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海波 李升福



摘要:對連云港海域的縊蟶不同組織進行Cu、Pb、Cd 含量調查,采用原子吸收法測定其含量。結果表明,內臟器官的Cu、Pb、Cd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組織,同時,通過單因子污染指數法對Cu、Pb、Cd進行了評價。
關鍵詞:縊蟶;重金屬;組織;評價
隨著我國沿海工業迅猛發展,近岸海域的污染問題日益加劇,尤其是重金屬的污染。重金屬在大多數貝類生物中具有極強的富集作用,不僅會造成本體的死亡,還會把高濃度的重金屬經食物鏈傳遞給最終端——消費者,對人類造成傷害。許多國家已經不僅重視重金屬在貝類的富集,而且還將貝類作為重金屬污染的指示生物作為監控海洋的污染程度。但我國對貝類安全還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部分國家的出口限制,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因此,貝類重金屬的調查和評價迫在眉睫,且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關于貝類中重金屬的含量、種類和富集規律國內外已有不少研究。如法國比斯開灣扇貝中的元素分布規律[1];膠州灣雙殼軟體動物的重金屬積累[2]等。為了解當前連云港海域中貝類的重金屬的種類、含量和安全狀況,本文選取連云港海域縊蟶為研究對象,對其體內Cu、Pb、Cd三種重金屬的含量進行測定,并參照有關資料進行評價。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與試劑
TAS-900原子吸收光譜儀。標準儲備液:濃度為1 000 mg/L的標準Cu、Pb、Cd溶液,使用液濃度為50 mg/L(2%硝酸稀釋)。試劑均為優級純,水為去離子水。
1.2樣品采集
于連云港新浦區四季農產品市場、墟溝港口、贛榆宋莊養殖基地分別隨機購買或抽取縊蟶,每個采集點分別采集2~3個平行樣,用盛放海水的容器帶回實驗室。
1.3測定方法
取新鮮縊蟶,用高純水沖洗干凈后解剖,取閉殼肌、外套膜、鰓、性腺、內臟分別置于聚乙烯袋中,精確稱濕重,在105 ℃下烘約3 h至恒重,精確稱取干重。后先用幾滴水濕潤,加10 mL混酸(HNO3∶HClO4=4∶1),蓋上表面皿于電熱板上低溫加熱,待泡末基本消失后,于160~200 ℃下至近干,分別補加0.5 mL HNO3和H2O2,蒸至近干再重復一次,用水洗凈表面皿,洗滌液并入消化液中,移去表面皿,將燒杯移到電爐上加熱至不溶物呈白色,加入2 mL HCl,蒸干,冷卻后加入 1 mL稀HCl(1∶1)于電熱板上微熱浸取不溶物,用20%NaOH中和,轉移至10 mL容量瓶中,以高純水定容至刻度[3-4]。
1.4重金屬分析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法測定。原子吸收儀工作條件見表1。
1.5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
評價方法采用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單因子污染指數法。計算關系式為 Pi=Ci/Si(式中Pi為第i污染因子的質量分指數,Ci為第i污染因子的檢測數據;Si為第i污染物的評價標準值。Pi<0.2為未污染,0.2~0.6為輕污染,0.6~0.8為中污染,0.8~1.0為重污染,>1.0為嚴重污染[6]。
評價標準為NY5073-2006《無公害食品 水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并參考GB18406.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中相關重金屬衛生限量標準[7]。
2結果與分析
2.1標準曲線的繪制
分別配制0.160、0.240、0.480、1.00、1.50、2.50 mg/L的銅標準溶液,2.00、4.00、8.00、16.00 mg/L的鉛標準溶液和1.00、2.00、4.00、6.00、8.00 mg/L的鎘標準溶液。按表1的條件對系列標準液進行測定,以各元素標準溶液的濃度值C(mg/L)為橫坐標,以吸光度值A為縱坐標繪制標準工作曲線,得到線性回歸方程和相關系數見表2。
2.2樣品的重金屬含量測定
按照標準分析步驟,將不同部位的樣品分別平行3次測定,取其測定值進行精密度計算。得到連云港海域縊蟶的體內不同部位的三種重金屬的含量。
從表3中可以看出各組織的Cu、Pb、Cd三種重金屬的含量分布均是內臟>性腺>鰓>外套膜>閉殼肌。其中Cu的質量分數為0.060 4,為正常范圍;Pb的質量分數為0.22,屬于輕微污染,而Cd的質量分數高達1.55,為重污染水平。Cd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重金屬元素,不僅毒性大,而且蓄積性強,積累量超過一定限度就會產生嚴重的中毒現象[9]。而連云港海域的縊蟶中的Cd超標較大,應該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Pb雖然只是輕微污染,但是由于Pb是人和動物生長發育非必需的微量元素,當攝入Pb的量超過人體所能適應的范圍時,人體內不同元素之間的固有比例被打破,就會對人體產生危害,發生Pb中毒,甚至死亡,且Cd和Pb在人體的半衰期都很長,不易消除。因此,縊蟶的Cu、Pb、Cd在食用過程要控制消費量,避免發生危害[10]。
