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
飲清食苦陳寅恪
◎安東

據陳寅恪的三個女兒回憶,陳寅恪童年起就不喜歡運動,更不注意體育鍛煉,消化功能一直較差,營養攝入不足,常常患病。加上少年時代就游學海外,學習非常刻苦,調養長期失和,這對陳寅恪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身體素質之差往往與飲食習慣之壞互為表里,陳寅恪便是如此,他患有慢性胃病,常年胃口不佳,對菜肴的要求很獨特,還有偏食的毛病。他在長沙出生,童年在長沙生活過八九年,對菜肴的喜好偏湖南口味,卻又不能吃辣。和大多數客家人一樣,他也愛吃腌制食品。國外游學多年的經歷,使陳寅恪飲食習慣又有點趨同于西方:早餐愛吃牛奶和面包——他認為面包容易消化;甜點則愛吃蘋果派。
這種飲食嗜好,著實令人難以捉摸,有點不中不洋、不古不今。偏食的壞習慣不但讓妻子唐筼倍感辛苦,更令他在動蕩中遭遇了比常人更多的煩惱。陳寅恪這一生,顛沛流離,動蕩不安,唯一的一段安穩日子,是與清末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唐筼結婚后,在清華園度過的幾年幸福時光。但很快,國家與時代的命運就影響到他,抗戰開始,中國高校南遷,師生流離失所,造次顛沛。1940年3月,陳寅恪在西南聯大寫信給夫人大倒苦水:“此間最難在飲食,因吃面包、吃中國菜,我根本不喜吃,吃不多。況此間之中國菜滋養及味道皆劣,勉強吃之,胃即不消化,故尚不如不吃。而昆明之外國菜——安南人及中國人所做者油極多,不消化且不潔,路又遠,亦不能多吃。惟法國人做者略可,但用外幣計算,每月費一千余元國幣方能吃,且久吃亦膩,此所以身體日弱也。”陳寅恪的女兒們回憶他是喜歡吃面包的,此處卻說“根本不喜吃”,或許是因為當地的面包做得實在讓人難以下咽吧。
陳寅恪備嘗戰亂之苦,身體每況愈下,48歲便右眼失明,這對于一個讀書做學問的人來說,是多大的痛苦!他的女兒回憶說:“父親用眼過度,視力日益減退。母親很著急,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為父親增加營養。于是托人買來一只懷胎的山羊,母羊生了小羊之后,母親學著擠奶,給父親飲用……”
陳寅恪那時食量極少,主食只吃一兩片面包,副食只吃一兩片瘦肉。病了后,食量更是大減,靠打針和服維生素B來補充營養。打一針的費用昂貴,維生素B價格更是不菲,而且不容易購得。夫人唐筼為買藥四處奔波,實在是煞費苦心,盡力支撐。
在香港時,物資極度匱乏,日軍給他送去好多袋面粉,但憲兵往屋里搬,陳寅恪、唐筼硬是往外拖,就是不吃敵人的面粉。后來日本人以日金四十萬元聘請陳寅恪,要求他辦東方文化學院,陳寅恪拒不接受。生活艱難,他寧可典當衣物過活,也不靠出賣良心活著。曾有友人的日記記載說“:劉孫二人昨攜米十六斤、罐頭肉類七罐予陳寅恪,今日回來報告陳近況,據謂他已挨饑兩三天了,聞此為之黯然。”
以陳寅恪的學識和資源,想過衣食無憂的生活并不難,他的選擇和堅持,在一些人看來或許不可理喻,但正是這種堅持,讓他成為了當時世界范圍內的學問大道的人格象征;正是這種堅持,讓他的魅力穿越了久遠的時空,至今為人所敬仰。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