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工作因敬業而充實,生活因敬業而快樂。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河南省濮陽市的街頭巷尾,幾乎人人都能順口來上一段。繼2014年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功之后,濮陽市又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全民敬業行動。
敬業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工作因敬業而充實,生活因敬業而快樂。7月15日,中宣部在濮陽市召開“全民敬業行動”工作經驗交流會,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措施,敬業行動正逐步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以“全力干好八小時,用心做好手上事”為主題,愛崗敬業、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等精神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濮陽大地上處處呈現出人人講敬業、人人講文明、人人講發展的良好局面。
根據《全民敬業行動實施方案》,濮陽市把此次全民敬業行動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目前處于廣泛實施階段,從2014年11月16日至2015年11月30日,時間跨度長達一年。全民敬業行動開展以來,濮陽組織開展了“最美人物”評選活動,累計評選“最美人物”110名,各單位涌現出“最美敬業人”1000余名。
“全力干好八小時,用心做好手上事”
關于“八小時,手上事”,中宣部副部長王世明這樣表述:“中國人講究‘格物致知’,敬業就是‘格物’,人的‘致知’就是在‘格物’的過程中完成的。敬業,其實就是把活勞動擱到物化勞動里去,把人心放到物里去。放得少,就是敬業程度低;放得多,就是敬業程度高。全部心思都放進去了,就做到了敬業。敬業程度,往大里說,體現了一個地方人心的高度,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品位;往小里說,直接影響每個人過日子,影響每個人的幸福。因為什么事都做不好,工作還會快樂嗎?沒什么價值,還有幸福感嗎?”
王世明說,人生主要就是一個工作的過程,也就是古人講的“參贊天地之化育”,主要的時間就在這八小時,人這一輩子有用的時間基本就是這八小時,其他的都是玩的時間。如果把這八小時抓住,等于把主戰場給占住了。抓住了人生的主要時間、主要戰場、人生價值實現的主要場所,就是在做價值觀的落實。那么,究竟該如何抓住八小時,如何干好八小時,如何把八小時做出特色、做出成效呢?他認為,這就需要從敬業入手,倡導一種人人敬業、無限敬業的精神。只有對待工作特別用心、特別用力、特別到位,才能自覺主動地去擔當、去服務。
濮陽是一個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一個有著希冀和夢想的城市,歷來不乏血性英雄,不乏敬業楷模,不乏蒸蒸日上的力量。這里是英雄成長的沃土,是楷模滋生的搖籃。
徜徉在濮陽的大街小巷,處處可以尋訪到英雄的足跡,時時可以捕捉到楷模的身影。堅守信念、淡泊名利的李文祥,吃虧奉獻、務實創新的李連成,忠誠履職、愛崗敬業的李全芳,三個不同類別的先進典型是濮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代表。這三個響亮的李姓名字,在各自人生軌跡上抒寫了精彩華章,展現了時代要求,彰顯了精神力量,被提煉為“三李精神”,形成了濮陽的精神高地。
