蝶遠去的方向,芮東莉突然覺得,婆婆就像那只破繭而出的蝴蝶,終于有了自己的天空:有事做,生活過得很充實……這樣的生活是老人最想要的,也是芮東莉夫妻最想看到的。
〔編輯: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