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強
(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 2111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建立并完善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資金(以下簡稱社保資金)是指我國依照相關法律設立、用于社會保障、福利、救濟等用途的社會保障性質的專項基金。社保資金關系到國家命運和國計民生,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也被譽為經濟、社會的“助推器”、“穩定器”和“安全網”[1]。
21世紀初期,我國學術界就提出當前社會保障領域審計目標的重點是合法合規性審計。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形成,社會保障方面受關注的焦點也由“擠占挪用問題”向“管理不善問題”轉變。2012年審計署《34號公告: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指出,2011年部分地區擴大范圍支出或違規運營社會保障資金共17.39億元,部分經辦機構審核不嚴格,向不符合條件的人員發放待遇或報銷費用共 18.52億元[2]。披露的社保資金管理數據顯示擠占挪用、違法違規份額占較小的部分,今后社會保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社保險種的銜接、保障政策的統一協調、運行機制的健全完善等問題[3]。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社保資金審計應跳出傳統的真實性、合法性審計框架,向更高層次績效審計轉變,在審計內容方面逐步向制度、管理、績效上延伸。目前學術界針對社保資金績效審計的理論研究較多,主要圍繞社保資金績效審計的現狀、對策予以分析。而針對績效審計評價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方法較為簡單。這也給我國社保資金績效審計水平的提高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在分析我國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特點的基礎上,構建了社保資金績效評價“5E”指標體系,并結合我國東部某省的實例,運用D-S證據推理法對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予以綜合評估[4-7],力求合理評價我國社保資金績效,為進一步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管理水平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參考。
首先,政府審計作為評價政府機構是否依法履行公共受托責任的重要手段,主要側重對受托管理責任進行評價,包括評價相關部門使用、管理公共資金的效率、效果,是否使公共資金的使用最大限度達到預定目標等,即針對“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績效予以評價。
其次,政府部門的公平是指社會各群體、各利益集團在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產品時受到公平待遇,尤其是對社會弱勢群體予以了特殊關照。社保資金作為政府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使全社會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重要手段,其“公平性”績效應當受到審計部門的重點關注,針對社會保障領域的不公現象應當予以嚴懲。
再次,社保資金管理作為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性規劃,應當注重其“可持續發展性”、避免“竭澤而漁”現象的發生。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公民獲得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收入再分配的水平也不斷提升,然而當其提高的速度和水平超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時,這種社會福利的“可持續性”便會受到影響。
因此,在評價社保資金績效時,不僅要考慮“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即傳統“3E”指標帶來的影響,更要考察“公平性”、“可持續性”指標,實現科學、合理地評估社保資金綜合使用效益的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對可能影響社保資金績效的因素進行了全面分析,在參考國內大量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分析、專家咨詢、實踐檢驗等方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比較、篩選、合并,最終以審計“5E”標準作為準則層,遴選出19個二級評價指標,對社保資金的績效進行多維度全面考核,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社保資金績效審計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
在指標賦權過程中,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方法,充分考慮了專家經驗或知識在解決問題上的優勢,在多層次指標權重的確定上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本文咨詢審計、金融、社會學等領域的專家,發出指標權重調查表20份,收回有效調查表15份,在此基礎上借助AHP軟件,最終確定各級指標的權重。
以準則層為例,首先構造判斷矩陣(表1),將其輸入AHP軟件,求解得出準則層各指標的權重,并檢驗運算結果是否通過一致性要求。

表1 準則層判斷矩陣表
通過運算得出準則層特征向量:W=[0.0421,0.1521,0.3611,0.2113,0.1245]T,λmax=5.121,CI=0.0123,因為此矩陣為 5 階,所以當 K=5 時,RI=1.12,CR=0.011 <0.1,通過一致性檢驗。
依據上述步驟,可得出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的單層次權重(見表2)。

