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最近表示,金融穩定事關經濟全局。這次國務院專題會上的講話,引發市場廣泛關注。坊間普遍認為,中國政府高層明確釋放出穩定金融秩序的決心以及對未來具有導向意義的政策信號。
此次會議講話可謂正當其時。全球經濟走向仍然晦暗不明,關于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不斷反復,煎熬著本來經濟已十分飄搖的許多國家,尤其是財政政策上矛盾重重、貨幣政策上不協調的歐元區;大選形勢危如累卵,經濟形勢不見起色的日本;社會穩定岌岌可危,金融市場茍延殘喘的某些新興國家等。事實上,美國自身也不見得就處在良性、可持續的上升通道中。全球經濟形勢實在令人堪憂。
中國的經濟形勢也面臨相當大壓力。內部經濟增速放緩,加上國際形勢的交困,金融市場的波動不僅給人民生活,也給民眾的信心帶來了不確定因素。此時,國務院發出穩定信號,無疑是為市場和廣大民眾打下一劑強心針,為接下來的市場和整體經濟的平穩運行奠定基礎。
“穩定”當然包括一系列具體政策和舉措,如穩匯率、穩資本市場和穩流動性以及守住系統性風險底線等。但是,如果將此“穩定”當作對靜態的維持,對陳舊的姑息,對發展的歇息,對改革的掣肘,則全然謬矣!
金融和市場天然具有風險性。金融市場穩定的存在,就是動態平衡的代表。想要完成市場化,就必須掌握這個深刻內涵。當前我們的管理觀念,許多時候還停留在行政效力第一的簡單粗放階段。這種思路下,很難擺正管理與市場的關系。因此,其實是在一種“不懂市場”,也“不懂自己”的狀態下進行市場管理。管理者“想要”的,不知道怎么能夠從市場運行中得到。對市場缺乏有針對性的有效管理,使其往往處在失靈的狀態中,以至于最后管理者常常不得不以最為直接的“命令式”方式完成其設定目標,卻進一步導致市場失靈,并面臨市場最終可能失去彈性、進而無法平衡的結果。
這種觀念下的市場,出現了監管“越位”與“缺位”并存的狀況。一方面,監管機構對被監管者像對自己的下屬機構一樣過于“關愛”,不斷進行指導。許多時候,自己也加入了市場競爭者中間,開始對微觀操作指指點點,甚至親自動手,為自己所預想之目標操刀。另一方面,監管機構過于關注微觀個別目標,無視市場整體福利,過于關注短期目標,無視長期可持續性,對許多看似有利于其目標的違規違法行為熟視無睹,甚至縱容,折損市場長期信用也在所不惜。這種自定“公正”標準、自定市場運行“規律”的管理方式,也許開始是存著一定的好意,但最終不但破壞公正、破壞市場,而且形成了龐大復雜的內部金融利益集團、尋租利益鏈,長此以往,更會破壞法制體系、破壞社會穩定。
中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期、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內外部環境都十分復雜,某些領域甚至暗流涌動。在不久前的匯率改革與資本市場改革的試水過程中,不斷發生一些狀況。雖然在政府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已經平復,但給我們發出一個很尖銳的信號,即中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但在國際化、市場化的道路上其實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中國經濟已然是在全球金融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經濟體,需要構建與此地位相匹配的監督、管理、控制、引導能力。而這是在目前中國崛起路程上最大的挑戰之一。
因此,現在談穩定,決不是四平八穩的穩定,不思改革,自封守舊的“穩態”觀念才真正是穩定的大敵。須知,“穩定”的絕不是某些利益集團或部門的利益,而是一國之大利。一些人刻意將“穩定”與“發展”撕裂,甚至對立,源于他們的“穩定”出自于保護自身“穩定”的利益來源。
穩定從來不是發展的敵人,恰恰相反,穩定與發展是一對相輔相成、攜手共進的好友。阻礙發展的,一定不可能真正穩定;動搖穩定的,也一定是發展停滯的根源。當前發展的關鍵,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就是要正本清源,從根本上破除刻意將兩者對立的利益固有者的阻撓,堅持市場的公開、透明、公平原則,使市場在動態中達到能夠使人民福利最大化的平衡,實現真正的穩定,從而迎來金融市場更健康的發展。
(作者系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