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原
2015年 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主持召開部分省區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明確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確提出了抓好振興發展的重大原則和根本要求,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思路和方向。

“四個著力”是從根本上解決遼寧振興發展的“金鑰匙”,為有效應對當前遇到的新困難、新挑戰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一、著力完善體制機制,依靠深化改革激發內生發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是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治本之策。
當前,遼寧的體制機制改革已經到了深水區和關鍵階段。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老工業基地10年振興的實踐,體制機制攻堅一直是改革振興的重中之重,遼寧已經向市場經濟體制邁出了重要的步伐,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但我們必須看到,遼寧在許多重要領域的改革推進速度沒有跟上經濟發展的腳步,一些思想觀念的障礙使得體制機制改革難以協調推進。遼寧發展遇到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深層次原因大都有體制機制弊端的阻礙和束縛。
解決遼寧老工業基地體制機制問題的關鍵在于改革的突破,只有改革才能破除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我們當前改革所面臨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必須協調推進各領域、各環節的改革,努力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當前最重要的是盡快制定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要在分析清楚存在的問題和造成問題的體制機制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破除產生問題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培育市場內在活力,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簡政要簡到位,放權要放到底,集中力量把該管的事管好。
要完善國有企業的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揮好國有企業在全面振興中的重要支撐作用。
要堅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切實從陳舊保守的觀念和習慣中解放出來,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摒棄重政府、輕市場,重速度、輕質量,重審批、輕服務,重國有、輕民營,重招商、輕營商的思維定式和管理方式,強化市場觀念、創新意識、法治思維、服務理念,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二、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制約東北地區發展的另一個突出因素是結構問題,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
遼寧作為傳統的老工業基地,在工業長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集聚和積累著產業間和產業內部的比例失調問題。雖然結構調整一直作為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結構調整也一直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工作,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結構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根本的調整,結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我們的經濟發展始終伴隨著增長粗放、結構不合理、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等突出問題。
結構調整是落實“四個著力”推進全面振興的關鍵之舉。要大力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區域結構優化,加快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并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格局。
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就要圍繞產業產品結構單一和需求結構不合理問題,通過加減乘除多策并舉,大力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提升我省產業競爭力,加快形成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協同發力的混合動力。
要下大力氣推動結構調整,不能光靠投資“一枝獨秀”。推進結構調整要“加減乘除”一起做。做好加法,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把裝備制造業做大做強,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民營經濟;做好減法,把一些本該淘汰、限制、轉型的落后產能真正化解到位;做好乘法,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科技創新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做好除法,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和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管制,賦予市場主體充分的經營自主權。
三、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振興發展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創業不足,也是制約東北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當前,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進步的強大引領,哪個地方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大潮,誰下好了創新創業的“先手棋”,誰就能占得發展的先機,贏得發展優勢。在這方面,上海等地都在試圖通過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華麗轉身,實現跨越式發展。
與其相比,遼寧就顯得以創新創業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不強,創新發展乏力。創新不足、創業不興是遼寧經濟發展的短板。長期以來,遼寧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投資等外延擴大生產的方式,忽視創新能力的培育。支持創新創業的資本市場體系亟待完善,創新創業與金融的結合不夠緊密,傳統要素驅動的觀念和體制還未根本扭轉。全社會尊重創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還不夠濃厚,缺乏有利于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造成這種情況的深層次原因是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存在問題,沒有讓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潛能充分煥發,限制了社會活力的釋放。
創新創業是落實“四個著力”推進全面振興的決勝之要。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就要圍繞把創新作為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激發創新激情,釋放創新活力,健全創新體系,營造創新環境,加快形成以創新為引領的振興發展局面。要營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制度環境和公共服務平臺,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市場創新,形成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局面。
必須把創新作為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創新體系、創新平臺、創新能力建設,集聚創新人才,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實現自身價值提供廣闊的舞臺和空間;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改善民營企業經營環境,打破限制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使民營經濟成為推動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
要健全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投入體系,形成支持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要優化財政對創新創業的投入機制,著力放大財政資金籌措渠道,通過政策引導、發展風險投資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支持創新創業發展。要優化創新創業的激勵機制,制定創新創業的鼓勵和激勵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市場活力,使之成為持續推動全面振興的動力源泉。
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振興發展成果更好地造福于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是不斷得到了提高,也就是要看人民群眾是哭還是笑。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圍繞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把惠民富民作為全面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守住民生底線,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相得益彰。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實“四個著力”推進全面振興的穩定之基。要統籌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東北振興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惠民富民,就是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振興的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作為。同時,也要轉變發展思路,把保障民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民生改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要把握好發展和民生互相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找準民生和發展的結合點,使民生投入同時服務于改善民生和經濟發展,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