表2 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指標權重
證據推理法是一種重要的不確定性推理方法,核心是證據合成法則,主要優勢在于其先驗數據的易獲取性和直觀性[8]。在證據推理中,證據主要來源于專家的知識、理解和經驗判斷。通過證據推理,可以簡明地將一些“軟”指標量化,并且專家的評判可以減少復雜系統中數據量化的困難,從而將問題簡化,因此該推理方法適用于存在人為和不確定因素的決策問題。主要步驟如下:
對于二級指標決策問題,定義評級對象al的頂層指標為g,E為底層指標的集合,E={e1,e2,…,eL}。

針對定量和定性指標分別有不同的變換方式。首先,將評價指標中定量指標對應的數值轉化為H={H1,H2,…,Hn}的等級評價形式;其次,將定性指標的評價等級分為H={H1,H2,…,Hn}的形式;最終形成對評價對象al關于指標的分布評價形式。
為了表示評價對象al的底層指標ei對1級指標被評為評價等級Hn的支持度,現對每個2級指標ei作概率分配,計算公式為:

其中:mn,i表示評價對象 al的底層指標 ei被評為等級Hn的基本概率;mH,j表示底層指標ei未被評為任何等級的剩余概率表示由于評價不完全產生的剩余概率表示由于權重不為1產生的剩余概率,同時滿足等式
運用證據合成法則對所有的基本指標進行合成,先將第1個指標和第2個指標在各個評價等級上的基本概率分配進行證據合成,得到這兩個指標在各個評價等級上的綜合概率分配;再與第3個底層指標的概率分配進行證據合成,得到前3個底層指標的總概率分配[10]。依次合成后,最終得到所有底層指標的綜合概率分配,具體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KI(i+1)為規模化因子,反映某一評價等級受各個不同指標支持的程度。
當對各項底層指標的概率分配進行合成后,通過下列公式得出評價對象的綜合信度:

其中:βn(a1)表示評價對象a1的上層指標被評價為等級Hn的信任度;βH(a1)表示所有基本屬性沒有被分配給任何評價等級的信任度。由此可得評價對象a1的綜合分布評價為:S(g(a1))={(Hn,βn(a1))|n=1,2,…,N}。
S(g(a1))={(Hn,βn(a1))|n=1,2,…,N}基本能夠表示出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情況,然而,當存在多個評價對象時,僅靠該式則不能準確反映出評價對象間的優劣關系。
當評價對象al只有某兩個評價等級的綜合信度大于as時,就難以用上式分辨出兩者間的優劣情況。而引入效用值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評價對象al效用值的計算公式為

求解上式需要為每個評價等級設定相應的效用值,通常均采用效用函數的概念來確定效用值μ(Hn),它的取值位于區間[0,1]內。通過將評價對象的評價值轉化為效用值,不僅實現了多個評價對象間的橫向比較,而且提高了最終評價結果的可信度。
為了驗證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及其構建方法的效度,本文選取我國東部某省的社保資金項目為評價對象,運用D-S證據理論予以綜合評價。一方面得出該省社保資金的整體績效水平,為進一步提高該省社會保障水平提供政策建議;另一方面,驗證依據“5E”標準構建的績效評價體系的科學性,為后續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提供有效借鑒。由于D-S模型運算較為復雜,本文借助IDS軟件予以建模。
本文構建的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結構模型有5個1級指標,20個2級指標。對于定性指標,分別設定:優秀(H5)、良好(H4)、一般(H3)、較差(H2)和很差(H1)5個等級,分別對應的評價等級效用值:u(H1)=0,u(H2)=0.25,u(H3)=0.50,u(H4)=0.75 和 u(H5)=1,而定量指標的設置只需在模型中代入相應變量的最優值和最劣值即可。
在IDS軟件中建立好社保資金績效審計評價模型后,需要輸入各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值,以及各個指標的評價值(表3、表4),然后按照軟件預先設置的參數得到上層指標的評價分布情況。
通過IDS軟件運算得出社保資金績效的評價結果分布為:S(社會保障資金績效)={(很差,0%),(較差,0%),(一般,15.13%),(良好,50.12%),(優秀,34.02%),(未知,0.73%)}。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該省社保資金績效處在“良好”和“優秀”狀態,“一般”的置信度相對較小,不存在“很差”或“較差”的情況。這說明從總體上來看,該項社會保障資金項目總體績效還是比較讓人滿意的,但還沒有達到最優狀態。

