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橋頓出生的惠州市瀝林鎮泮瀝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區。在成長的歲月里,他渴望成為一名軍人。然而,他的軍人夢沒有實現,卻一步步走上企業興國的道路。早在上世紀70年代,在陳橋頓還是人民公社的一名年輕社員時,他就意識到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就必須謀求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他跟著村鄰到外鄉搞過副業,做過小販,做過搬運,做過抹灰工。
1985年,32歲的陳橋頓成立了惠陽第一支私營建筑隊,并親自擔任隊長。第二年,他與港商先后合辦了電鍍廠、五金制品廠,緊接著,又創建了土石方工程公司、建筑材料公司、建筑工程公司、橋勝實業公司。在創業過程中,陳橋頓提出以圍繞建筑業開展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走出了單一經營模式,朝著全方位、多元化的企業集團方向邁進。
1993年,陳橋頓成立了橋勝集團有限公司,注冊資金2380萬元,是當時廣東省12家較大規模的私營集團公司之一。不久,橋勝集團有限公司躋身惠州民營企業50強行列。
1997年,陳橋頓的公司被廣東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先進集體”、“廣東省先進私營企業”稱號,辛勤的汗水終于換來了豐厚的回報。
“財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能肥田壯苗”
陳橋頓常說:“橋勝集團能有今天,全靠黨的好政策,我陳橋頓有了些錢就要為公益事業奉獻愛心,為老區百姓多做實事。”陳橋頓時刻把財富看成是國家好政策的使然,社會的給予,是人類共同的財富。他毫不掩飾自己是地道的農民,稱自己是農民的兒子。他深愛著腳下的那片紅色土地,更忘不了在他身后扶持他成長的父老鄉親,要以自己誠摯的愛來回報這片樸實無華的大地。
陳橋頓的家鄉有所小學經半個世紀的風雨侵蝕,已變得破舊不堪。由于條件差,教師不愿來,就是來了也不安心工作。他了解了情況后,捐資15萬元,修建了一所當時(1993年)瀝林鎮一流的泮瀝小學,并為學校添置了400套新的課桌配備25英寸大彩電、卡拉OK音響,另花6000元裝上電話,還為老師配置一輛摩托車作為公交車。為鼓勵教師安心教學、學生勤奮學習,他又成立了“橋勝獎學基金”,每年捐出數萬元,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優秀教師和成績優良的班級,并每月補給每位教師50元的津貼。這件事,一做就是25年。
瀝林鎮有所敬老院,收養了轄區戶籍的五保老人、企事業單位離退體老人等68人。為讓他們充分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陳橋頓主動與民政部門聯系,提出贊助方案,除改善敬老院的設施外,每月給敬老院的每位老人補助20元水果費。逢年過節陳橋頓都要給老人送紅包、水果,親切詢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給他們捶捶腿、敲敲背,陪他們拉拉家常聊聊天。有一位94歲的老阿婆在與陳橋頓聊天時,拉著陳橋頓的手說:“我年紀這么大,你的水果怕吃不了幾年了!”結果到105歲時,老阿婆再次拉著陳橋頓的手說:“不是你的關心,我不可能活到這么大年紀。”陳橋頓盡全力使老人們無憂無慮過著幸福的晚年,他的義舉,當地的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同時感受到,孤寡老人雖無親人,卻有勝似親人的人在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體貼他們!這一善舉,整整又持續了25年。
