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錦惠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11
上海世紀大道SN1地塊項目位于上海市商城路以北、世紀大道以南、南泉北路以西、浦東南路以東圍繞的地塊。基坑平面形狀為不規則五邊形,東西向最長距離為280 m,南北向最寬距離為240 m,占地面積約為48 500 m2,建造面積約為472 000 m2,由1 幢38 層的塔樓、2 幢20 層的塔樓及1 幢11 層的商業中心和1 層的公交樞紐站、3~4 層地下室組成。基坑工程采用二墻合一的地下連續墻的圍護結構。四周圍護結構采用厚1 m、深48 m的地下連續墻形式。基坑內的中隔墻采用厚1 m、深38 m的地下連續墻形式。靠近南側與軌道交通9號線商城路站共用地塊采用厚度分別為1 000 mm、800 mm,深度分別為32 m、30 m的地下連續墻各6 幅,φ800 mm的鉆孔灌注樁2 根,圍護結構設計的水下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
基坑分區情況見圖1,具體包括:1-a區開挖面積約9 390 m2,開挖深度約19.5 m,塔樓開挖深度約21.0 m;1-b區開挖面積、開挖深度和塔樓開挖深度分別約5 830 m2、約19.5 m、約20.0 m;2-a區開挖面積約13 952 m2,開挖深度約19.5 m;2-b區開挖面積約5 530 m2,開挖深度約19.5 m,塔樓開挖深度約20.0 m;3-a區開挖面積約3 653 m2,開挖深度約19.5 m;3-b區開挖面積約647 m2,開挖深度約16.2 m;4區開挖面積和開挖深度分別約1 194 m2和16.2 m;5區開挖面積約1 102 m2,開挖深度約16.2 m。
基坑內豎向截面設置了4 道支撐,其中,1-a、1-b、2-a、2-b、3-a區基坑設置了鋼筋混凝土支撐共4 道,支撐中心分別為-1.6 m、-6.8 m、-11.6 m、-16.0 m;3-b、4及5區基坑設置1 道鋼筋混凝土支撐+3 道鋼管支撐,支撐中心分別為-2.278 m、-6.478 m、-10.278 m、-13.678 m。

圖1 工程的基坑總平面示意
時下,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基坑開挖的深度越來越深,采用的施工工藝多以明挖順作法為主。若不對基坑進行嚴格的變形控制,深基坑的施工會影響到附近的地鐵等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甚至會引發難以估量的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對此相關部門和單位也引起了高度重視。基坑施工的支撐方式一般包括水平和豎向2 種,這里的水平支撐方式通常是內支撐。就上海地區而言,最常用的傳統鋼支撐是φ609 mm鋼管支撐,接頭多采用活絡頭,用千斤頂預加軸力并插鋼楔,鋼支撐經過拼裝、架設和施加預應力等施工工序,完成現場安裝。根據設計院的要求,嚴格控制施加到鋼支撐上的預應力。隨著基坑開挖深度的增加,φ609 mm鋼管支撐軸力會逐步增大。只有保持好鋼支撐體系的穩定,才能讓基坑整體更加穩定。在深基坑施工過程中,如果設計、計算分析不當或沒采取必要的施工技術措施,就會導致基坑變形過大,并對附近建筑、管網、道路等公共設施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發生支撐失效、基坑塌方等后果[1]。
因此,基坑圍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確保鋼支撐體系的穩定。但傳統鋼管支撐體系存在自身的缺陷,諸如:
1)鋼支撐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軸力損失,無法有效控制基坑變形,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環境溫度的變化、鋼支撐自身的應力松弛和鋼楔塊的塑性變形等;
2)難以適應鋼支撐軸力連續變化的要求,如現場人工調解軸力時,如何適當升高或降低軸力,并能進行精度控制,這方面還不太完善,如果人工操作不當,會導致鋼支撐的軸力過大,形成新的地下連續墻體變形;
3)施工這一動態過程引起了鋼管支撐的軸力變化后,通常依靠人工對支撐軸力監測數據或監測基坑變形不斷檢測,據此數據輔以原始的軸力調整裝置,人工對鋼支撐的軸力進行調整,增加了施工現場的人工量,且不能及時了解基坑變形,導致控制變形的效果不佳,難以滿足相關規定對深基坑苛刻的施工變形控制要求。由于這些缺陷,傳統鋼支撐還是難以滿足基坑變形苛刻的要求。
本工程的難點和特點是基坑大且深、鄰近2 條地鐵施工、保護難度大。本工程基坑面積約4.2萬 m2,基坑開挖深為19.5~21 m,總挖土量約81萬 m3,屬超大體量深基坑。且基坑北側緊鄰重要市政道路世紀大道,基坑圍護外邊線距正常運營的軌道交通2號線區間隧道距離約為45 m,與2號線出入口距離為7.55 m,與軌道交通9號線站體共用圍護結構。在工期較緊且周邊環境復雜的情況下,這不僅對施工技術措施、施工機械的選擇有嚴格的要求,對現場的交通組織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同時,在基坑開挖過程如何保證基坑安全,盡可能減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更是我們技術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本工程除了采用合理的基坑開挖順序等外,還選用了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軌道交通9號線商城路車站位于基坑南側,車站主體結構與本工程基坑南側的圍護共墻,該側的3-b、4及5區基坑的3 道鋼管支撐采用軸力自動調整系統,以滿足規范要求。
基坑開挖的前提包括:等深度為48 m的地下連續墻施工完畢,并達到規定的強度要求后,方可開挖基坑;3-b及4區坑內加固施工完畢并達到強度后,方可開挖1-a區;5區坑內加固施工完畢,并達到規定的強度要求后,方可開挖施工2-a區。
基坑開挖的順序如下:首先施工開挖1-a及1-b區;待1-a及1-b區開挖至坑底,底板完成澆筑并達到強度,即可施工開挖2-a及2-b區;待2-a及2-b區開挖至坑底,底板完成澆筑并達到強度,且1-a及1-b區回筑至±0.00 m后,即可施工開挖3-a及3-b區;待3-b區開挖至坑底,底板完成澆筑并達到強度后,即可施工開挖4區;待4區開挖至坑底,底板完成澆筑并達到強度,且2-a區回筑至±0.00 m后,即可施工開挖5區。
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包括千斤頂軸力調整設備、液壓泵站和電氣監控設備,主要設備由千斤頂、操作站、現場控制站、監控站、液壓系統、總線系統、配電系統、通信系統、移動診斷系統、液壓站接線盒裝置等組成(圖2)。根據系統功能不同可分為:液壓伺服控制系統、鋼支撐軸力補償執行系統、電氣與監控系統。千斤頂的主要技術參數最大頂力為3 000 kN,工作行程為150 mm,工作壓力不超過31.5 MPa。本系統主要應用范圍是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針對鋼支撐軸力的實時自動調整與監控,以達到減少基坑變形的效果,確保地鐵等公共場所的建筑結構安全[2]。