表3 底層定性指標評價值分布

表4 底層定量指標評價值分布
準則層各項指標平均效用值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公平性(87%)、效果性(81%)效率性(78%)、經濟性(74%)和可持續性(64%)。這說明我國目前社會保障資金能夠較好地體現社會公平,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這也符合我國目前的政策環境現狀。而“可持續性”績效相對較差,則為相關部門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指標層各項指標平均效用值較好的有:社會保險支出效益、社保資金到位率、社保資金覆蓋率和信息公開程度,都幾乎接近100%。而管理機制健全性、社保資金支出增長系數、給付對象的真實性等指標的效用值相對較低,這也符合該省目前社保資金項目經營、管理現狀:一方面,社保資金基本實現落實到位,覆蓋面較廣,針對社保資金的信息透明度較高;另一方面,針對社保資金的管理制度還不夠健全,受益主體的合法、合規性檢查有待進一步加強,資金的支出管理更加看重“眼前利益”。因此,為了推進社保資金項目的有序發展,相關部門在改變管理理念的同時,應當健全管理機制,真正實現社保資金項目的價值。
首先,基于D-S證據推理理論的社保資金績效評價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值得推廣。在指標權重確立上,傳統的“3E”指標不再占有絕對統治地位,“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指標所占的比重不斷提升,這說明社保資金領域越來越強調公平,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D-S評價模型將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綜合處理,避免了由于主觀性造成的評價結果“失真”問題,確保了評價過程的準確性,最終得出該省社保資金績效水平為“良好”。
其次,針對社保資金績效的幾處“易燃點”,審計部門應當重點關注,加大審計力度,提高績效審計水平。主要分為以下3個方面:
1)準確定位績效審計目標。立足社保資金績效審計的長遠目標,審計部門應該在進一步深化財務收支審計的基礎上,全面厘清社保資金的收支規模等情況,實現以查錯防弊為導向轉為以發現社會保障制度缺陷為導向,檢查社保資金項目的運行效應和使用效益。
2)改進社保資金審計方法。隨著社保資金績效審計目標的變化,具體審計方法也應當不斷改進,真正實現全面審計與專項審計相結合、常規審計和審計調查相結合、事后監督和預警監督相結合。
3)建立健全社保資金績效審計監督機制。應盡快制定并落實社會保障法,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同時,制定社保資金投資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相關機構參加社保資金的運營。在此基礎上,發揮好社會監督的重要作用,維護社會保障的透明度和公開性,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管理的良好氛圍。
[1]喻婷.社會保險基金績效審計評價體系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0.
[2]李蕊愛,辛旭.試論社保資金審計的現狀及對策[J].審計研究,2008(1):35 -38.
[3]王欣.社會保障資金績效審計的現狀與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3(10):54.
[4]趙秋月,左萬利,田中生,等.一種基于改進D-S證據理論的信任關系強度評估方法研究[J].計算機學報,2014(4):873-883.
[5]敖蕾蕾,王慧芳,張弛,等.基于D-S證據理論的輸變電設備狀態檢修多目標群決策[J].電網技術,2014(6):1627-1633.
[6]胡金海,余治國,翟旭升,等.基于改進D-S證據理論的航空發動機轉子故障決策融合診斷研究[J].航空學報,2014(2):436 -443.
[7]魏嘉熹,陳巖.基于D-S證據理論的瓦斯突出預測方法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2(5):196-200.
[8]Yang J B,Singh Madan G.An evidential reasoning approach for multiple-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with uncertainty[J].Systems,Man and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1994,24(1):1 -18.
[9]段新生.證據理論與決策人工智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10]方海燕.基于證據推理的醫生績效評價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