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驥"/>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 / 喬書田
呂驥與沙梅——他們于1939年6月共同組建了上海歌詠運動中的一個歌詠團體“業余合唱團”
1966年5月,上海正舉行第七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一位新華社記者在6月2日的《人民日報》上發表述評說,“這是一次空前地歌頌偉大的毛澤東思想的音樂會,這是一次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音樂會;這是一次有廣大工農兵奮起參加的、為鞏固地占領和擴大社會主義音樂舞蹈陣地,向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牛鬼蛇神開火,向資產階級‘權威’、‘專家’挑戰的音樂會。”為此,《人民日報》還發表了社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燦爛春光》。
5月下旬,呂驥在上海參加完“上海之春”音樂會后,返回了北京,隨即被“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洪流卷了進去,工作被停職,造反派給他戴上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走資派”和“反共老手”兩頂帽子。原“配備的汽車被收走,家里的地毯、沙發、茶幾、彈簧床全部被搬走,保姆被勒令辭退,書柜和多數房間被查封”。(1)6月起,白天到單位(文聯)接受審查,晚上回家居住。
8月,進文化部集訓班,接受審查。
9月,被送回文聯,與田漢、陽翰笙、光未然、邵荃麟、郭小川、賀敬之、李季、冰心、臧克家、陳白塵、張天翼、嚴文井、侯金鏡、吳曉邦、馮牧、葛洛、韓北屏、屠岸、陶純、李煥之、孫慎、吉聯抗等人關在文聯大樓的地下室反省,開始與群眾隔離。
這時,王府大街64號文聯大樓的小禮堂內外,大字報已鋪天蓋地,各種批斗會、示眾活動接連不斷。9月30日,為慶祝建國17周年,《人民日報》發表了第一批“毛主席語錄歌”:《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我們應當相信群眾,我們應當相信黨》《我們的教育方針》《工作就是斗爭》《什么人是革命派,什么人是反革命派,什么人是口頭革命派》《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分清敵友》《爭取勝利》《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共10首。
10月12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第二批“毛主席語錄歌”,共4首。10月25日,《人民日報》第三次發表“毛主席語錄歌”,并加了“編者按”,說,“我們相信,在革命的音樂工作者的努力下,高唱毛主席語錄的歌聲一定會響遍全國。”
很快,毛主席語錄歌,鋪天蓋地,響徹大江南北。12月30日,呂驥被遷離文聯大樓地下室,一個人被關在一樓的一個房間里。
1967年伊始,“造反派”開始分裂。大多分成兩派,斗爭愈演愈烈,動亂的形勢日趨嚴峻。
1月3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志半月刊同時登出姚文元的長篇批判文章《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隨即對周揚展開了大肆誣蔑和攻擊。
先后被牽連的有林默涵、劉白羽、齊燕銘等80多人,其中也有呂驥。他們不停地被審問、游街,掛牌批斗。
1月9日,呂驥又被重新關入文聯大樓地下室。原被關押在這里的田漢、陽翰笙、光未然、李煥之等人都不知去向。此時,只有他一個人,由一位姓王的老員工(呂驥稱他“老王”)看守。
5月上旬,呂驥再次被帶離文聯大樓地下室,押至中國音樂學院前排的一間平房里。一人一間,馬可也被關在相隔的第三間。由一個被稱為“老王”的人看守。早上由“老王”開鎖,晚飯后由“老王”上鎖。每天讀毛主席著作,聽大喇叭廣播,寫外調材料,寫檢查。不許讀其他書報,不許做其他事情……
八屆十二中全會后(約12月初的樣子),59歲的呂驥和夫人關立人被送往天津靜海縣團泊洼文化部開辦的“五七干校”勞動。(2)每月的伙食費不到14元錢,早晚都是窩頭、咸菜、粥,只有中午有點正經菜、飯。
在干校,他跑長壟種過地,喂過七八頭豬,“衣服臟了自己洗,破了自己補,頭發長了對著鏡子自己剪……”(3)每月發給他的生活費,從不亂用一分錢,省下來全部交了黨費。他不吸煙,不喝酒,比起那些煙民、酒民來,日子顯得好過一些。
苦苦熬過了6年時間。1975年10月,國務院發出緊急通知,宣布干校結束,全部人員分期、分批撤回北京。文化部為接收這批干部,重新組建了一個“文化部干部分配辦公室”(簡稱“分辦”),屬司局級。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舉國悲慟。
3月,呂驥和夫人回到了北京。(4)此時的呂驥,雖歸“分辦”管理,但他這一級干部的組織關系仍在中央組織部。“學習待命”期間,文化部辦公廳主任、部隊來的侯再林曾與他面談工作問題,他推脫說:“我老了,腦子不夠用了。”予以回絕。
接著,于會詠親自找他談話,明確請他出任文化部藝術局局長一職,他仍然推脫說,“不行了,腦子不夠用了,若一定要工作的話,就到考古所去,弄弄古董,或許還行。”呂驥的性格,凸顯無遺。
4月5日,清明節。首都群眾自發聚集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圈,貼傳單,朗誦詩歌,發表演講,表達對周恩來總理的悼念之情。
9月9日,毛澤東主席病逝。10月6日,國家危急時刻,以葉劍英、華國鋒、李先念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機智地將王洪文、江青、張春橋、姚文元及其幫派骨干一網打盡,隔離審查。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徹底鏟除。于會詠為首的文化部也徹底垮臺,其骨干分子都成了階下囚。
10月下旬,北京為慶祝“四人幫”覆滅,舉行了三天大游行。呂驥所在的“分辦”,也跟隨在文化部的隊伍中,走上了街頭。
當文化部的游行隊伍行至南長街的南口時,迎面走來了一支高舉著旗子的隊伍,旗子上寫著:“國務院政策研究室”8個大字,胡喬木走在隊伍的前面。當兩支隊伍相遇時,胡喬木一眼就看到了那個雄赳赳、氣昂昂走在文化部隊伍中的小個子呂驥,便大步迎了過去。兩人相見,一言未發,就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大家為之熱烈鼓掌,共慶新生。
呂驥與魯英,1989年5月3日攝于魯英家
1977年3月,恢復了自由的呂驥申請去西北從事考古工作。得到批準,與音樂研究所的黃翔鵬、王湘、顧伯寶組成一個考古小組,先后赴山西、陜西、甘肅、河南等地,對歷年來出土的陶塤、編鐘、編磬等進行考查研究。
呂驥在總結此行的收獲時認為,重要的有兩點:一、了解了陶塤從公元前6700年至殷代的發展過程,進一步證實了五聲音階形成的年代 —— 母系氏族社會的后期。二、發現先秦的編鐘大部分可發雙音:小三度、大三度、完全四度。但尚須進一步證實。
不久,呂驥根據此行的研究成果,寫成了《從原始氏族社會到殷代的幾種陶塤探索我國五聲音階的形成年代》一文。并發表在國家文物局、文物編輯委員會出版的《文物》月刊上。(5)8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6)到會代表1510人,代表著全國3500多萬黨員。這次大會是在深入揭批“四人幫”、各方面工作得到恢復和整頓、廣大群眾渴望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進行全面清理、要求撥亂反正的情況下召開的。
