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影珠
(福建省華安縣華豐中心小學,福建漳州363800)
“有說必有思,會說必會思,要說必先思。”“說”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那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不需要讓學生說呢?筆者以為,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維又可以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提倡學生思說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進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教學目標。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說”的訓練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主要從“說想法,說算理,說思路,說方法”這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興趣就是來自于數學學習材料本身的興趣。對于小學生來說,不管對于什么問題都要有著自己或多或少,或成熟或不成熟的思考和想法,因此,教師要創設出一種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敢想,敢說,在說中激發學生思維,在說中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筆者遵從孩子認知事物發展的規律,幾乎每節教材內容上都配備了許多插圖,這些插圖圖文并茂,充實著學生的大腦,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在教學《分一分》這部分知識時,教材一開始就為我們展示了兩個大置物架,置物架上堆滿了物品,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從這些插圖入手,讓學生說一說:1.這些置物架一共有幾層,每層上面擺放的是什么?2.從這些物品的擺放中你看出了什么?3.你會運用這種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分一分嗎?說說你是如何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可以清楚地回答出置物架上擺放了哪些物品及怎樣才能使這些物品擺放整齊等等,如此一來,學生言之有物,說得清楚,有助于增強學生對分一分的理解和認識。
由此可見,在復雜、抽象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創設出恰當的說話情境,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學生興趣的激發下,在學生說話的訓練中,那些復雜難懂的數學知識也會變得簡單,好學起來,進而使學生在說得有勁,說得從容中真切地感受到“說”給數學教學帶來的無窮魅力。
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每一道計算題都有自己計算要求和方法。要想保證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在學生充分讀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提倡學生把計算需要掌握的算法算理說給大家聽,這樣一來,在學生明確表達“說”的引導下,學生計算起來就會顯得更加有據可依,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邏輯性。
如在教學《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計算題:22+(374-10)÷26,在學生動筆計算之前,為了提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使學生明白計算的具體步驟,我讓學生先把這道題多讀幾遍,然后,再想想,這道題應該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理由是什么。最后,再讓學生說給大家聽。學生經過讀題,結合已經學過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法則,說道:按照整數四則運算法則,有小括號的應該先算括號里面的,第一步先算374-10;第二步:按照先乘除后加減的原則,應該再算364÷24;最后,再讓22與364÷24的結果相加。這樣一來,在學生清楚明確的,一步一步的述說中,學生對計算過程了然于胸,為提高計算效果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需要閱讀,也須要重視說的訓練。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在學生準確無誤地“說”中,教師可以看出學生已經牢固掌握了所學數學知識,按照學生說的過程來計算,只要學生書寫認真,按照要求一步步去完成,就一定能計算得正確順暢。與此同時,在計算教學中,讓學生說算理算法還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鞏固,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數學解決問題過程中,有些應用題中的已知條件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此時,教師不妨讓學生根據要求的問題說說解題的思路,就這樣,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在學生述說思路的過程中,定會產生豁然開朗,原來如此的感覺,這樣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還可以使學生的思考從簡單逐漸走向深入。
如在教學解決問題中,“有一個游泳池,長100米,寬80米,平均深1.5米;建筑工人準備在游泳池的池底和四周都鋪上瓷磚,問至少需要購買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在解決這個問題時,教師要引領學生就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分析,找出要求的是什么?如何進行計算?在學生認真思考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說給大家聽。經過思考分析,有學生說“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其實就是求游泳池四周和游泳池底部的面積一共是多少?即四周面積+底部面積=所需瓷磚面積”;在明白要求的是什么以后,經過分析,從已知條件“游泳池長100米,寬80米,深1.5米”可以求出四周的面積和底部的面積。這樣教學,在學生的層層分析思考中,在學生有條不紊的述說中,學生的思路清晰,解題方向明確,為順利解決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依據解決問題的特點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這樣一來,學生的思路明確了,通過分析已知條件,找出數量關系,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深刻的發展,與此同時,在這個分析思考的過程中,在說思路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能力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有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形成。
一些數學問題必須經過認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有時,有些數學問題必須經過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才能使學生對即將解決的數學問題有深刻的感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把自己操作的具體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有利于學生集思廣益,查漏補缺,盡快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
如在教學《9加幾》的時候,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使他們能夠盡快掌握的方法唯有直觀,唯有親自做一做。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小棒,然后,在旁邊放兩個盒子,一個盒子里放上9根,其他小棒散放在一邊。在學生準備好的基礎上,以“9加7”為例,讓學生做一做,并且想一想,怎樣計算比較簡便。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是先數9根小棒,然后,再數7根小棒,最后,又把所有的小棒連起來數一遍。有的同學,是先把7根小棒放進盒子里1根,然后,盒子里是10根,手里還有6根,9加7就等于16。在學生自己操作完畢以后,教師再讓學生就兩種方法比較,選擇出一種比較簡便的方法。經過比較,學生一致認為:在計算9加幾的時候,先把其中的一根和9根放在一起,然后,再加上剩下的幾根,這樣計算比較簡便。學生明白以后,教師再以“9加8,9加5,9加6”等等為例子說一說計算方法,邊做邊說,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
從上述教學課例可以看出,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9加幾”的時候,主要采取了邊做邊想邊說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在學生的操作實踐中,在學生的分析比較中,經過優化、整合,學生總結出了一種簡便易行可操作的計算方法,此時,教師再趁熱打鐵,從學會一道到學會一類,讓學生說說其他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樣教學,不僅激活了教材,發展了學生思維,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使學生能夠把所學知識及時內化,并轉化為能力,離不開“說”的訓練,只有讓學生說得清楚,說得明白,學生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數學問題的本質,進而達到高效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1]張秀芳.淺論數學活動與創新教育[J].學周刊,2011,(35).
[2]彭萬臣,孫劍.關于活動課教學的理論認識與實踐思考[J].綏化學院學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