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上海新建海航總部辦公樓項目位于浦明路與浦電路交界處,臨近黃浦江濱江綠地,占地面積20 832.9 m2,總建筑面積為87 943 m2。項目地下3層,地上主樓20層(建筑高度89.90 m)和裙樓5層。
場地東側浦明路為市政道路,北側為保利地產項目,南側為空地,西側距黃浦江江岸最近處40.00 m,江岸為人工直立防汛墻,緊鄰基坑9 m處為防汛通道。
基坑普遍區域開挖深度為14.70 m,局部深坑開挖深度為18.6 m。基坑圍護采用厚800 mm“兩墻分離”地下連續墻(長度26.5~29.5 m),地下連續墻兩側槽壁加固采用φ850 mm三軸攪拌樁。
1)地下障礙物較多,坑內加固由三軸攪拌樁改為高壓旋噴樁。由于場地原為煤炭堆場,場地下方存在大量建筑物基礎,深度在地下2~5 m,只能采用機械掏除。由于高壓旋噴樁機械較小,遇工程樁間隔時移動方便,且施工占地少,能很好地適應現有施工場地狹窄的不利條件,既減小了施工機械碰撞事故的發生,又避免了三軸攪拌樁置換率高對土體的不利影響[1,2]。
2)考慮到基坑安全,坑邊高壓旋噴樁加固由跳打改為采用裙邊封閉加固。保利項目與本項目基坑施工工期存在交叉重疊,同時本項目基坑北側與保利項目基坑南側接近于平行,距離為12~20 m,因此必須考慮保利項目施工對本項目基坑施工的不利影響。我方基坑開挖階段,保利項目也將進入施工期。根據基坑的影響范圍為開挖深度的2~3倍,兩基坑在施工期間將出現互相影響、變形相疊加的不利工況,北側圍護體和工程樁施工帶來的擠土效應、大量堆載和頻繁走車引起的附加荷載,以及基坑開挖后土體突然卸載等都會對本基坑施工造成極大的影響,風險難以預測。考慮到本項目基坑周邊環境復雜,且相鄰基坑同步施工帶來的不利影響,故項目技術人員提出對我方基坑其中三側(東側浦明路、西側黃浦江、北側保利基坑)進行滿堂裙邊加固,既保證安全,又考慮到經濟性(圖1、 圖2)。

圖1 初版被動區土體加固布置示意

圖2 修改后的裙邊加固 布置示意
根據布設的承壓水觀測孔內實測數據顯示,勘察期間⑦層內的承壓水水頭埋深在6.90~7.10 m之間。因此我們在初始方案中設置7口降壓井、6口觀測井,深度為35 m。但根據首次降壓井抽水試驗數據,由于本項目西側距黃浦江江岸最近處40.00 m,場內承壓水位受黃浦江潮汐影響較為明顯,回漲幅度在30~80 cm之間,存在較大風險[3]。
為此,我們決定調整降壓井的位置、數量及深度。第1次抽水試驗的降壓井與觀測井深度為35.0 m,濾管長度為6 m。單井降水時水位降深最大為0.85 m,而潮汐影響觀測井水位恢復最大幅度也在0.80 m。為了降低潮汐影響的幅度,我們將原單井水位降深的幅度提高1倍,將降壓井濾管長度改為12.0 m,井深度為41.0 m。
根據第1次抽水試驗結果,單井抽水最大水位降深為0.85 m,兩井抽水最大水位降深為1.16 m。根據原降水設計方案,場地內局部落深坑水位降深為1.54~5.83 m,故原方案不足以滿足基坑開挖時抗突涌穩定性要求。根據試驗結果計算,坑內最少需要7口降壓井才能滿足基坑減壓降水的需求。
考慮到坑內落深坑較分散,在原有減壓降水設計方案的基礎上考慮增加1口坑內降壓井,并根據深坑位置將降壓井進行調整。故此,坑內共布設8口降壓井(Y1~Y8),其中Y2、Y4井深度為35.0 m,其余為41.0 m。布設3口觀測井,其中YG3井深度為35.0 m,YG1、YG2井深度為41.0 m。布設2口坑外觀測井YG4、YG5,井深度仍為35.0 m。其中主樓位置集中布設Y1~Y4、Y6、YG3,以滿足深坑區域特殊的降水需求(圖3)。

圖3 優化后的降壓井平面布置示意
根據優化后的減壓降水方案,再次進行降水試驗,試驗過程中,各觀測井均有明顯的水位降幅,其中鄰近最深落深坑的2口觀測井中,Y1最大水位埋深為10.63 m,降深達4.58 m;YG3最大水位埋深為10.25 m,降深達4.03 m。其余各觀測井最大水位埋深均達到8.0 m。(以上水位埋深均以井口計,實際井口落低場地地面1.0 m以上)。2次數據對比表明,調整后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滿足了降水的要求(圖4)。
本工程基坑面積較大,基坑邊線距離紅線3~7 m,工期緊張,為保證總體進度要求,需要設置混凝土支撐棧橋來確保基坑土方開挖安全及場地交通運輸,如何優化棧橋,加快挖土速度,確保現場安全、快速、有序施工顯得尤為重要[4]。為此,我們精心策劃了支撐棧橋施工順序及土方開挖流程。