8月18日,會議結束時,鄧小平致了閉幕辭。他說,我們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主席為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正以團長身份帶領中央樂團在朝鮮訪問的呂驥,得到消息,興奮得一夜未眠。
1978年2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呂驥作為人大代表出席了會議。在此次大會上,他當選為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衛委會”委員(7)。
6月3日,中國音樂家協會在全國文聯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期間,召開了第二屆常務理事擴大會。呂驥主持了會議。會議決定,即日起恢復中國音協的工作。出席這次會議的有:賀綠汀、丁善德、周巍峙、孫慎、李煥之、王元方、李偉、江定仙、關鶴童、時樂濛、吳祖強、周小燕、楊蔭瀏、喻宜萱、繆天瑞、馬玉濤、常蘇民、程云、彭修文等50多人。呂驥在講話中回顧了音協17年來的工作。他指出,“音協恢復活動,首先要深入揭批‘四人幫’破壞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瘋狂反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等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嚴重罪行,堅決肅清‘四人幫’在文藝(包括音樂)方面所散布的種種謬論的流毒和影響。”
8月,《人民音樂》第四期(雙月刊),發表了呂驥的《恢復后,做什么?—— 在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二屆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上的講話》(摘要)。文章指出音協恢復工作后急需做好的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把揭批‘四人幫’的斗爭作為第一位的工作抓起來。”“第二,……抓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第三,狠抓深入生活這一環。”“第四,大力抓好提高文學藝術修養、鉆研音樂藝術技巧這一環。”(8)是年夏,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又發現了一組共56個編鐘。(9)12月18日至22日,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根據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對“文革”以后黨的領導工作提出的意見、對如何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建議以及如何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等問題,鄧小平在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全會”后,全國的形勢迅速向好的方向轉化。
(1)見《中國藝術報》呂樸等人的文章《回憶父親呂驥》。
(2)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說,“1970—1973年(61歲—64歲)呂驥和夫人關立人均被送到天津團泊洼文化部‘五七干校’勞動。”見該書第219頁。呂驥親自為喬書田撰寫于 1988年6月的《呂驥年表》補寫的文字是:“1968年12月將我送至天津農村與音協干部一同勞動。”(見“呂驥補寫部分”第一頁)。
(3)見《中國藝術報》呂樸等人寫的短文《回憶父親呂驥》。
(4)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說,“1974年—1975年(65歲—66歲)作為干部回到北京。”見該書第219頁。時間過于寬泛,給人感覺呂驥從天津農村回到北京,路上整整走了兩年。另外,所述時間并不準確。呂驥親自為喬書田撰寫于1988年6月的《呂驥年表》補寫部分,這樣寫道:“1976年3月回北京。”(見“呂驥補寫部分”第一頁)。
(5)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說,“同月,(指“1978年3月”—筆者注)發表《從原始社會到殷代的幾種陶塤探索我國五聲音階的形成年代》。”見該書第221頁。錯誤有二:一、該文發表的時間是1978年10月由國家文物局、文物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文物》月刊上。1978年3月,是完稿的時間,不是發表的時間。二、文題有誤。題中在“原始”二字后面,應有“氏族”二字。
(6)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稱:“8月12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見該書第220頁。會議名稱有誤。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稱“次”,不能稱“屆”。選出中央委員會后,中央委員會開會稱“屆”。
(7)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說,呂驥當選為全國人大“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委員”。見該書第220頁。在全國人大機構中,只有“教科文衛委員會”。沒有“科教文衛體委員會”。
(8)(該文收入在1988年8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呂驥文選》(下集)第37頁。
(9)2005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樂家呂驥傳》中說,1978年“5月,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了規模宏大的一套編鐘,經測音和銘文解讀,‘編鐘能發雙音’……”見該書第221頁。錯誤有三:一、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56個編鐘,是在1978年夏發現的,說“5月”,時間有誤;二、“編鐘能發雙音”,1977年在西北甘肅的考古活動中就發現了,不是在湖北才發現的;三、1979年,呂驥到湖北考察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時,經解讀鐘上的“銘文”,證實了1977年在西北甘肅的考察中發現“編鐘能發雙音”是正確的。所以說,“測試編鐘能發雙音”和“曾侯乙墓出土編鐘”以及“解讀編鐘上的銘文”,是在三個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三次活動中完成的,并非都在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