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工基礎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昆明 650224
對于同一個基坑,不同的支撐結構其工程造價也會不同,所以在實際基坑工程內支撐技術應用時,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支撐結構形式進行對比分析,以尋求最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支撐體系[1]。
深基坑設置支護結構的目的是阻止基坑外側土體的坍塌,為基礎施工保證安全的工作空間。通過對深基坑支撐結構的受力性能分析可知,在土方開挖時,基坑護壁結構須承受四周土體壓力的作用,從力學角度分析,可以設置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構件作支撐結構,內支撐支護結構能夠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壓性能高的特點,把受力支撐形式設計成圓環結構或桁架式,支承其土壓力是十分合理的[2]。在此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土體側壓力通過護壁結構傳遞給圍檁與角撐、輻射撐,若為圓環支撐則集中傳至圓環結構。根據基坑深度可以在護壁結構的垂直方向上設置多道支撐,支撐梁的尺寸、圓環的直徑大小、垂直方向的間距可根據基坑平面尺寸、地下室的層高、挖土工況與土壓力值來確定[3]。
1)受力性能合理[4]。在深基坑施工時,不管是采用圓環支撐或者桁架支撐,從根本上改變了樁錨、土釘墻等常規的支護結構方式。以水平受壓為主的內支撐結構體系,能夠充分利用混凝土材料的受壓特性,將基坑四周產生的土壓力通過支撐梁大部分轉化為軸向壓力,內支撐體系具有整體剛度強和變形小的特點。大量工程實踐證明,它能確保基礎施工、周邊鄰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網等公共設施的安全。
2)適用范圍廣[5]。
(1)能夠適用于多種基坑平面形狀的基坑,特別適用于方形、多邊形的基坑,即使在不規則形狀的基坑中也適用。
(2)適用于環境保護要求高、土方工期緊的基坑。
(3)適用于工程地質條件差、軟土層厚的深基坑支護。
3)可用于狹小場地施工。城市基坑工程中,大多數基坑施工場地狹小或四周無施工場地,內支撐技術尤其適用。因混凝土支撐剛度大,可通過配筋、調整立柱間距等措施,提高其橫向承載力,亦可以水平支撐梁上面搭設堆料平臺、安裝施工機械,節約場地,便于施工正常進行。
4)經濟效益好。在深基坑施工中采用內支撐技術,用料節省顯著,尤其能節省護壁樁樁長及減小樁徑。其單位土方的開挖費用較其他支撐相比有大幅度下降,施工費用節約可觀,經濟效益好。
某深基坑建設場地位于某城市主城區一環以內市政道路交叉口,場地北側為沉管樁基礎7 層高的建筑,距離基坑約6.5 m;南側用地紅線緊鄰市政道路及河道;東側為沉管樁基礎8 層高建筑,距離基坑9 m左右;西側緊鄰市政道路,市政道路下地下管線密集。
本建筑設地下室4 層,基坑開挖深度為17 m,基坑開挖面積約為8 612 m2,基坑周長350 m左右,呈不規則形狀。
根據本工程的巖土工程勘察報告,場地地基土表部為具有一定厚度的雜填土,場地地基土主要由沖積相、湖沼相、湖相沉積形成的碎石類土、砂類土、黏性土及粉土等。
1)止水體系。采用單排φ600 mm高壓旋噴咬合樁作止水帷幕進行隔水,止水樁樁端入土深度依據地質條件設為23~28 m,樁與樁間距為350 mm,搭接250 mm。
2)護壁體系。采用φ1 200 mm@1 500~1 600 mm的旋挖鉆孔灌注樁進行擋土,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樁身主筋采用不均勻配筋,護壁樁樁端入土深度依據地質條件設為31~33 m。護壁樁樁頂設置1 500 mm×1 200 mm壓頂圈梁。
結合本基坑的開挖深度、周邊環境及地質條件,以及《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中基坑工程的施工不能違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規定,對于本基坑工程的支護采用護壁樁+2 道混凝土支撐梁的方式進行支護。根據本基坑的平面形狀,可以采用多種支撐布置形式。圖1、圖2、圖3分別為圓環+角撐、圓環+輻射撐、桁架式支撐3 種支撐結構體系。圖4為基坑支護的簡要剖面。
圖1為圓環+角撐支撐體系,布置原則為支撐梁的長度應控制在7~12 m之間,盡量利用基坑形狀設置角撐及桁架支撐,支撐南北兩側部分澆筑成混凝土板,以加強支撐體系的整體剛度。圖2為圓環+輻射撐支撐體系,布置原則為環梁的節點應等距離布置,從環梁中心點引線環梁節點,從節點延伸至基坑邊線為輻射撐,盡量利用基坑形狀設置角撐,角撐與輻射撐相交點設置立柱,支撐梁長度約為9 m,支撐南北兩側部分澆筑成混凝土板,以加強支撐體系的整體剛度。圖3為桁架支撐體系,布置原則為充分利用基坑的平面形狀布置角撐及桁架,支撐梁長度約為5 m,立柱布置較密。3 種內支撐結構體系的結構梁參數如表1所示。

