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強+蔡益
摘要:對過量甲醛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有人認為生成銅、一氧化碳和水,也有人認為生成氧化亞銅、碳酸鈉和水。為了得出正確的反應原理,對反應產物作了檢測:反應生成的氣體物質是氫氣,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單質銅,反應后的溶液中不含碳酸根和銅離子。對反應機理作了探究,得出過量甲醛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生成銅、甲酸鈉和水的結論,氫氣是副反應的產物。
關鍵詞:新制氫氧化銅;甲醛;反應機理;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1005–6629(2015)6–0077–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甲醛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還原產物是Cu還是Cu2O,氧化產物是CO還是Na2CO3,需通過實驗研究作定論。
1 實驗試劑
主要試劑:20% NaOH溶液(密度為1.18g/mL)、37%~40%甲醛溶液(密度為1.12g/mL)、0.5 mol·L-1 CuSO4溶液、25%~28%濃氨水、10% AgNO3溶液、HCOONa·2H2O晶體、CuCl晶體、甲醇
2 實驗裝置
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用溫度計測定水浴溫度,水浴加熱盛有反應物的小試管,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氣體。小試管上口連接豎直長玻璃管,目的是冷凝回流甲醛。
3 生成物成分的檢測
各反應物用量:20%的NaOH溶液12mL,含有NaOH約為7.1×10-2 mol;37%~40%的甲醛溶液6mL,含有甲醛約為8.3×10-2 mol;0.5 mol·L-1 CuSO4溶液8mL,含有CuSO4為4.0×10-3 mol。NaOH物質的量為CuSO4的18倍,甲醛物質的量為CuSO4的21倍,確保反應溶液的堿性和Cu(OH)2完全被還原。
取一支容積為38mL的小試管,依次加入20% NaOH溶液12mL、0.5 mol·L-1 CuSO4溶液8mL、37%~40%甲醛溶液6mL,搖勻后,連接裝置,放入65℃水浴中加熱。
實驗過程有三個明顯的現象。前期(約3min):反應物由藍色逐漸變為綠色、黃棕色、紅棕色、深棕色,生成深棕色固體小顆粒,產生少量微小氣泡。中期(約3min):深棕色固體逐漸變為紫紅色蓬松固體,產生大量的微小氣泡,反應物上下劇烈翻動,液面上漲,紫紅色蓬松固體逐漸沉淀。后期(約7min):溶液變澄清,沉于試管底部的紫紅色蓬松固體中放出少量氣泡。收集到的氣體體積為76mL。
實驗1:暴鳴試驗。取小試管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未知氣體,做暴鳴試驗,產生暴鳴聲。初步斷定未知氣體為CO或H2。
實驗2:銀氨溶液檢驗CO。取10% AgNO3溶液10mL,滴加濃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約用1.2mL濃氨水),得到銀氨溶液備用。取三支小試管用排水法收集滿CO、H2、未知氣體,分別加入2mL銀氨溶液,用橡皮塞塞緊并振蕩試管。盛有CO的試管中溶液立即變黑色并出現較多的黑色小顆粒銀[4]。盛有H2和未知氣體的試管中均無明顯現象。生成的未知氣體不是CO,那是不是H2呢?
實驗3:CuO檢驗H2,進一步確認生成的未知氣體不是CO。增大反應物用量,在100mL錐形瓶中進行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將生成的未知氣體用排水法收集做暴鳴試驗,驗純后再將氣體通入如圖2所示實驗裝置(固定裝置略)。點燃酒精燈,加熱一段時間。觀察到以下實驗現象:有少量CuO變紅色,無水CuSO4變藍色,澄清石灰水中無明顯現象。結論:生成的氣體物質是H2。
3.3 生成固體物質的檢測
Cu2O溶于氨水,反應式為:Cu2O+4NH3·H2O=2[Cu(NH3)2]++2OH-+3H2O,無色的[Cu(NH3)2]+在空氣中不穩定,立即被氧化為藍色的[Cu(NH3)4]2+,反應式為:4[Cu(NH3)2]++8NH3·H2O+ O2=4[Cu(NH3)4]2++4OH-+6H2O[5]。Cu能不能溶于氨水呢?取少量細Cu絲放入小試管中,加滿濃氨水,用橡皮塞塞緊(不留氣泡),Cu絲沒有明顯溶解,將無色溶液轉移到錐形瓶中,搖動錐形瓶,溶液還呈無色。將細Cu絲轉移到錐形瓶中,加適量濃氨水,搖動錐形瓶Cu絲溶解,溶液呈現深藍色。因此Cu不溶于氨水,但在O2作用下Cu溶于氨水生成[Cu(NH3)4]2+,反應式為:2Cu+O2+ 8NH3·H2O=2[Cu(NH3)4]2++4OH-+6H2O。
第一步實驗:Cu2O的溶解和檢驗。從水浴中取出小試管,吸去小試管中溶液,剩下紫紅色固體物質,用煮沸過的水洗滌1~2次。加滿濃氨水,用橡皮塞塞緊(不留氣泡)。不時上下顛倒搖動試管,2天后將無色溶液轉移到錐形瓶中,搖動錐形瓶無色溶液很快變為很淺的藍色,再轉移到50mL的容量瓶(1)中并加濃氨水定容。結論:生成固體物質中含有較少的氧化亞銅。
第二步實驗:單質Cu的溶解和檢驗。將未溶解細小的固體轉移到錐形瓶中,加適量的濃氨水,搖動錐形瓶,細小的固體較快溶解,溶液呈很深的藍色,再轉移到50mL的容量瓶(2)中并加濃氨水定容。結論:生成固體物質中含有較多的單質Cu。
