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雨亭 圖+黃榮莉 無忌
逝去的武林
回不來的“黃金時代”
文+龍雨亭 圖+黃榮莉 無忌
中國的傳統武術演變到了今天,雖然博大精深、意蘊深遠,卻也因種種原因,露出發展滯后、自生自滅的萎縮態勢。隨著全國各地、各門派的高齡拳師相繼離世,人去藝絕,后繼人才斷層,傳承內容大幅度遞減,習武人群逐漸減少,大眾對傳統武術的認識日趨淡漠等,中國的傳統武術正在日益步入越發窄小的小胡同。我們不能不承認,曾經的江湖,正在逐步消失……

英文導讀: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ewer and fewer people learn Chinese Kungfu.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fall into trough period.
中國的傳統武術到底是什么?這個問題普通人未必明白。在各種武俠小說以及影視作品熏陶下,很多人覺得武術就是一種格斗技術,懸乎一點可以稱為修煉方式——至于修煉出來的到底是什么,倒也未必有人關心。
其實在整個武術文化里,競技只是一部分,而真正的傳統武術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本期探訪的幾位武林前輩,他們都不光是只對傳統武術了若指掌,對中醫、書法甚至茶道這些相對靜的傳統文化也涉獵頗深。提到傳統武術,他們總會說:“不是光練幾套拳法,打打套路,就能真正了解武術。”
實際上,真正的傳統武術文化,接近于哲學或者“道”的范疇。在探訪中,老一輩武者用一個簡單比喻闡述了傳統武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共性,“練武難免會受傷,就必須要學會如何處理。那么武術自然而然就關系到了中醫,武者會接觸到中醫涉及的養生文化、藥理知識和處世哲學,這些又跟道教、佛教許多思想、價值觀有關聯。很多東西是共通的。”
因此,傳統武術文化其實是貫通了儒家、道家的哲學思想。習武之人不光修于身,還得養于性。不少人學習傳統武術就是為了打架,而完全沒有繼承傳統武術背后的中國傳統文化。所以不少老一輩武人都認為,傳統武術真正要消失的不單單是那些所謂的走位與出手套路,而是武術背后強大的思想觀念。

傳統武術艱苦的修煉過程也是阻礙武術傳承的重要原因。習武并沒有小說電影里說得那么容易,沒有誰能憑空撿到一本武林秘籍就能成為絕世高手,任何高手都是需要時間加上汗水的沉淀,馬步一扎扎三年是常有的事。舊時形意門大師李洛能“一趟半拳”就苦練數年之久的事跡,在今天簡直不可想象。
左右頁圖:傳統武術并非純粹的競技技術,而是具有強烈的觀念性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哲學思想的一種體現,是儒家及道家哲學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它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現代社會的浮躁也是罪魁禍首之一,許多人把學武當成了一種資歷。比起現在的熱門競技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學了多久,學了什么,是多少級,多少段都能了解得清清楚楚。而傳統武術更為講求的是習武者的天賦悟性以及基本功的扎實度,需要長年累月,一招一式都練到骨子里,也許傾其一生也達不到所謂的最高境界,練不完老一輩傳承的精髓。因此,學習時間長,學習的不確定性,也成了很多人放棄學習傳統武術的原因。
找不到傳承人來承接衣缽也是傳統武術流失的一大因素。舊時收徒規矩也很多,一派宗師收學生,起碼要考察學生的品行達數年之久,這在今天很難實現。不少老一輩武人感嘆,“雖然收徒的時候說明了要招收品行端正,無不良陋習的學生。但知人知面不知心,現在授藝也不可能和舊時候一樣天天盯著學生,品行不好的學生,在外面惹了事也是給傳統武術抹黑。”所以他們基本不輕易收徒。
傳統武術講究傳承,不少家族武術更是只傳給子嗣。“找到合適的傳承人真是太難。傳統武術本就是要從小練,可如今,科技迅速發展,網絡數字媒體誘惑甚多,加上現在孩子精貴,哪能吃得了這樣的苦。”劉家拳的十六代傳人劉繼東先生抿下一口茶,繼續說道,“老一輩的東西,我也想去把它發揚光大,可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想學傳統武術的人本就不多,前來習武的學生,年齡小的,總是無法堅持,現在學生學業也忙,即使堅持下來,初中以后,也不會常來。年齡大的,雖懷著一顆好學的心,可畢竟基礎沒有從小抓,好多東西也沒辦法完全學會。”
再問及他的子女是否能傳承傳統時,劉繼東倒是很豁達,“我的女兒不想繼續學武術,我也從來不強迫,只是我父親的很多東西,我都沒有學會,我現在的東西,很多弟子也沒有學會,等哪天我走了,這些東西便也就失傳了。”
左右頁圖:隨著社會的日益規則化、快餐化,習武之人逐漸減少,各門派后繼人才斷層,傳統武術似乎已經很難對抗這個時代。


要說現在想學傳統武術的人也并不少,可是去哪里學,找誰學,這成了他們的一大難題。如岳家拳傳人趙天全的徒弟周杰,44歲,是一名特級駕駛員,在探訪的過程中他說:“我從小就喜歡武術,一直苦于沒有門路去學,直到7年前認識了趙老師,才拜他為師,可畢竟年齡已經不小了,即使苦心求學,有好多東西都不是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因為從小沒有學習基本功,輕盈和柔韌成了我最大的弱項。”
余家拳的傳人楊德明就顯得幸運得多,他的兒子從小就熱愛傳統武術,剛入大學不久,便已經在國家各種武術比賽中嶄露頭角。“沒有合適的傳人,寧可失傳,也不輕傳,這是我一直的觀念。現在,余家拳有了合適的傳承人,那便是我的兒子。”楊德明一說到兒子,自豪感油然而生。
此外,傳統武術也逐漸走向了兩個極端:一為將傳統武術變成健身或表演。
雖然每天都有不少市民在公園、廣場或是小區內練習武術套路,養身健體,但實際上他們對于傳統武術的攻防意義、內功調理、筋骨醫術和心性境界等等的了解有許多不足,算不上學習到了真正的武術。再加上由于電視、電影以及小說的影響,使武術往觀賞性發展,過分注重飄逸大方、花樣繁多、姿勢優美的形式,把精力都放到跳得高、轉圈多、玩花樣上,傳統武術價值幾乎喪失殆盡,成了“花套武術”。
其次,追求搏擊場上的實戰競技效果。一味模擬空手道、拳擊等競技之形態,使中國的武術越漸扭曲,武術之特質已經蕩然無存。這些也成為了傳統武術難以傳承原因。為此,形意拳的傳人們成立了朱國福傳統武術研究會,將武術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方式,著重挖掘和整理前輩留下的珍貴資料,致力于把傳統武術發揚光大。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拍出了一個武林的江湖,掀起了人們對武術的探究以及對狹義精神的品味,武林黃金時代的懷念之情洶涌襲來。當人們在王家衛的黑白世界中細細咀嚼時,會發現中國真正的傳統武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它已超越了單純的競技,強調身體的修為、儒家及道家的哲學思想,甚至與中國傳統的其他文化連為一體。在日益發展的今天,作為國術的傳統武術,卻只留下了一個黯淡的背影,難道我們只能在民國的武林江湖中緬懷傳統武術的黃金時代?
這就是我們為本期深度報道留下的最后思考。
A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