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
2015年7月30日是《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一周年。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20個省區市相繼出臺了與國務院相銜接的改革意見。積分落戶制度正成為特大城市嚴控人口的“標配”政策,而居住證的“福利清單”也開始顯現雛形。在國務院法制辦已經公開的《居住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初步列出了居住證持有人今后可以享有的公共服務。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憲平
使五大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將通過建立居民制實現市民化,國家將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掛鉤,穩步推進城鎮的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并使這五大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公安部副部長黃明
居住證制度是過渡性的,要“因城而異”
建立居住證制度,是一個過渡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是為了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解決那些已經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各個城市要根據城市的實際情況來出臺具體的政策,要“一城一策”,也要根據個人的情況,具體看是不是符合這個城市的需要,要“因城而異、因人而異”。
【地方】
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盧彥
出臺居住證制度,穩妥推進積分落戶
北京將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把調整疏解與人口總量和布局優化有機銜接起來,落實年度人口規模調控工作要點33條措施。強化區縣和部門雙調控機制,嚴格依法管理,確保完成年度控制目標。同時,研究制定城六區人口調控的政策和制度,努力早見成效。出臺居住證制度,穩妥推進積分落戶政策,已將《居住證管理辦法》列入2015年立法計劃中力爭完成的項目。
天津市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恒義
推行基本服務均等化、以人為本
通過實施新的居住證制度,流動人口可以享受更多的基本服務待遇。這和市委市政府推行基本服務均等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另外,通過居住證的辦理,流動人口可以申請“積分入戶”,對提高流動人口主動辦證的意識,行使他們的民主權利有很大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專家】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陸杰華
嚴控人口規模將是積分落戶的導向
《意見》中在談到積分落戶制度時,還有綜合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一限定,而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特大城市可承載空間已經非常有限了,嚴格控制人口規模將會是積分落戶政策的重要導向。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治安學院教授王太元
居住證制度對部分資源和服務給予法律保障
居住證是外地居民、農村居民合法平穩轉變為本地人、城鎮人的制度階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未全面實現前,推行居住證制度,至少是能對部分資源和服務給予法律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
有助于拓寬流動人口不暢通的管道
通過放開,給大家提供一種機會和條件,具備什么樣的資格和符合什么樣的條件就可以進城落戶,這樣就使得我們在進城發展機會上增加了更多的通道、更多的機會。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講,把中國社會流動人口不暢通的管道拓寬,從單行道把它拓成雙向兩車道、雙向四車道,甚至有可能雙向八車道,慢慢地擴大。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弘
遷徙管理人性化和人口調控都不可偏廢
積分落戶順應人口遷徙管理人性化的大趨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但是對于北京、上海這些特大城市而言,人口調控是更為重要的現實目標,兩者都不能偏廢。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
關鍵問題,是公共資源如何均衡分配
大門打開,肯定會吸引大量人口進入;大門關上,又產生不平等。這里面的關鍵問題,是公共資源如何均衡分配,城市功能怎樣取舍,“舍”才能“得”,才能更好地實現城市功能的優化。中國戶籍制度最難啃的骨頭在京滬,戶籍制度背后捆綁的一系列社會福利也很難一下子剝離,積分制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
【民眾】
北京市通州區某民營企業職員李宇
好消息也會帶來環境資源壓力
積分落戶政策是外來常住人口的好消息,應該給予優秀人才落戶北京的機會。但同時這也可能導致更多人來通州買房,進而抬高房價,同時原本就緊張的環境資源可能帶來更大壓力。
北京市朝陽區某房產經紀人田澄
希望積分落戶的門檻不要過高
希望積分落戶的門檻不要過高,如果高不可攀,外來人口始終跨不過去,或僅有極其少數的外來人口如愿,積分入戶就失去意義了。不知一旦落戶享受的公共服務數量、質量與當地戶籍人口是否一模一樣,能否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
網民“不會游泳的魚”
能否將行業、年齡、居住時間等因素考慮在內
以往積分入戶試點的情況多以學歷、職稱、職業、收入等為標準,現在能不能將行業、年齡、居住時間等因素考慮進來,使得低收入人群也能夠享受這一政策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