圖1 圓環+角撐平面形狀

圖2 圓環+輻射撐平面形狀

圖3 桁架支撐平面形狀

圖4 基坑支護剖面示意

表1 內支撐體系結構梁參數
根據基坑的挖土方式,考慮不同工況(包括拆撐)的最不利荷載,各土層的土壓力計算均采用水土合算模式,土壓力分布采用朗肯土壓力確定。在相同護壁體系的條件下,對本基坑設置的3 種平面支撐體系,使用北京理正深基坑7.0PB1進行整體協同計算,從基坑支撐體系在開挖至基坑底時的位移、軸力、彎矩等3 方面進行分析比較,以反饋內支撐體系的結構布置,然后更合理地布置支撐梁[5]。圖5~圖7分別為開挖至坑底時3 種支撐體系的位移,圖8~圖10為3 種支撐體系支撐梁的軸力,圖11~圖13分別為3 種支撐體系支撐梁的彎矩。將3 種支撐體系支撐梁位移、軸力、彎矩等參數值匯總如表2所示。

表2 3 種支撐體系位移、軸力、彎矩最大數值匯總表
3 種支撐體系在相同護壁條件下,均采用2 道混凝土梁支撐,第1層支撐梁頂標高為-4.5 m,第2層支撐梁頂標高為-9.5 m。由圖5~圖7可以得知,當基坑開挖至基坑底時,圓環+角撐體系位移最大值為35.33 mm,圓環+輻射撐體系位移最大值為49.17 mm(位移大于3‰H,H為基坑深度),桁架支撐體系位移最大值為26.65 mm(小于30 mm,滿足一級基坑的要求)。

圖5 圓環+角撐體系位移

圖6 圓環+輻射撐體系位移

圖7 桁架支撐體系位移
3 種支撐體系下最大位移均發生在基坑的北側和南側,桁架支撐體系下最大位移最小,桁架體系充分利用基坑的形狀設置了多道角撐,使基坑外土體的推力相平衡。
由圖8~圖10可以得知,當基坑開挖至基底時,圓環+角撐體系軸力最大處位于第2層圓環處,最大軸力值為28 950 kN,圓環+輻射撐體系軸力最大處位于第2層圓環處,最大軸力值為23 930 kN,桁架支撐體系軸力最大值為9 171 kN。

圖8 圓環+角撐體系軸力

圖9 圓環+輻射撐體系軸力

圖10 桁架支撐體系軸力
由圖11~圖13可以得知,當基坑開挖至基底時,圓環+角撐體系彎矩最大處位于第2層圓環處,最大彎矩值為5 718 kN·m,圓環+輻射撐體系彎矩最大處位于第2層圓環處,最大彎矩值為5 450 kN·m,桁架支撐體系彎矩最大值為2 231 kN·m。
由匯總表2,在護壁體系相同的條件下,開挖至坑底后,3 種支撐體系的最大位移、軸力、彎矩、立柱樁彎矩經過對比可以得出以下結論[6]:
1)桁架支撐體系的最大位移最小,且符合一級基坑對基坑的位移要求。

圖11 圓環+角撐體系彎矩

圖12 圓環+輻射撐體系彎矩

圖13 桁架支撐體系彎矩
2)桁架支撐體系的最大軸力最小,僅為前2 種支撐形式的1/3和1/2。
3)桁架支撐體系的最大彎矩最小,小于前2 種支撐體系的1/2。
為了更定量地分析對比3 種支撐體系的支撐效果,支撐體系所設護壁樁和止水帷幕均相同,即只需比較3 種支撐體系的支撐梁、立柱樁等工程量,如表3所示。假設混凝土C30的價格為350 元/m3,混凝土C40的價格為400 元/m3,不同規格的鋼筋價格為5 000 元/t,對于護壁樁、止水樁、腰梁、圈梁、圍檁等相同工程量的項目,假設總造價為2 000 萬元,總造價匯總于表4中。
由表3、表4對比得出,3 種支撐體系的支撐梁工程量相當,總造價相當[7-9]。

表3 3 種支撐體系的工程量對比表

表4 3 種支撐體系的造價對比表
結合某深基坑支護工程實例,介紹了內支撐支護體系的3 種布置形式在深基坑支護中的應用,通過內力協同計算,分析在不同支撐體系下,從支撐體系的位移、彎矩、軸力、造價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10,11]:
1)在深基坑中應用內支撐技術,相同護壁體系的條件下,不同的支撐布置形式對基坑的支護效果有不同的影響。
2)在相同護壁條件下,應用桁架式支撐體系,其計算位移、軸力、彎矩、立柱樁彎矩均較小。
3)在內支撐技術的應用中,充分利用基坑形狀,盡量布置角撐及桁架支撐,以達到較為合理的受力狀態。
4)在內支撐技術的應用中,支撐梁的長度不宜過長,立柱間的間距不宜過大。
5)在相同護壁條件下,應用內支撐技術,不同的支撐布置形式都有不同的造價,但總造價相當。需在造價相當的條件下,選取支護效果最好的支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