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上海市崇明縣實驗中學,上海202150)
在常年的語文教學中,我卻發現學生作文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大多數學生對寫作望而生畏,深感頭疼;有些學生即使勉強寫出來,也是東拼西湊、生搬硬套;文章內容空洞無物,文字不優美,語句不流暢,沒有章法,更無真情實感可言;個別學生還全盤抄襲他人作品,以應付老師的檢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改變學生望文興嘆的現狀,就要培養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這是寫作的關鍵之所在。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致力在培養學生寫作興趣上進行行之有效的指導。
學生的生活比較單一,生活環境簡單,家庭成員固定,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所以他們就會覺得作文沒什么可寫,無話可說。這時,教師在選取作文材料時就要盡量貼近學生生活,寫他們的學習生活,寫他們的家庭生活,寫他們最熟悉的生活,比如《我最難忘的一件事》《第一次做家務》等,從簡單的事情寫起,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減少畏難情緒,愿意動筆去寫。六年級的學生,因為他們初入中學,學生們對初中生活都帶著好奇和新鮮感,這時我們可以調動學生的這種情緒,讓他們寫寫自己的新老師,自己的新學校,自己的預初生活的感受。我想這總貼近生活的作文,學生一定有話可說有文可寫。
中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典范文,不僅內容精當,寫作手法也可圈可點。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語言精美、描寫生動,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嘗試抓住景物特征,通過準確形象的描寫來再現景物特點的手法,進行仿寫;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學生學習寫作的經典,文章通過地點的變換、景物的描寫、事件的記敘,表達了自己對童年自由生活的向往,學生可以通過學習,學會本文組織材料、合理過渡上的優點;舒婷的《在那顆星子下》,作者飽含深情回憶了中學時代的一位老師,真實地抒發了內心對老師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很真切。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文章開頭結尾的景物描寫對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學習理解題目的比喻義方面入手進行學習;還有奉為經典的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描寫父親的文章有很多,作者卻在文中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四次“背影”也帶來“我”四次流淚的情感變化,讀來感人至深,而這種寫法都可以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典范。
寫作訓練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熟能生巧,所以一定要多寫作、多練習。這個寫作也可以是多種形式。
1.可以結合語文學習進行。比如學習《百合花開》時讓學生寫“假如我是____花”的片段;學習《馬來的雨》,可以學習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的方法,并利用這種方法來寫身邊的景物;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除了讓學生感受到海倫·凱勒對光明的向往,還要他們也寫寫相同題目的文章;學習了《羚羊木雕》,讓學生們把兩代人的溝通寫進自己的作文里;學習《小巷深處》結尾處“媽媽!我奔過去,為自己的虛榮,為自己的無知流著淚”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寫“我”的心理活動;學習《變色龍》讓學生續寫結尾,進一步感受奧楚蔑洛夫見風使舵的“變色龍”本性等,有效地結合語文課文的學習,不僅可以更好地把握經典課文,學習語文課程,更可以讓學生養成勤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只要他們有話可說,久而久之就不怕寫了。
2.可以通過平時閱讀摘抄來積累。為了加強寫作、積累材料,我規定學生每天閱讀,養成閱讀習慣。《全國優秀作文選》《作文交流》中有很多同齡人的優秀作文,讓學生邊讀邊有選擇進行摘抄,還要在最后進行點評。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習慣,也能促進學生作文興趣。對學生的閱讀摘抄也是有要求的,分階段摘抄人物描寫的各個方面,然后再進行仿寫。這樣可以讓學生有更深的感受,寫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
語文課文中有經典,作文選中有范本,其實身邊學生的范文更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每次作文寫完,及時精選一篇或幾篇各種層次的文章與學生一起對照分析,讓學生體會其成功的地方和不足之處,使“作文怎樣寫”的技巧訓練更具體化,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而慢慢掌握標準。如《溫暖的記憶》這篇作文,班級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寫“雨中送傘”,題材老套,沒有新意。我就精心挑選在選材上有自己特色的優秀作文讓學生品評,啟發他們:同樣的生活,可能有同樣的經歷,但是怎樣寫出新意,就是要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通過身邊范文的引領,學生們的作文也開始力求新穎,不再是應付了。
在學生基本掌握評判標準的基礎上,可組織學生評改作文,老師把批改標準呈現在大屏幕上,從“中心與選材”“語言”“思路與結構”“書寫規范”等四方面進行細化,由6位同學組成一個小組,每組負責批改6篇作文,選出一位小組長具體負責,要求小組成員在讀完各篇作文后,互相討論,交流意見,共評得失,然后按照評改標準寫下總評。這樣做,使作文要求更加具體化,批改別人作文同時,也可以取長補短,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批改過程中,學生們“咬文嚼字”,那副認真的樣子,著實令人感動。相信這種形式的訓練,會讓學生由“怕寫”到“愛寫”,因為他們都想得到同伴的最高評價。
教室里開出一個“佳作展示欄”,把每次作文的優秀篇目連同評語一并展示,這不僅能讓佳作作者產生榮譽感,其他同學也會受到觸動,增強寫作信心。對一些文質兼美的文章,還推薦到校刊或《作文交流》發表,使同學體會到作文成功的快感,推薦寫作優秀學生參加縣級、市級各類比賽,讓他們得到鍛煉,寫作也由課內到課外擴展了。這樣,既引導學生更積極地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又培養了良好的寫作習慣,訓練寫作技巧,提高寫作水平。
1.教師“下水作文”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什么事情,“要我做”總沒有“我要做”產生的效果顯著。寫作文當然也不例外。對于本身對寫作頭痛的學生來講,他們有時面對一個題目不明題意時就須要指點迷津,審題不明時須要啟發引路,心里有想法又不知道是否符合寫作要求,這時學生就需要幫助,需要肯定,需要欣賞。這時,老師就可以身體力行,寫“下水作文”。因為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是“師”,學高為師,老師的寫作水平肯定比自己高,就有了學習的典范,對于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來說,又可以與老師一比高低,從而激發寫作興趣。
2.教師寫“下水作文”能提高學生寫作效率。“下水”寫過作文后,老師才能知道選哪些題材好,怎樣構思才新穎,才能真正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想問題。老師在取舍材料的過程中的辨析、思考,最后決定,都是一種體驗,如果與學生交流,學生就能感同身受。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起到了老師的帶頭作用。可以給學生一種啟迪:學生覺得有道理,覺得精彩,覺得老師有鉆研的精神,也有進取之心,那份敬佩之情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提高寫作能力更是一個艱巨的任務,相信只要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了,寫作就會變成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