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入選“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的排爆英雄李權卿,為困難家庭和弱勢群體解決就業難題的全國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邵均克,連續多日奮戰、勞累過度暈倒在城市管理一線的陳仁強,甘當公路守護神的濮陽縣公路局八里莊道班班長張笑慧,為了群眾吃上放心肉30年如一日做好基層防疫檢疫工作的清豐縣韓村鄉畜牧獸醫中心站負責人蘇春法,堅守教壇五十載的范縣希望中學校長高寶蓮,用掃把扮靚城市黎明的于素彩,義務掃街16年的郭書琴……一個又一個鮮活的名字,一個又一個敬業的模范,他們已成為新時代全民敬業行動的名片,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濮陽杰出代表。
“家有難題,請找老李”
“家有難題,請找老李”,這是濮陽市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每到冬季,誰家供熱管壞了,哪里漏水了,馬上就會想到老李。“老李熱線”,是以李全芳的姓氏命名的一個服務團隊。從成立至今17年來,為民服務的承諾一直沒有變。長期的超負荷付出導致李全芳被病魔纏身,2007年底,他退休了,服務隊里的業務骨干史明云和楊少民先后接過“接力棒”繼續前行。這支隊伍滿城奔波,義務維修6萬多人次,回答咨詢2萬多次,電話登記存根和處理記錄已經裝滿4個大書柜634冊,為全市留下了水、氣、暖管網最真實、最詳細的運行記錄。如今“老李熱線”精神永存——“老李”雖已退休,“小李”已然當家。
撥打濮陽市城市管理局“老李服務熱線4420000”永遠那么“靈”:創立17年,23萬余次義務上門維修,100%的處置及時率……從最初的83名隊員,發展到現在的270人,領隊人換了三任,唯一不變的是“家有難題,請找老李”的承諾,是“用心服務、真誠奉獻”的熱線精神,是忠誠履職、愛崗奉獻的“三李精神”。
接過熱線重擔后,現任隊長楊少民憑著軍人的倔強,下片區、進站所,鉆閥門井、摸排管線。3年來,全市幾百公里的水、氣、暖管線他跑了遍,大到管線布局走向,小到管徑大小,他熟記于心、了如指掌。為做到反應“靈”、處置“快”,他實行培訓零縫隙、生產零事故、維修零時差、服務零距離、差錯零容忍,打造出了具有“老李服務熱線”特色的30分鐘維修服務圈;拓展熱線服務范圍,將熱線服務向八小時外,向社區、用戶家中延伸;推行溫情服務,對老弱病殘來電,建立幫扶檔案,為20多位空巢老人、殘疾人提供一對一幫扶。
話務員張曉平,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公用事業系統的李素麗”,她已經在“老李熱線”話務班待了超過10年,接聽電話4萬多個,仍能實現100%的電話處置率、處置及時率和用戶滿意率,零差錯紀錄;趙素杰,堅守熱線崗位17年,是話務班當之無愧的元老,十幾年如一日把同一件簡單的事做到極致,贏得了最美敬業人的稱譽……話務班這一群可愛的話務員,把最美的笑容、最甜的聲音、最好的年紀都獻給了“老李熱線”。16部電話、22名話務員,沒有節假日、禮拜天,全天候24小時,17年來接聽38萬個熱線電話,供暖初期,每天平均要接到3000多個熱線電話,還要忍受一些不理解的群眾的埋怨甚至謾罵。
搶修隊隊員王志杰連續10個春節堅守工作崗位,個人維修量達到1萬余戶,是治理供暖“雜癥”的專家,深受市民愛戴;隊員張耀敏為保障他人生命和財產安全,冒著生命危險處理燃氣管爆裂的惡性事故。還有隊員韓建剛,12年照顧老人生活,愛心不輟,在一次執行維修任務中,與一對行動不便的老夫婦因維修而成了忘年交。從此,他視老夫婦為親人,除幫助老人提供水、氣、暖維修幫助外,還幫忙買米買面、代繳費、清理衛生,被老人稱為“兒子”。
如今,“老李熱線”的知名度早已打出河南省,一次一輛遼寧的大貨車因為汽油耗盡停在了高速公路濮陽段無法行駛,就給“老李熱線”打電話求助。隊長楊少民一聽,立刻前往幫忙,到派出所開證明,買油桶,灌好汽油給貨車司機送去。記者很詫異:“這些跟搶修無關的事情熱線也管?”楊隊長告訴記者,不止如此,還有鬧離婚的、叫外賣的、鑰匙鎖在屋里求助的,看起來頗為無厘頭的要求,“老李熱線”隊員也本著服務群眾的精神能幫就幫。楊少民面對瑣事請求也是很耐心:“在關鍵時刻想到‘老李熱線’,也是對我們工作成績的一種肯定!”
