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積極心理環境指數調查顯示,學校積極心理環境指數每提高10%,學生焦慮、孤獨、違規違紀等負面情緒和行為平均降低約6%。新城中學在德育工作中,努力改變傳統教育中習慣性的懲罰性教育以及“打預防針式”的行為,立足于青春期學生的未來發展,從喚醒學生精神成長的內需出發,發掘學生內心的積極力量,增強積極心理體驗,培育學生陽光心態,幫助學生消除煩惱,快樂成長。
一、創設積極的生態環境
積極心理學強調“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良好的校園人文生態環境是一種積極教育的力量,它在潤物無聲中啟迪人的智慧,涵養人的精神。學校非常重視校園環境的人本化建設,悉心營造“永恒的風景”。
學校建筑的命名彰顯著的積極豐富的精神生命。初一“勵志樓”,激勵學生立志學習,立志成才。初二“成思樓”,教育學生為人行事、修身進德,成功在于深思熟慮,精于思考。初三“翔飛樓”,激勵學生擴散思維,張揚個性,發展特長,放飛理想。校訓墻上各種雕塑寓意深刻,默默詮釋著“信誠”校訓的內涵,校內中央大道命名為“信誠大道”,時刻提醒學生銘記“信誠”校訓:人生要有理想與追求,為人要誠實守信,待人要樸實真誠,做事要踏實自信等。校內景觀小品、雕塑設置命名,都充分考慮到了校園環境無聲的育人功能,寓意深遠,催人奮進。漫步新城校園、教室回廊,節水知識、科技知識、運動常識、圖書介紹、名人故事等撲面而來,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新城學子徜徉其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
師生是學校的主人,學生、教師這些鮮活生命的積極參與,是學校人本化建設充滿勃勃生機的源頭活水。學校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特意開辟了“我手繪我心,我為校園添一筆”的創意文化長廊,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手中的畫筆描繪自己的青春夢想、環保創意設計、校園生活場景等,為積極的校園生態建設增添一份童真、一抹亮色、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
這些悉心營造的美麗畫卷,構成了積極的校園生態環境,體現著學校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神,它的積淀將成為深厚的文化底蘊銘刻在每一個新城學子的心靈深處,成為學生記憶中的“快樂老家”。
二、開展積極的體驗活動
積極教育強調兒童的身體尤其心靈的成長主要不是靠教師教導出來的,而是在有價值的生活經歷中通過體驗反思逐步成長完善的。中學生活潑、好動,主體參與意識強,所以在德育活動設計中,學校本著“貼近時代要求、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喜好”的原則,把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融進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系列活動中,搭建學生積極參與的舞臺,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活動,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成功的積極體驗,獲得精神成長的快樂。
升旗儀式、開學典禮、畢業典禮、離隊儀式、初三百日誓師大會等,學生們在各種儀式中得到了觸動心靈的啟發和教育;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在學生身上得到了傳承;責任與擔當、勵志與修養、寬容與正氣都得到了積極的響應。
志愿者服務隊到敬老院、護綠基地活動;和日本友好學校的互訪交流活動;“紅色之旅”夏令營;綠色踏青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深入機場、工廠、交警隊等參觀學習,與大哥哥大姐姐暢談青春理想的“青春職業夢想養成計劃”系列活動;與阿合奇同心中學“手拉手”活動;和家長、校外輔導員開展的“與青春對話”活動……這些“走出去”和“請進來”的直觀的、真正的體驗活動,使學生開拓了視野,鍛煉了人際溝通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的創新能力,學會了分享與合作,培養了難能可貴的團隊精神。
學校根據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建設了“快樂成長德育體驗一條街”,有“成長加油站”—團隊活動室、“花季雨季”—青春期教育中心、“馨語花園”—心理健康教育室、“生命花園”—紅十字生命教育室、綜合減災教育室等德育陣地,這條“街”為處于花季的少男少女們提供了一方學習團隊知識、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現場急救包扎、紅十字救護以及地震交通火災知識的一方天地,為成長中的少男少女們保駕護航,讓目標理想、愛與溫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讓年輕的生命之花健康快樂地綻放。
