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正式發布,標志著中國政府把創新和“智”造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保障未來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國家戰略高度。很多專家學者將其與德國的“工業4.0”以及美國的“工業互聯網”相提并論,認為在德國和美國之后,中國將是又一個以國家的意志將互聯網創新與信息化推廣應用到工業制造領域,并借此改造制造業,實現經濟轉型的范例。
但是,在我們為“中國制造2025”以及“互聯網+”將帶來的新的增長機會而倍受鼓舞和興奮的同時,也非常有必要冷靜下來,反思過去十多年來政府諸多激勵創新政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得失利弊,認真厘清政府與企業在創新過程中各自所應扮演的角色,從而以更有效的方式配置資源(包括政府資源),以高效、高質量的方式真正將“中國制造2025”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若非如此,再正確的產業政策和規劃依然不會逃過2008年“4萬億”投資救市失敗的宿命。因此,我們很有必要討論:在創新之路上,到底誰該是主角?政府?還是企業?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我們必須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企業和個人才是創新的真正源動力,而政府不是。
從代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到代表現代工業的福特“T”型車,再到現如今的Google、微軟、英特爾、亞馬遜等信息時代的佼佼者,無一不是通過自己的技術創新改變著人類。在今日之中國,也有類似京東、阿里、百度、滴滴快的等成千上萬家永不停止探索的創新者。這些偉大企業身上所獨有的創新基因及其持之以恒的創新精神,才使我們今天能享受到更為便捷、更美好的生活。
而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往往是被動的、滯后的。政府過去不是,以后永遠不應是、也不會是創新的主導者。
那么,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它該扮演什么角色?
簡單來講,政府應該是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市場公平競爭的維護者、消費者利益的保護者。政府應做好分內之事,把工作重點放在民生建設上面,為全體國民提供醫療、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公共服務的保障;應當嚴格恪守“法無禁即可為”的法治原則,通過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商業環境,鼓勵技術和模式的創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必須摒棄政企不分的計劃經濟慣性思維,堅定地站在消費者一邊,嚴厲打擊不良奸商,維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和公平的市場秩序。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就完全不作為。作為代表人民大眾掌握著大量國家資源的政府,基于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責,它仍需要在推動創新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首先,提供必要的財政扶持。但是,扶持和資助的重點應該是那些更具創新意識的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而不應再是“巨無霸”型的國企和央企。不僅如此,政府還應將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所謂“科技創新基金”、“產業扶持基金”等資金,收攏到同一個產業發展基金池內,由政府授權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按照統一、公開、透明的規則,統一監管、統一評估、統一使用。
其次,政府本身也要進行自我創新。政府亟需改變僵化的觀念,必須以創新和開拓性的思維、以包容和鼓勵的態度對待新興商業模式。在行使行業監管權利的時候,政府應以積極務實的態度,以這些創新是否有利于提高生產力、是否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為最終評價標準。如果現有規則不適應新的商業模式,政府則應著手修改落后的規則,與時俱進,積極適應并擁抱新時代的到來,而非以各種借口阻礙創新。
第三,要大膽為初創企業大幅減稅減負,讓他們能有機會通過市場優勝劣汰的過程,盡快成長。資本市場已經證明,初創企業是最具活力的創業先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總之,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以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等宏偉目標,創新是唯一必由之路。為此,政府必須要分清它與市場之間的界限,要勇于退到聚光燈之外甘當配角,讓企業真正成為主導創新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