圖2 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的示意
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用于世紀大道SN1地塊二標基坑支護工程的第2、3、4道鋼支撐上,平面布置如圖3所示,剖面如圖4所示。
本工程基坑根據圍護設計分區,3-b、4、5區設計4 道支撐,第1道支撐為鋼筋混凝土支撐,第2、3、4道支撐為鋼支撐,鋼支撐均為φ609 mm×16 mm鋼管。其中,鋼支撐采用軸力自動調整系統,確保鋼支撐受力均勻。第2、3、4道各有鋼支撐34 根,有102 根φ609 mm×16 mm鋼管支撐需要采用軸力自動調整系統。本軸力自動調整系統采用“樹枝形”控制系統布置,具體是1 臺監控站控制若干個現場控制站,一個現場控制站控制3 臺液壓泵站,每臺液壓泵站再控制4 根鋼管支撐,各個站點用CAN總線采集、傳輸現場信號和控制指令。

圖3 3-b、4、5區的第2~4道鋼支撐軸力補償系統平面布置

圖4 4區的第2~4道鋼支撐軸力補償系統剖面
包括監視器等設備安裝、接線盒等其他設備安裝調試、按設計院要求設定液壓系統壓力和啟動自動調整裝置、監控器監控程序的調試、千斤頂用鋼支座套箱的安裝、液壓泵站用的管路系統等安裝。
共有102 道鋼支撐需要安裝軸力補償裝置,根據設計院提供的加載軸力,系統設定壓力取值2 500 kN,采用分步逐級加載,每步施加力為500 kN、1 000 kN、1 500 kN、2 000 kN、2 500 kN。軸力補償精度在±125 kN以內。
撤除鋼管支撐時,也應該遵循合理順序和原則開展。拆除底層鋼管支撐前,確保基坑大底板的混凝土達到強度要求后才能進行工作。拆除工作按以下流程施工:關閉監視屏上的監控調壓程序→解除液壓油缸的機械鎖,縮回液壓油缸的活塞桿,拆除泵站和油缸上的油管→將鋼支撐上的千斤頂吊離并運至地面→拆除鋼管支撐及支座→拆除完所有的鋼管支撐后,拆除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的設備線路及配電等設施,整理并有序放置→汽車吊等吊裝運輸。
根據項目的監測報告,選取某處的監測數據,具體位置位于基坑中部深度-9 m的某處,具體時間段自11月6日起到12月5日。接下來,分析該處的變形數據,并將數據繪制成曲線,即該處最大變形值與時間的關系圖,以便于了解地下連續墻變形的特點。
由變形監測結果可以看出,變形值隨著時間的累計而增加,但是不超過10 mm;變化速率大致是前面的天數大于后面的天數。從具體個別變化值和變化率不大的天數分析,前10 d監測處的變形率最大達到0.49 mm/d,變形值累積增加最快;中間10 d監測處的變形速率變小,最大達到0.42 mm/d,變形值累積增加變慢;最后10 d監測處的變形速率最大達到0.17 mm/d,變形值累積增加速度最慢。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裝置的投入使用數量的增加,基坑變形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因此,鋼支撐軸力自動調整系統對地下連續墻的變形控制效果很好,既能對基坑變形進行精準控制,完全能夠保證地下連續墻最大累計變形值在10.0 mm以下的要求,又能保持地下連續墻的變形基本穩定。
隨著地鐵沿線工程的增多,對基坑變形控制也越來越嚴格,需要建筑施工單位不斷技術創新以應對市場需求。上海建工組織人力,進行技術創新,研制出一套鋼管支撐的軸力自動調整系統[3-6]。它將液壓泵站、信息技術與傳統支撐技術等結合起來,完成了對鋼管支撐軸力的實時監控,有效解決基坑變形控制越來越嚴格的難題,確保地鐵沿線基坑工程的順利施工,也維護了地鐵等公共建筑的安全,數十個工程應用的實踐表明,該技術對保護鄰近地鐵具有重要意義,其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