女片警變身社區“好閨女”
2004年,對于濮陽市建設路派出所民警郭愛玲來說是不平常的一年,她被調往波頭集社區做了一名片警。同事們都知道波頭集是一個典型的都市村莊,是市區城中村改造最早、規模最大的集貿市場之一,處在市城區,車多、人多,人均日流量兩萬多人,社區治安狀況很是復雜,大家內心都不太愿意去。但郭愛玲只說了一句:“干工作不能拈輕怕重,我去。”就這樣,她騎著一輛自行車就去波頭集社區做了片警,而這一做就是11年。
郭愛玲警務室里放著滿滿的幾十本工作日志,在走訪過程中準備處理和遇到的突發事件,她都會詳細記錄在上面。其中日志里記錄了波頭集一個叫胡美云的大娘,2008年,她唯一的兒子因車禍身亡,第二年老伴也因承受不了喪子之痛撒手而去,家里只剩下老太太、兒媳及兩個年幼的孫女,一個上小學三年級,一個才上幼兒園,一家人自卑、無助,生活十分困難。在為胡美云一家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后,郭愛玲把胡美云一家當成重點幫扶對象,冬天送電熱毯,夏天送落地扇、節能燈,每到節日她都會送去節日必需品,胡美云5歲的小孫女逢人就炫耀說:“我有一個當警察的姑姑。”
除了胡美云,這厚厚的工作日志中還有70多歲的馬素鐲、賣毛線的左青梅、從東北來濮陽經商的佟艷玲……幾年來,她先后與136名困難群眾結成了幫扶對子,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150件,辦理各種實事185件,為群眾代辦各類手續萬余人次。
郭愛玲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走街串巷”“登門入戶”,和群眾交朋友、嘮家常,特別是“走基層、訪民情、解民憂、促平安”活動期間,她更是每天都泡在社區,及時了解誰家有困難需要幫助,誰家有問題需要解決。每天早晨給女兒做好早餐,她會和上學的女兒一起出門,到波頭集早市上轉一圈,然后再去單位報到。每天的例行走訪,讓郭愛玲給家樓下的修鞋師傅留下了深刻印象,“因為她的鞋總是比別人磨得快”。
2014年4月19日,郭愛玲在走訪中發現波頭集70多歲臥病在床無法行動的于秀英老人沒有辦理二代身份證,郭愛玲就請教專業人士,學會了修剪照片技術,上門為老人照好辦理身份證的照片,并為老人代辦身份證。
“如今,叫一聲大爺、大娘、大哥、大姐,已經不是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親切,而我也從‘那個新來的女片警’‘郭警官’變成了‘愛玲’‘閨女’‘玲姐’。”說到和群眾的關系,郭愛玲講起了一件最讓她難以忘懷的事情。2009年8月,郭愛玲因為動手術住了幾天院,她沒想到有那么多社區群眾結伴到醫院看望,還有很多人打來電話、發來短信。最令郭愛玲感動的,是70多歲的張大娘拄著拐杖來到她的病床前,拉著郭愛玲的手顫抖地說:“閨女,俺有好幾天沒看見你,總感覺不對勁,一打聽才知道你住院啦。這是俺專門給你蒸的野菜饃,你就趁熱吃兩口吧。”現在提起這件事,郭愛玲眼眶還是一下就泛紅了。
“要說最虧欠的,肯定是我女兒。她從來不讓我穿警服去給她開家長會,也從不在同學面前說自己媽媽是警察。”提到女兒,郭愛玲心懷愧疚,2012年郭愛玲榮獲“感動濮陽”年度人物時,女兒的同桌好奇地問她,你媽媽不是警察嗎,會不會認識這個“感動濮陽”的警察呢?這時女兒才尷尬地回答,這就是我媽媽。“以前走訪或者去胡美云大娘家的時候,我會特意帶上女兒,讓她看看群眾是怎么用真情回饋我的。后來,她和胡大娘的小孫女成了小姐妹,有什么好東西都會想著自己給妹妹送去。”現在看起來,女兒不但不再排斥郭愛玲因忙碌而忽略自己的工作,而且因為看到郭愛玲的兢兢業業而默默地從心里愛上了警察這個職業,“今年的高考志愿她自己報的刑偵技術,這可是我以前的夢想”。
