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世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原以為包拯鐵面無私,是百分之百的“馬列主義”,看豫劇《秦香蓮》后,才知道并非如此。他在依法處理殺妻滅子且有欺君之罪的陳世美時,面臨著皇太后的阻撓和恐嚇,也曾猶豫彷徨,并拿出幾錠紋銀給秦香蓮,想讓其一走了事。誰知這位弱女子不領情,義憤填庸地哭訴道:“原以為包青天明鏡高懸,竟原來是官官相衛,碼頭相連;罷,罷,罷,二百兩紋銀我不要,屈死再也不喊冤!”
此時此刻,秦香蓮的哭訴如尖刀一般撕裂了包拯的心靈,痛苦萬分之后而“良心發現”;于是,他破釜沉舟,把烏紗帽一摘,大喊一聲:“開鍘!”
這一聲,終于讓司法公正的旗幟高高飄揚!
這一聲,也終于讓“包青天”的名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其實,善惡只在一瞬間,重要的在于選擇。如果包拯選擇了徇私枉法,那歷史恐怕要改寫了,包拯也就不成為其“包拯”了;可貴的是,在關鍵時刻他能夠“良心發現”,忠實履行了一個父母官的神圣職責!由此可見,“良心發現”是一個人能夠分辨是非的生動體現,是嚴于律己知錯就改的顯著標志;對包拯這樣盼“父母官”而言,它更是鞭策自己拋棄雜念,赴湯蹈火,為百姓伸張正義的最高境界。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冢賣紅薯。”如今,“父母官”稱謂已演繹為成“人民公仆”,而公仆的工資是納稅人的,或者說是人民群眾養活了他們;因此,更應該像包拯一樣,在其位謀其政,時時“良心發現”,為人民的利益而奮斗,鞠躬盡瘁,死而后己。能做到這一點的干部才是黨的好干部,群眾才擁護他。孔繁森扎根高原,甘于吃苦,為藏族群眾排憂解難,是因為“良心發現”;任長霞一身正氣,無所畏懼,鏟除邪惡,為民除害,是因為“良心發現”。
人民的好法官鄭冰美、王寶勝不接受賄賂,不被說情而動,秉公執法,不徇私情,同樣,也是因為“良心發現”。之前,他們肯定也像包拯那樣面臨著冷雨酷霜,甚至要付出獻血和生命的嚴峻考驗。當然,他們如果退卻的話,絕對會仕途平穩,而榮華富貴、金杯美酒和天倫之樂也就垂手可得;然而,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著“為官—任,造福一方”時代重托時,禁不住“良心發現”,義無反顧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選擇了犧牲和奉獻;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竭盡駑鈍,負重奮進,自強不息!
“為人民做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包拯何以在百姓中有口皆碑,流傳千古?固然有戲劇文學作品大肆渲染和宣傳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在“良心發現”之后,不畏權貴,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實現的司法公平,反映了黎民百姓的心聲。同樣,焦裕祿、孔繁森、史來賀、任長霞為什么在身后有那么多人送葬,人民的好法官鄭冰美、王寶勝等為什么被人民所敬佩,所喜愛,最關鍵的是在他們“良心發現”之后,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自然,有高山就有平地,有香花就有毒草,有英雄就有小丑。走筆至此,忽然想起秦檜、嚴嵩、汪精衛;也想起胡長清、程開杰、蔣艷萍等腐敗分子(他們的后面還可以綴上一連串的名字),不知道這些人在陰曹地府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會后悔莫及?不過,作古的已經作古,再譴責他們似乎有點“雨后送傘”的滋味;那么,對于活著的人們(特別是那些人民公仆)就得提個醒:當自己面臨著得與失,名和利,正義和邪惡的選擇時,也能夠“良心發現”,把民族的安危,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倘如此,則國家強盛,民族興旺,百姓安居樂業而喜洋洋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