第三步實驗:單質Cu和Cu2O含量測定。取容量瓶(2)中溶液0.5mL于50mL的容量瓶中,加濃氨水定容,溶液顏色與容量瓶(1)溶液顏色相近,則容量瓶(2)中0.5mL溶液含銅量與Cu2O含銅量相當。生成的固體物質中單質Cu與Cu2O物質的量比為50:0.25,則單質Cu質量百分含量為50mol×64 g·mol-1/(50mol×64 g·mol-1+0.25mol×144 g·mol-1)=98.9%,Cu2O質量百分含量為1.1%。結論:生成的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單質Cu。
4 反應機理的探究
Cu2O的制備:由于制備方法和反應條件不同,Cu2O晶粒大小不同而呈現多種顏色,如黃色、紅色、深棕色等[6]。取試管,加入0.4g CuCl(含Cu量與8mL 0.5 mol·L-1 CuSO4溶液相當),再加入20mL的水煮沸水解,滴加幾滴2%NaOH溶液再煮沸,生成黃色細小的Cu2O晶粒,洗滌備用。
H2、Cu2O和Cu是怎樣生成的?推測:甲醛在濃NaOH溶液作用下,發生康尼查羅反應生成甲醇和甲酸鈉。甲醇在催化劑作用下發生脫氫反應生成H2和甲醛。甲醛還原Cu(OH)2生成Cu2O,過量甲醛進一步還原Cu2O生成Cu。Cu(OH)2氧化甲醛生成甲酸鈉還是Na2CO3?為此設計七個實驗,探究反應機理。多次實驗,記錄生成H2體積的范圍。實驗結果見表1。
[實驗1]反應物初始溫度以及混合均勻程度對生成H2的量影響較大。固體物質中單質Cu質量百分含量在98%以上。由于CuSO4用量較多,生成Cu(OH)2懸濁液,有比較少的Cu2O未被甲醛還原生成Cu。另外各反應物用量減少一半直接用酒精燈加熱實驗,也能收集到40~46mL的H2。
[實驗2]生成的紫黑色非常細小顆粒不溶于濃氨水,是單質Cu。由于CuSO4用量較少,生成Na2[Cu(OH)4]被過量甲醛還原生成Cu。
[實驗3]不同的水浴溫度可生成黃色、紅色等顏色的細小顆粒。生成的細小顆粒溶于氨水,是Cu2O晶粒。由于CuSO4用量較少,生成Na2[Cu(OH)4]被適量甲醛還原生成Cu2O晶粒。
[實驗4]用實驗2生成的Cu粉實驗,無氫氣生成,Cu沒有催化作用,
[實驗5]用實驗3生成的Cu2O晶粒實驗,無氫氣生成,Cu2O沒有催化作用。
[實驗6]用制備的黃色細小的Cu2O晶粒實驗,可觀察到以下實驗現象:試管底部黃色的Cu2O晶粒由上至下逐漸轉化為紫紅色蓬松Cu,蓬松Cu表面產生大量微小的氣泡,當蓬松Cu上浮到液面時就沒有產生氣泡。Cu2O被甲醛還原生成Cu,剛生成的Cu有催化作用,但很快失去催化能力,稱之為活性Cu。
[實驗7]實驗無明顯現象。從水浴中取出小試管,向小試管中加入碎瓷片,直接用酒精燈加熱試管,煮沸二十分鐘只是溶液被濃縮、藍色變深。因此在通常情況下,Cu(OH)2與甲酸鈉不反應,Cu(OH)2氧化甲醛只能生成甲酸鈉。
5 實驗結論
6 實驗探究的思考
文獻[1]作者又有文章指出: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生成CO、Cu和H2O的反應是化學中“個性”[9]。事實上是作者把副反應的產物H2誤認為是CO,又將CO當成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的產物,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生成CO的機理是無法考證的。因此在研究化學反應原理時,對產物檢測要注意嚴密性,對產物判斷要注意科學性。

我們知道,乙醛與新制Cu(OH)2反應主要產物是Cu2O和乙酸鈉,由此推知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主要產物是Cu2O和甲酸鈉。由于甲醛還原性較強,過量甲醛能還原Cu2O生成Cu;甲酸鈉還原性較弱,甲酸鈉與Cu(OH)2不反應,因此過量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主要產物是Cu和甲酸鈉。由于同類物質的化學性質相似,因此對同類物質發生的化學反應進行類推是非常必要的,否定它就可能導致錯誤。然而也要注意同類物質化學性質存在差異,忽略它也可能導致錯誤。雖然研究者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但為甲醛與新制Cu(OH)2反應主要產物的檢測將成為教學的典型素材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夏立先.對甲醛與新制氫氧化銅反應的實驗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46~47.
[2]陳廷俊.探究甲醛與新制氫氧化銅的反應[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12):62~63.
[3][5][6]北京師范大學等.無機化學(第4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4,704,704.
[4]陸燕海.銀氨溶液檢驗CO氣體[J].化學教學,2012,(1):48~49.
[7][8]邢其毅等.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0,553.
[9]夏立先.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形成錯誤認識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化學教育,2013,(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