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
用大腦吃飯
◎王興國
診室里,她坐在我旁邊講述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完全不像62歲的老人,吐字清晰,簡明扼要,邏輯性強。但她仍不時查看手機記事本,怕遺漏重要信息,她解釋說自己近來特別健忘。她說自己以前從未想過,也不知道要看營養門診,因為她一直認為自己很健康,精力旺盛,做事情很有效率,一定會做好。她從當地日報社退休后,到現在還一直為境外媒體寫專欄,用她自己的話說“思維比較活躍”“認識比較超前”。但她的健康狀況在“走下坡路”,骨質疏松多年,兩年前平地摔倒腕部骨折;近來出現失眠、眼睛干澀疼痛、胃痛、腹脹、便秘、老年斑“突然長出來”、怕冷、脫發、牙齒松動脫落、體力不濟(從前的大聲演講如今已經做不到了)等問題。雖然體檢結果基本正常(骨質疏松除外),但她自我感覺特別差,在好友的勸說下來我營養門診咨詢。

在我了解她日常飲食習慣時,她對食物的態度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她的世界里,吃飯似乎是最不重要的事情。經常因為寫作“廢寢忘食”,或者“無意中”錯過吃飯時間,或無緣無故忘記吃飯。她的體型盡管有點偏瘦,但基本還可以,身高158厘米,體重48千克。她給丈夫準備餐食時,還挺講究搭配的,早餐一定有奶、雞蛋、蔬菜和一些主食,但她自己經常忘記喝奶、吃蔬菜,或者干脆忘記吃早餐。有時甚至都快到中午了,才想起來早餐還沒吃。而且她幾乎從不吃水果或者零食,似乎那些都是多余的、沒有必要的東西,就像對吸煙、喝酒、打麻將等不良嗜好一樣。我開玩笑說她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為了寫稿,她還特別關注食品安全問題,關注的結果是各種禁忌,奶不能喝,肉不能吃,飯店不能去。
她對食物的態度也反映了她對身體健康的無所謂態度。雖然斷續有過晨練和打太極拳的經歷,但基本上戶外活動很少,也很少鍛煉身體。她在思維、寫作和演講(過去)上獲得的滿滿自信,與她每況愈下的身體健康形成巨大反差。要解決她的健康問題,不僅需要食譜,更需要她改變對食物的態度,認識到合理的食物營養是身體健康的基石,按時進食,講究搭配,注意攝入奶類、蛋類、粗糧、蔬菜和水果等多樣化食物,補充維生素D。否則,強大的精神力量、事業心、成就感和年輕也許可以助她“抵擋”多年,但當老年來臨或超出負荷時,健康問題肯定會將她擊倒。
我知道極少有人能夠完全按照身體需要來選擇食物,大多數人總是被習慣、文化、經濟和口味左右,他們對待食物的態度少有科學成分,甚至不知道飲食是要講科學的。但身體需要或者說健康原則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選擇食物的依據之一,不但要用嘴吃,用肚子吃,還要用大腦吃,這一切都是為了健康——身體健康,環境健康。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