2007年4月,陳橋頓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主動參與惠州市村企合作共建新農村活動,與惠城區瀝林鎮泮瀝村結合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他的企業也成為市級村企合作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百家企業之一。為讓泮瀝村村民有一個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的居住環境,橋勝集團公司捐資80多萬元,將該村老圍村道和河背村道進行硬底化改造,還裝上了路燈。村道修好后將為泮瀝村6個村民小組1300多名村民解決行路難問題。
陳橋頓這種回報社會的事例數不勝數:在廣西,他捐資30萬元興建兩所光彩小學,解決了當地300多學生讀書難的問題;在惠州,捐資20萬元興建富民小學;捐資20萬慈善總會,用于扶貧濟困;在瀝林,投資80萬興建衛生院;2010年7月和2011年5月,陳橋頓先后兩次贊助300多萬元與廣東省軍區共同興建革命老區仲愷泮瀝“八·一”希望小學。
此外,他還資助內蒙、河南、河北、湖北、廣西、惠州、惠陽等各地貧困學生、失學兒童、殘疾學生共80多人的學雜費;捐資惠陽各地的學校,積極捐款修橋筑路;捐贈全國各地災區。
大愛無疆 ?情牽廣西
一個被不理解的人稱為“不務正業、腦子進水”的民營企業家,20天內驅車“三赴”廣西,每次來回50多個小時的車程,慰問部隊,為烈士陵園烈士掃墓,給旱區群眾送去救命水、慰問金。
2010年3月22日,致力于愛國擁軍之路的陳橋頓,隨廣東省愛國擁軍促進會組織的慰問團赴廣東湛江、廣西,看望并慰問南海艦隊,爾后前往法卡山祭奠對越自衛反擊戰犧牲的革命烈士。在返途中,陳橋頓得知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無情地席卷了廣西河池,其中重災區鳳山縣干旱缺水涉及人數達7.8萬多人,牲畜缺水達2.5萬多頭,群眾要走10多里山路靠挑水供人畜飲用,飲水條件非常困難。災區群眾的安危,牽動著陳橋頓的心,回到公司的當天即組織員工捐款。
3月31日,陳橋頓和另一位民營企業家購買了30噸礦泉水,帶著兒子陳育林和辦公室人員等4人隨著送水大卡車二進廣西,奔赴旱情最嚴重的廣西河池鳳山縣砦牙鄉,為旱區群眾送去了“救命水”,還向全村20戶災民發放了慰問金,向東風村小學捐款一萬元。鳳山縣常委副縣長韋聯克感動地說:“災區人民的安危,牽動著民營企業家陳橋頓扶危助困的關愛之情。平時,如果我們自己出錢,請他來,他還不一定來。今天,陳橋頓是第一個從千里之外到災區看望受災群眾及學校孩子們的民營企業家,他送來的不僅僅是救命水、善款,更重要的是送來了災區群眾戰勝旱災的信心。”
回到惠州,當記者問:“陳總你今年快60歲了,你二進廣西,為何要自己開車去旱區,累不累?”陳橋頓說:“要說不累是假的,坐汽車雖累點,但是可以走更多的地方。”陳橋頓回憶說:“九曲十八彎的山邊泥路,看了都害怕。去鳳山縣砦牙鄉100多公里,我們走了5個多小時,公路是一條顛簸、狹窄的泥路,一路上拉著扶手,手都拉青了。到了砦牙鄉東風村小學,我偷偷打開6個學生的飯盒,沒有一個有菜的,全部只有一團米飯,加上一點黃黃的醬油。當地村民說出去買青菜來回都要五六個小時的車程,步行就更不用說了,再加上旱情嚴重,經濟貧困,能吃上米飯已經很不錯了。當時有一個小朋友,拿了一支水就往家里跑,說要先拿回去給爸爸、媽媽喝。看到學生們領到礦泉水高興的樣子,我忘記了所有的疲勞,被當時的場面感動了。”
4月9日,陳橋頓第三次帶著惠州瀝林參加自衛反擊戰的退伍老兵和幾個軍烈屬到廣西旱區靖西烈士陵園、憑祥市匠止烈士陵園,祭拜他們31年未得一見的烈士墓碑。因為經濟困難,路途遙遠,有些軍烈屬從未到此看過,這次能來完全是因為陳橋頓的資助,當去到后他們禁不住痛哭,場面非常令人感動。
陳橋頓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關心軍烈屬,讓更多的人不要忘記今天的安寧是烈士用生命換來的,也是給現在在部隊當兵的年輕人一點信心,鼓勵當代的年青人積極參軍、報效祖國。
20多年來,陳橋頓一直堅持扶貧,對愛國擁軍、老區建設、社會公益事業、教育事業等作出了突出貢獻。據不完全統計,陳橋頓捐款總額達2000多萬元,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愛國擁軍模范、中國老區建設先進個人、南粵杰出勞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