萬里長城永不倒、桃花桃花朵朵開、支援前線、兔子舞、同心協力......這些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深受著同學們的喜愛。一張張天真可愛的笑臉、愉悅的歡呼聲和矯健活潑的身影,無不彰顯著孩子們的青春活力和花季的絢麗色彩。
以上這些全員全方位靈動德育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們提供了積極參與的舞臺,他們在活動后,有了思想的激蕩,有了感情的升華,有了身心積極快樂的感悟,這些活動撒下的真教育的星火,必將在陽光下開出靚麗的花朵。
三、創建積極的班本文化
哈佛幸福課堂指出:一個幸福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快樂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第二個家,學生是班集體的主人,他們能否在班集體中快樂學習和健康成長取決于自身的追求和對于班級生活的快樂情感體驗能否實現。因此,學校倡導個性化的班級生活,通過解放學生的頭腦、眼睛、雙手、時間,讓孩子們在班級集體生活中主動的去想、去看、去做、去學習他們想學的東西,準確定位班內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參與班集體的文化建設,構建個性化的班本文化。
在班本文化的創建中,學校主張“我的班級我作主”,從班級目標、班級公約的制訂,到主題班會、黑板報、歌詠比賽的開展以及班級內環境的布置,都由班內學生出謀劃策和積極參與。大到代表班級形象的班級名片、班級文化墻的創意設計,小到班內學生作品的替換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集體勞動的成果,體現了學生的美感和獨特的創造力,是學生們對班級生活的美好追求。“班級是我家”“我為班級添光彩”“夸夸我的班主任”“夸夸我的好伙伴”等班級活動成為了學生內心的渴望,學生們自覺不自覺地加入到班本文化的建設中,不僅明確了班級目標和班級守則,融洽了師生間、生生間的人際關系,而且,班內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認同,使其班級生活更積極、更自信、更陽光,也將班集體建設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的因素,產生了強大的同化效應。
四、實施積極的評價方式
初中學生自我意識、獨立欲望、自尊心都明顯增強,他們渴望被認可,被承認,所以學校主張構建積極的評價方式。各班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小組合作、共同進步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有一份“互助小組評價”記錄表,考勤、衛生、紀律、作業、發言、活動等都列入其中。另外,如果組內成員有拾金不昧者、好人好事者、誠實守信者、對班級或學校有突出貢獻者,會給予以額外加分。
為了搭建學生不斷進步的階梯,學校借鑒了QQ中的“星星—月亮—太陽”或者“一星—五星”升級制的模式,一日一反饋,一周一總結,一月一升級。通過投票評出“明星小組”、各類“進步之星”,并予以獎勵。獎勵方式五花八門,傳統和創新并舉,如發放證書或張貼照片上墻、大會表彰、減免作業,可以和喜歡的老師一起合影、和喜歡的老師一同高歌、可以在“紅領巾之聲”廣播節目中為喜歡的老師或好友點歌、小組成員可以獲得額外的拓展游戲活動時間、在升旗儀式上接受“每周一星”的表彰等等。這些形式新穎有創意,激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了他們積極向上的品質。
這種評價方式把學生在課堂學習、班級活動、日常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情況都納入評價體系。同質的競賽、動態的管理、及時的反饋,使學生努力改變自我,盡量超越自我、展示自我,努力為小組爭光。在競爭中同組同學也會時常督促幫助本組成員努力完成學習任務、遵守規范。通過不斷激勵,形成團隊意識,同伴的榜樣引領也帶來了強大的驅動力,讓學生們在同伴的競爭與互助中共同進步,提高了每位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班級活動、自我約束、養成良好行為規范方面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總體上促進了良好班風、校風的形成。
青春是多彩的,也是充滿矛盾和煩惱的。學校通過積極環境的創設、積極活動舞臺的搭建以及積極評價方式的實施,使學生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相信每一個花苞都可以燦爛綻放。讓他們學會以積極的心態悅納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欣賞自己獨特的美,消除煩惱。引導他們一路向陽,去追逐自己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