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也退
今年6月15日,是索爾·貝婁誕辰100周年。與大作家有過六十五年合作的企鵝出版社舉辦了隆重的音樂慶典,請來的嘉賓中有一張熟面孔:羅馬尼亞猶太人諾曼·馬內阿。
誰不以結識索爾·貝婁為榮呢?1999年底,在波士頓大學,貝婁和馬內阿作了一番談話,結成一本小書。書中的很多主題,讀過貝婁小說的人應該不陌生了,例如在貝婁的成名作《奧吉·馬奇》里出現過的托洛茨基:
“我們與托洛茨基約定了見面時間,我們來到了他家門前:心情無與倫比地激動。我們要求見托洛茨基,他們問,你們是誰,我們說自己是記者。他們說,托洛茨基在醫院,他被帶走了。于是我們去了醫院,我們要求見托洛茨基,他們打開門說,他在那里,于是我們走了進去,托洛茨基就在那里。他剛剛死去。他在那天早上被刺殺了。他渾身是血,纏滿了帶血的繃帶,他的白胡子也滿是鮮血。”
貝婁慕名而去,親眼見到了托洛茨基的死狀,小說里,他假托主角奧吉·馬奇執行了這次意外的朝圣,他愛奧吉·馬奇,也愛《雨王亨德森》中的亨德森,愛《赫索格》中的赫索格。他把個人最珍貴的人生經驗交給馬奇。托洛茨基死了,破滅了貝婁——馬奇對“不斷革命”的夢幻,但也解脫了他。這是美國給他的饋贈。在訪談中馬內阿說,《奧吉·馬奇歷險記》講了一個“成為美國人”的故事,成為怎樣的美國人?貝婁在另一處點破:“我是個波希米亞人,是個左翼分子。”
對崇尚智識的人來說,不神往貝婁的風采是不大可能的。他是小說家里的哲學家,哲學家里的心理學家,心理學家里的人類學家。但他首要的還是一個猶太人。這本書里充滿了猶太式的“談趣”。說到美國的一個特點:能包容怪人,“你擁有獲得保證的特權”,可以“當一個并無大害的怪人”,貝婁對此是感激的,但講話卻保持著矜持,只說在這件事上,他“必須為美國說句好話”。
這矜持是知識分子式的,更是猶太式的。猶太人是世界上最善于從文化中取得優越感的民族。他也以同樣的矜持對待1976年諾貝爾文學獎:慶典“有點兒像家庭馬戲表演”,因為他家族的人都來湊熱鬧了。“我的家人傾巢出動,人數眾多……我哥哥薩姆,我的那個深陷官司的已故哥哥也舉家前來,帶著孩子孫子,他們塞滿了我們住的賓館,那里沒有一個人不叫貝婁的。”這種自嘲讓馬內阿都有點不太適應,他提醒貝婁,他獲獎至少能讓家人尤其是他已故的父母驕傲。貝婁這才收起了反諷,承認“我母親會非常喜歡它”。
不論是猶太人還是波希米亞人,智識都是貝婁生活的全部依托,是他終極的救贖,他相信智識本身的力量,相信一個隨時警覺的頭腦可以帶給一個人他應得的東西,并將他挽救出恐懼衰老和死亡的深淵。
作者:[羅馬尼亞]諾曼·馬內阿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38元
《大滅絕時代》
作者:[英]伊麗莎白·科爾伯特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48元
《紐約客》記者親歷全球生態現場,結合三百年科學認知與最新銳生態觀點,為讀者畫出了今天世界的輪廓:我們的確生活在一個非同凡響的時代,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已經開始。
作者:[西班牙]恩里克·比拉-馬塔斯
出版:世紀文景
定價:45元
作者重新發掘并塑造了梅爾維爾筆下這位總是說“不”的典型人物巴托比,透過這些隱身在文學中的“巴托比”,大膽預言文學之病。
作者:黃喬生
出版:三聯書店
定價:44元
以魯迅、周作人在北京的寓所——北京市西城區八道灣十一號為空間線索,從新的角度呈現了對這兩位文化巨人的深刻認識。
作者:陸春祥
出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39元
選自漢魏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之歷代筆記,以動物為話題,通過描述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動物故事,希冀人類善待生靈、尊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