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屈一平
年初,山東省人民政府向十二屆省人大四次會議報告工作。
省長郭樹清以近六分之一的篇幅,專項論述“挖掘和利用好豐富的齊魯文化資源”工作,其在全省工作大局中的分量,不可謂不重。
兩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山東重要講話和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批示中,都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寄予殷切期望,也賦予山東重大的責任擔當。
與此同時,山東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和闡發,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初步形成研究闡發、普及教育、保護傳承、實踐養成、傳播交流體系。
那么,如何才能弘揚優秀的儒學傳統文化,促進核心價值觀在山東的落地生根呢?
近日,本刊記者專訪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劉寶蒞,聽聽她講解山東省如何筑牢把握文化基因的責任擔當,打造山東道德高地的建設。
創造性運用、創新性轉化傳統文化資源
《人民周刊》:習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省如何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的新路子、新方式?
劉寶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華文化深厚土壤中扎根、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山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祥地,自覺擔當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任,在深入學習研究講話精神、推進道德踐行、推動優秀齊魯文化走出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山東及時總結基層干部群眾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著眼于落細、落小、落實,找準與時代對接點、與百姓共鳴點,積極探索轉化與創新,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大眾化,更好地為人們所理解和踐行。通過多種形式邀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學者共同學習研究,對經典中華文化進行梳理、挖掘和闡發。在此基礎之上,山東建立了人文社科研究協作機制,通過搭建一個開放交流的互動平臺來整合資源,推動弘揚傳統文化。
同時,山東大力推進道德踐行,開展“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特別是深入推進四德工程建設,在全省推廣善行義舉,并開展孔子學堂、道德講堂建設。此外,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加強對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全國首先提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圍繞古村落、古村鎮開展普查、分級和保護,并組織了一系列對外交流活動,積極推動優秀齊魯文化走出去。
《人民周刊》:孔子學堂從去年開辦第一個社區學堂以來,足跡遍及全國各地,覆蓋社區農村學校等,您怎么看這一儒學文化普及形式?
劉寶蒞:中國孔子基金會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機構,積極推進“孔子學堂”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企業、走進機關等基層場所,通過講道誦讀、德行禮儀、道德講堂、家風建設等系列課程,開展“誦讀經典做有根人”“親子家庭和諧社區”“傳承美德做現代君子”等創意活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領人人參與,快樂實踐體驗,有效傳播孔子“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精髓,讓其成為植根于每個人內心的文化信仰,講仁愛尊禮儀,打造道德高地。
其中,在夏津縣,拐爾莊的村級“孔子學堂”傳承優秀文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小、落細、落實”可謂實至名歸,正當其時。孔子學堂的社區普及突出時代性,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結合,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價值。突出大眾化,其與社區、學校、公交、鄉村的結合,用大眾化的形式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闡釋,使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成為人們易于廣泛參與的行為方式。
鄉村儒學、社區儒家,是山東省新近興起的文化現象。結合時代條件賦予新的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通俗化、大眾化、時代化;要知行合一,重在踐行,把弘揚傳統文化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體現在公民行為養成中,真正使中華傳統美德在山東大地落細、落小、落實。
筑牢把握文化根基的責任擔當
《人民周刊》:如何看待儒學思想涵養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劉寶蒞:習近平同志今年2月的講話提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以這六條為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相對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講話不僅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而且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轉化中得到發展,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意識。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贏得人民群眾的認可,就必須扎根歷史文化土壤,注重傳承汲取傳統價值的精華。在這方面,孔子、儒家文化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厚滋養。
在社會價值取向上,孔子的“和為貴”的和合精神,認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中庸價值。對禮的追求,注重內外兼修。這些價值觀念無論對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影響廣泛,歷久彌新,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發展,提供著巨大的動力和源泉支撐。
“孔子、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當然也蘊含著普遍價值。它的時代性和普遍性也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接地氣”的思想文化寶庫,利用孔子學堂這一接地氣的形式,使大家充分認識國學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我們希望通過孔子學堂在社區學校的深入,讓青少年走進傳統文化,讓核心價值觀植根青少年心中,在全社會營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積極推進美德山東、文明山東、誠信山東建設,努力打造山東道德高地!
建設道德文化高地
《人民周刊》:2013年1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說,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也遇到了一些“成長的煩惱”,其中就包括一些社會道德嚴重失范問題,談談山東在建設道德文化上經驗和做法?
劉寶蒞:山東在研究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提取利用傳統文化的精華,將道德遵循轉化為人們日常行為準則,著力打造道德文化高地。
以“孝、誠、愛、仁”為主題的“四德工程”,是山東道德建設的總抓手,這一持續不懈開展的工程,讓善行義舉上榜,為平凡好人立傳。在全省推廣善行義舉,并開展孔子學堂、道德講堂建設。此外,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加強對各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全國首先提出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圍繞古村落、古村鎮開展普查、分級和保護,并組織了一系列對外交流活動,積極推動優秀齊魯文化走出去。
山東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四德工程”的經驗,現已向全國推廣。到去年底,全省建立的“四德”榜已達8.8萬多個,有3000萬人次群眾的好人好事上榜,覆蓋全省八成以上的村莊和近三成人口。
山東注重發揮先進典型的引導和示范作用,推出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國重大典型朱彥夫。推進美德山東、文明山東、誠信山東建設,持續開展“學雷鋒、做山東好人”活動,有2257人入選“山東好人榜”,評出52名“山東好人之星”,66人入選“中國好人榜”。這些活動,對引導群眾道德養成發揮了積極作用。
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后受到歡迎,反映出群眾對回歸文化傳統、緩解當前“道德危機”的渴望。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精神內涵和崇高精神追求,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將對建造共同的精神家園起到紐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