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曼

新經濟與全球化是無法回避的事實,其趨勢不可逆轉。中國企業必須順應潮流,對自身的發展戰略進行積極調整,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對此,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姚景源從宏觀經濟的專業視角出發,從三個層面解析了2015中國經濟新常態及發展變化的原因。
姚景源指出,中國的經濟當前面臨十分復雜的局面,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中國的經濟進入新常態,因此中國的企業當務之急是適應新常態,進而引領新常態。那什么是新常態?需從三個層面去理解和把握。
一、從經濟增長速度層面,中國處于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需穩中求進
中國的經濟的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要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為什么經濟要換擋?姚景源從“投資的邊際效益在遞減,和排浪式消費銳減”等方面作了論述。
姚景源說,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中國經濟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其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過去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是速度問題,因為改革開放之初,要解決溫飽問題,這一特殊的歷史背景要求有一個高的經濟速度才能解決問題;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如今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是主要的矛盾。
他舉例說,好比吃飯,30多年前主要矛盾是吃飽,是數量問題,但是到了今天,中國人吃飯的主要矛盾不是吃飽,而是吃好,吃健康,是食品安全。
因此,現在增長速度換擋是一個客觀現實,同時也為改革創造了一個良好空間。但經濟增長速度換擋,也讓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問題日益顯現,其中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人口紅利消失。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姚景源指出,人口紅利消失主要表現在,一、我國老齡化嚴重,勞動人口減少。有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力前年減少244萬,去年減少340萬,這個反映到經濟上就是各位企業家的用工成本急于下降。表現二、全國農民工的平均工資在去年達到2863元,這個數字還在逐年遞增,這就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但企業面臨的困境是:一方面產能過剩,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勞動力價格上漲,可創造的效益卻未增加。
中國當前出口受阻最大的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今年一季度的增長是-6%。和其他勞動力生產國相比,我們在失去原有的優勢。而東南亞一些國家,他們利用自身廉價勞動力和三來一補生產產品等,在走中國過去曾經走過的路。
種種現象表明,廉價勞動力生產這條道路在中國已走不通。取而代之的是,以創新的模式代替大資本高能耗的經濟增長方式。
姚景源說,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過去是粗放增長,高能耗、高物耗,有數據顯示,我國單位GTP的能耗是美國4倍,日本5倍,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我國石油60%靠進口,吃的豆油,有七成是進口。資源的匱乏,環境污染嚴重,癌癥高發率,這些都要求經濟轉型。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是好事,是為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和設備環境,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內在的主要的矛盾和問題的變化,我們再不要像過去那樣只注重數量,要把經增長的著力點放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
但他強調,經濟增長速度換代的一個前提是,穩中求進是總基調,雖然不盲目地追求數量,但是還是要保持一定的數量。
二、從經濟結構層面,中國的產業結構需根據自身特點完成轉型升級
中國的產業結構還需調整和優化,從當前的產業結構特點來看,中國的農業極其薄弱,機械化程度不高。總書記講過一句話,13億人吃飯問題最大,所以,我們13億人吃飯的飯碗必須要端在自己的手里。這不是一個小事,據悉,去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1200億噸,而進口糧食超過了70000萬噸,中國現在國際市場上一年的進口量從3800萬噸到18000萬噸,其次中國人均耕地面積2.8畝地,意味著80%以上的農戶都是失地農民。此外,中國農村當前有4000萬留守婦女,5000萬留守兒童,所以當前中國的農業不容樂觀。
中國的工業確實成就斐然,據聯合國研究統計,在440種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81中聯合制造產品占世界第一。汽車業,去年占世界總產量25%的市場,機床產量占世界產量的38%,造船占40%,發電上面占60%......但問題是,中國的工業大而不強,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力量,中華名族復興歸根到底要靠制造業,因此制造業由中低端走向中高端,實現產業升級是必然的。
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面臨的問題是,比重太低,行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金融,文化產業,包括物流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成熟,因此經濟新常態下就是要解決產業結構問題。
第三個層面就是經濟新常態下,增長動力要轉換
過去中國經濟的主要動力是靠投資的要素投入,靠大量的資本投入,而按照目前的態勢,應當看到中國經濟增速下行不是短時期的,或者用簡單的招法就能遏制住的,所以要研究怎么樣在下行的狀態下,能夠讓創新替代過去舊的生產方式 ,用創新來替代過去那種大量的依賴于要素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
姚景源說,千萬不要小看創新,比如說電視機,今天有液晶電視機,對誰是一個毀滅性產業?顯象管生產產業,這個產業被摧毀了;再比如數碼相機,對膠卷行業就是一個滅頂之災。因此我們領會創新,發現現在的創新都是顛覆性創新,革命性、毀滅性的,我覺得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
現在又一個新詞是“中等收入陷阱”危險。什么意思?比如拉美一些國家,50年前就達到了中國現在人均GDP水平,但是由于他們創新乏力,50年來還在原地踏步。因此越過中等收入陷阱, 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根本的一點就是創新,所以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就是靠創新創業,創新會有顛覆性、革命性、毀滅性,但是創新能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