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權,汪 偉,薛思聰
(佳木斯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154007)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動手能力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以及缺少吃苦耐勞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品質。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出金融應用型人才呢?馬克思曾經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手段,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辦法。”可見要想培養好應用型人才,就須要讓學生一邊在學校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一邊在企業或者通過企業人員的指導得到實踐的鍛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辦法。校企聯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所謂校企聯合主要是將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資源整合并充分利用,通過學校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一種嶄新教育方式。校企聯合對于學校、企業、學生、員工是一種多贏的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地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還可以為企業做好員工的繼續教育工作,同時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好人才儲備。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核心思想,結合地方高校實際狀況,針對金融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文提出建設多元化實訓平臺——佳大——太平綜合實訓平臺,該平臺由佳木斯大學和太平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依托大學學府和太平員工培訓服務平臺,打造黑龍江省內知名的校企合作平臺。它將為解決學生就業和企業用人兩大難題提供切實可行的方式和途徑。它會適應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要求,并將對金融應用人才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開創性意義,也將會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平臺的具體構架由線下實訓平臺和線上網絡培訓平臺兩個部分組成。
佳大———太平綜合實訓平臺是一個全方位的技能培訓平臺,實訓部分學生將參加太平人壽特殊定制的一系列員工入司培訓課程,該部分課程將由佳木斯大學相關教師和太平人壽培訓部門員工共同研討完成,授課內容本著貼近真實金融市場的原則,授課形式結合大學的講授式和公司的互動研討式培訓,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感和真實感。例如在《保險學原理》中的機動車輛保險部分,可以請保險公司的理賠員和大家共同探討真實的案例。總之力求讓學生了解我國金融行業的真實現狀的同時獲得行業所需要的必備技能。實訓結束后,合格的學生將可以獲得由佳木斯大學和太平人壽共同簽章的實訓證書,表現優秀的學生可能獲得在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就業的機會。
線上網絡培訓平臺由雙方共同構建,通過佳木斯大學主頁或太平人壽官網相應鏈接進入,無論佳木斯大學的學生還是太平人壽的員工,都須輸入自己的賬號和密碼方可進入網站自主學習相關知識,具體包括項目討論區、課程學習區、行業動態區。項目討論區部分學生可以就教師提出的某個項目或問題與教師進行在線研討或留言,課程學習區部分會定期上傳教學視頻和教學課件,太平人壽的員工可以系統地學習到大學正規專業的理論知識。行業動態區會不斷更新最近的行業資訊。
除此之外,針對現在移動網絡的盛行,擬建立“佳大——太平金融資訊微信平臺”。企業微信平臺是從2013年以來興起的嶄新網絡模式,企業借助微信的公眾號,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建立“佳大——太平金融資訊微信平臺”可以實現更加快捷、低成本的訊息共享。無論是佳木斯大學的學生還是太平人壽的員工都可以用手機下載或在線閱讀新消息、新資訊。
大學教育從本質上說是公益的或者說是從全社會的利益出發的,而企業關注的是自身的利潤,顯然雙方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的,實力不強的地方院校無法為企業帶來實質性效益,造成了當前校企合作中“一頭兒熱,一頭兒冷”的普遍現象。因此在市場環境下,如何建立長期的、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合作關系是另一個重要問題,本文認為可以通過建立良性的運行機制來實現。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驅動機制是推動校企聯合發展的動力和維系校企聯合良性運轉的關鍵。從企業的角度出發,校企聯合的利益主要有:獲得符合企業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通過“訂單式”培養模式,得到為企業量身打造的專門人才;利用高校的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優勢,解決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難題,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利用高校的教學資源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及提高知名度;通過校企聯合獲得政府的政策性優惠,如減稅、貼息等;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戰略的形成、企業優秀文化的塑造和學習型企業的建設。由此可見,校企合作帶來的大多是中長期利益,而通常企業的職業經理人會更加注重短期利益,這也是為什么長期以來校企合作中學校很熱衷而企業很冷淡的主要原因。
本文建議地方高校可以考慮從外包服務和學歷培訓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利用自身優勢幫助企業承擔一部分工作。例如當今的金融企業都會進行大量的服務外包,其中有一些工作是相對簡單的且需要大量人力的,而這恰恰是學校能提供的,在學校有很多勤工儉學的貧困生苦于找不到正規的打工機會,同時大四的學生也迫切需要一個實習崗位,因此在企業外包服務這部分雙方可以進行探索式合作。總之高校要多思考能為企業在哪些領域創造價值,而不是一味地依賴企業或是靠攀交情維系合作關系,只有真正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驅動機制才能保持長久合作。
高校與企業能否實現長期合作,取決于雙方利益平衡點的探索與把握,而合作效益最大化的產生則取決于保障機制的完善。
1.建立經費保障機制。經費保障機制主要是學校設立校企聯合專項基金,支持校企聯合各項活動的開展和校企聯合綜合培訓平臺的建設。
2.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學校要建立校企聯合指導和管理機構,主要負責指導和管理與企業的合作,協調溝通解決合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3.建立符合校企合作需要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成功合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學校和企業要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例如《學生實習管理辦法》《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實訓規程》《企業教學環節基本要求》等。
4.建立校企聯合評估和反饋體系。定期對校企聯合項目進展進行評估,并及時吸納學生及家長、企業和政府部門等多方的反饋信息,動態調整校企聯合工作。
[1]田冷,程林松.創新平臺建設促進創新人才培養[Z].2013,(03).
[2]陳夏蘭.培育高校創新文化促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 估),2009,(3):47-49.
[3]趙春霞.校企合作雙贏的方法和途徑[J].科技創新導報,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