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我們的穿戴”指的是消費電子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它確實關乎時尚。從Google Project Glass(谷歌眼鏡)起,可穿戴設備一躍成為科技時尚的熱點,消費達人以“穿”、“戴”為頂級時尚;產品企業也不愿意在這一輪可預見的高潮到來之際被甩下,紛紛開發推出產品;理論家們更是大肆追捧:可穿戴產品與當今消費電子產品的發展趨勢在邏輯層面上契合,個體自身重體驗,個體之間重互聯。
大家都在盼,可是始終也沒有見到期望市場的來臨,于是心照不宣地都泄了氣。2015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將會售出約7 200萬件,其中在中國的銷量將達到1 600萬件,這個量級比起動輒幾億的智能手機市場,實在是差強人意。再看零售市場,68%的可穿戴設備是低廉的智能手環,實在說不過去??傊?,這個產品在全球范圍內出了某種問題。
可穿戴設備確實遇到了問題,而且是最基礎的問題,主要有以下4點:
首先,從發展來看,基礎部件的技術不達標,即感應、存儲、運算、傳輸能力不夠。運動手環里面沒有地圖,必須要接電腦,很多人寧愿胳膊上綁著手機跑步也不用手環。技術問題只能靠時間來解決,盡管摩爾定律已經被人修改得體無完膚,但它至少還是半導體工業乃至IT行業的一條公認定律。元器件性能提上來,各種應用的瓶頸會被立刻突破。
其次,應用盲點。俗話說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如今中國市場科技產品制造的產業鏈配套,已成熟達世界頂級,剩下的就要靠國際國內的創新嘗試了。依靠蜂群效應,在無序的創新之中,在眾多勇敢的有名或無名的創業先驅如工蜂般奉獻甚至犧牲后,某一剎那我們會突然發現,已經擁有了完整的應用生態系統,那是多么甜美的蜜啊。所以這關乎到時間和犧牲,兩者皆不可逃避。
第三,周邊配套不足。不是技術配套不足,而是應用配套不足,具體說就是可以聯網,但并無實際應用。這是上面問題二在行業層面的折射,這涉及到很多行業轉型問題,例如可穿戴設備在遠程醫療上的應用:社區醫療是基礎,目前我國社區醫療還在普及推廣階段,民眾的認知和接受度也有待提高。這個例子只是應用之一,諸多應用不能配套實現,可穿戴設備有了技術升級也無法全面應用。各個行業的努力,值得我們期待。
最后,產品不美觀。與上面3點相比,對美觀的要求最不科技,但對于可穿戴設備,這個因素最為關鍵。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人們對于美的要求毫無妥協的余地。TO BE OR NOT TO BE,莎翁的寥寥一句感染著不同語言環境下讀者的心,只因其美。穿戴式產品對于審美的要求來得最直接,到今天為止市場上也沒有一個讓人眼睛一亮的產品設計。當今市場,產品外觀可以帶來價格上的天壤之別。穿戴式產品市場有這么多銷量,還是咱們的消費者給面子。
牢騷可以發,事情要加倍努力地做??傊?,當我們看著一鍋飯冷了的時候,就要聯合眾人大舉出手了。寫下這些文字之時,獲悉移動互聯行業某國內翹楚與某國際大哥,將聯手再闖江湖,體現了中國移動互聯實踐在國際上的先進性,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