但本文中的三種重金屬Cu、Pb、Cd的分布與其他貝類的報道有些差異,如陳紅英等對華貴櫛孔扇貝中的重金屬分布研究[11];馬元慶等對海灣扇貝的重金屬的含量分析[12];龐艷華等對大連近岸海域雙殼貝類重金屬污染調查[13]。其原因可能在測定過程中,都采用了原子化過程為火焰原子化,Pb、Cd沒有采用石墨爐的原子化方式,導致測定過程中產生了儀器誤差[14]。
3結論
通過對連云港海域不同地點縊蟶不同組織中重金屬Cu、Pb、Cd的含量分布調查,初步認為Cu、Pb、Cd在內臟的富集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組織,這是由于動物體的不同組織對某種重金屬有高度選擇性,尤其是肝臟由于可以和金屬快速大量合成金屬硫蛋白而使重金屬得以大量積累,肝臟是重金屬的靶器官[11],Pb、Cd的富集程度更高。特別是目前海水污染嚴重,縊蟶內臟積累的重金屬增加尤為明顯,這些重金屬對貝類本身并不會造成影響,但人大量或長期食用后則會引起中毒,目前有效地消除鮮活貝類重金屬殘留的方法還未見報道。從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來看,基本上食用整體部分,包括內臟、生殖器和閉殼肌,這將大大增加攝入重金屬的風險。在食用過程中應避免食用內臟,降低重金屬的攝入量。但重金屬超標的現象應引起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不僅要重視發展經濟,同時注意環保等措施和手段,提高縊蟶和其他海產品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BUSTANTEP,MIRAMANDP.Subeellular and body distributions of 17 trace elements in the variegated scallop Chlamys varia from the French coast of Bay of Biscay [J].Sci Total Eenviron,2005,337(1/2/3):59-73
[2] 劉升發,范德江,張愛濱,等.膠州灣雙殼類殼體中重金屬元素的累積[J].海洋環境科學,2008,27(2):135-138
[3] GB/T5009-2003,食品衛生檢驗方法(理化部分)[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4] 王麗麗,夏斌,陳碧鵑,等.蝦夷扇貝對鎘的蓄積和排放規律[J].海洋環境科學,2012(02):159-162
[5] 曾艷霞,陳麗,周春蘭.連云港海域幾種經濟貝類中重金屬殘留量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3(34):13378-13379
[6] 王紅,許強,楊紅生.中國北方海域扇貝重金屬含量的比較與質量評價[J].海洋科學,2007(09):11-18
[7] 尤仲杰,康飛金,王建萍,等.寧波地區灘涂貝類養殖區環境及貝體重金屬含量與評價[J].海洋環境科學,2011(08):508-511
[8] 崔正國,龔蓉珠,陳碧鵑,等.基于模糊層次分析的櫛孔扇貝食用安全環境風險評價[J].中國漁業質量與標準,2012(02):27-36
[9] 陳雪昌,尤炬炬,顧捷,張小軍,梅光明,劉琴,何依娜.浙江自然海域養殖貝類3種重金屬含量分析與評價[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520-524
[10] 宋凱,郭遠明,梅光明,等.浙南主要養殖海域環境和貝類兩種重金屬含量調查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14(03):120-123
[11] 陳紅英,陳旭凌,陳笑霞,張以順,寧曦,楊衛紅,潘侖.華貴櫛孔扇貝體內重金屬含量及評價[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5(01):33-34+36
[12] 馬元慶,秦華偉,李磊,等.海灣扇貝體內重金屬含量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2010(01):47-51
[13] 龐艷華,隋凱,王秋艷,等.大連近岸海域雙殼貝類重金屬污染調查與評價[J].海洋環境科學,2012(03):410-413
[14] 王軍,翟毓秀,寧勁松,等.養殖蝦夷扇貝不同組織中重金屬含量的分布[J].海洋科學,2009(08):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