“鐵娘子”的鐵血柔情
當《人民周刊》記者見到濮陽市人民醫院產科主任醫生韋德華時,她已經從早上5點的急診開始,連軸做了7臺手術,接下來還有兩臺手術。間歇中,記者見到了忙碌的她。
被身邊同事形容成“鐵人”的韋德華,從小長在農村,她似乎天生有著用不完的活力,“一般平均一天也要差不多十幾臺手術”。她用開玩笑般的口吻說道:“我的身體素質確實好,一般人趕不上,工作起來,從來不知道累是什么感覺。”坐在她的辦公室里,環顧四周,這里生活用品齊全,還有一張小床,原來韋德華經常吃住在醫院,被同事們稱為“住院醫生”。
由于慕名前來找她就醫的患者很多,為了讓患者能夠盡早手術,少花錢、早出院,值夜班后第二天再接著做手術對她來說是很平常的事。午飯是在手術間隙抽空吃的盒飯,晚飯更是沒有時間,每個工作日她總是第一個到達科室的醫生,又總是最后一個結束工作。長期的勞累和飲食不規律使她年紀輕輕就患上了椎間盤突出癥和慢性胃炎。“德華是一個讓人心疼的人、一個全身心投入到病人身上的醫生”,提起韋德華,護士長馬素霞很動情,“她家里從來都不會做自己的飯,這是她叮囑過的,因為她從來都不知道自己啥時候能回家。前段時間,德華的父親需要手術,她將父親送進手術室后,轉身又進了自己的手術室。”在她沒有手術的時間里,科室里的年輕醫生有任何問題,她都會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產科很特殊,也很容易出事,但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技術問題,而是醫患之間溝通不到位。我告訴我們科室的年輕醫生,不要怕來叫我,我也是從年輕醫生走過來的,我站在你身旁,就會給你帶來一份力量。有問題,責任我來扛!”從接受記者采訪開始,韋德華的電話就沒有斷過,有拿不準的問題,年輕醫生就會第一時間打電話向她征求意見。
按照醫院指示,2014年10月份,濮陽市人民醫院婦產分科,作為產科帶頭人,在剛分科的4個月里,韋德華沒有休息過一天。白天做手術,晚上整理材料、準備各項迎檢,第二天繼續上手術臺。連軸轉的工作強度和長期的體力透支,終于使“鐵人”韋德華在連續做了一天一夜16臺手術后累倒了。而當她正在自己辦公室里輸液時,聽到有梅毒孕婦因難產從縣醫院轉診過來需要急診手術,她立即拔了針頭就上手術臺,為患者做完手術,才重新把針扎上繼續輸液。這次病倒并沒有讓韋德華慢下腳步,重上手術臺不久之后,她又一次病倒,同時長期的站立姿勢使她雙腿的靜脈曲張越來越嚴重。“我現在都不敢穿裙子了。”韋德華撩起褲腿,蜿蜒凸起的血管看起來確實有些駭人,她前年就被建議手術,即使這樣,她依然不愿意休息,“再等等吧,等我們的醫生都可以獨當一面獨立手術時,我再去動手術”。
即使已經是主任醫師了,韋德華仍沒日沒夜地泡在病房里。她潛心鉆研醫術,獲國家專利1項,省市科研成果4項,發表國家級學術論文40余篇、2篇SCI,率先在本地區開展了婦產科疾病的宮腔鏡微創治療,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及各種難產的處理達到省內領先水平。2014年,她被衛生部公派到德國Kilikum Kempten醫院做訪問學者。這次訪問學者經歷讓韋德華獲益良多:“我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苛的人,以前我總覺得我可以把醫院當成家,把工作當成全部,可以凡事做到最好,就想其他人也要跟我一樣。但我現在不這么想了,我開始更多為別人著想,變得更加寬容,這使得我們的團隊反而越來越團結。”有一個融洽團結又勁兒往一處使的團隊,才會讓所有人都更加喜歡工作,由“敬業”變成“樂業”,這是韋德華最大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