圖4 試驗過程各觀測井水位過程曲線
首層土方開挖采取大開挖,開挖標高+2.7~+4.2 m(絕對高程),開挖深度1.5 m,總土方量27 000 m3,支撐區域開挖至+2.6 m。第1道混凝土支撐分西半區和東半區2個區域施工,在首層土方西區完成開挖后開始“井”字形混凝土支撐西半側區域施工,首層土方東區完成開挖后開始“井”字形混凝土支撐東半側區域施工,如圖5所示。

圖5 首層土方開挖及支撐棧橋施工示意
1)當第1道支撐、棧橋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而且坑內降水維持正常,基坑監測值在警戒范圍以內的情況下,開始第2次土方開挖。
2)第2、3層土方開挖采取盆式開挖,開挖標高分別為+2.70~-2.95 m(絕對高程,下同)和-2.95~-7.25 m。
3)第2、第3道支撐根據盆式開挖流程,先形成中部“回”字形,再形成東西向對撐,然后形成南北向對撐,最后形成角撐,土方分區開挖平面如圖6所示。
本工程混凝土支撐棧橋切割拆除有以下難點:
1)拆除工程量較大,地下室樓板較薄,樓板配筋較小,拆除時需要對建筑結構成品進行保護。
2)拆除工程工期要求較緊,棧橋下支撐梁吊裝困難,受起重質量限制,混凝土分塊小,切割量大,為了加快施工進度,需要投入大量切割機械及多點同時吊運。
3)本工程核心筒、人防出入口、汽車坡道處叉車無法行至支撐正下方,使支撐切割后無法使用叉車直接將支撐鏟運至吊裝點。
4)本拆除區域地處市區黃金地段,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要求較高,要認真做好揚塵污染保護工作。
5)由于支撐梁密集且上下重疊,基坑面積較大,支撐結構復雜,給支撐梁的吊裝帶來很大困難,為保證吊裝過程的安全,必須做到萬無一失。
6)施工中需腳手架及支撐排架施工、切割施工、吊裝施工,工種較多。腳手架和支撐排架的及時搭設可確保切割的順利進行,支撐的順利切割吊裝可確保圍檁的順利切割。各個工種之間密切配合方可確保支撐和圍檁的順利拆除,這對拆除施工的組織安排、安全管理、協調等工作要求較高。
7)本工程施工場地狹小,無法滿足正常施工需求,施工使用的機具、鋼管支架及腳手架、鋼板、槽鋼等在切割每一道鋼筋混凝土支撐后都必須撤離施工場地。
針對以上難點,經過方案反復對比、研究討論,本工程支撐、棧橋拆除采用低噪聲、低粉塵的線切割技術。根據施工流程要求,地下室大底板完成后,拆除第3道支撐;地下3層結構完成后,拆除第2道支撐;地下2層結構完成后,拆除第1道支撐及施工棧橋。使用10臺鉆石鏈條鋸(SK-SD線據機)及30臺排孔切割機同時展開工作。
為使支撐拆除與結構施工能分區域流水施工,第1道支撐拆除時考慮到交通需要,先拆除支撐部位,后拆除棧橋部位,棧橋部位配合地下1層施工,首先拆除主樓及裙房部位,第2、3道支撐拆除根據后澆帶分6大塊(圖7),拆除順序為1→6。

圖6 土方分區開挖平面示意

圖7 第2、3道支撐拆除分區示意
支撐排架搭設采用φ48 mm×3.5 mm鋼管組合搭設到支撐梁底,排架縱向和橫向間距500 mm,兩側設連續剪刀撐,按切割拆除的施工工藝分區、分塊拆除支撐。每一段支撐梁通過切割分為3~6塊,支撐混凝土的質量一般控制在3 t以內,切割前應計算好尺寸,用油漆畫出切割邊線。每一塊混凝土必須先由叉車從支撐下轉移出來后方可起吊,禁止斜向起吊,吊出基坑直接裝車后運出現場,再行粉碎處理。
目前場地已施工至上部結構施工階段,通過觀測數據來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5-11]:
1)坑底加固改用高壓旋噴樁加固,有效避免了原設計方案所帶來的困難,坑邊高壓旋噴樁加固則由跳打的方式改為裙邊封閉加固,根據基坑變形監測數據得出,基坑變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2)根據在降壓井優化設置后的抽水試驗所得出的結果分析,開啟3口降壓井,鄰近最深落深坑區域觀測井水位埋深為10.25~10.63 m,考慮到井口落低地面約1.3 m,僅開啟了3口試驗井,YG3的水位降深已達4.0 m,開啟5口降壓井后,YG3的水位可以滿足最深落深區設計要求的水位降深。這表明降壓井位置、數量和深度的優化是合理的。
3)合理安排支撐棧橋施工及土方開挖流程,盡最大可能地保證了臨近黃浦江深基坑的施工安全。
4)支撐棧橋的拆除采用靜音線切割技術,低噪聲、低粉塵,極大地響應了綠色施工,相比傳統的拆除方式,還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施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