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良
【摘 要】微出版平臺是期刊數字化出版的一個新方向,淺析期刊微出版平臺特點、優勢和價值,指出微出版平臺有助于期刊發展與推廣,認為微出版平臺是未來期刊數字出版的主要方向。
【關鍵詞】期刊;微出版;平臺
1 微出版平臺簡介
智能手機功能越來越健全,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為智能手機推出了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自推出后,微信用戶數量急劇增加,公眾服務號認證用戶數量也正在以顛覆性的速度爆發。越來越多的企業、單位開發了微信公眾服務號,并將部分甚至全部應用服務嵌入到微信公眾平臺,現在的微信公眾平臺從最初的一個消息群發工具,發展成為了一個用戶服務管理工具。
數字化出版是有別于紙質期刊的另一種發行方式,大批量用戶的在線閱讀等于推廣了大批量的期刊,帶來了更大范圍的傳播、更大影響的提升及更好的經濟效益。微信公眾平臺的誕生使借助于無線移動網絡將手機作為閱讀終端的期刊微出版已經可行,期刊微出版平臺基于移動互聯技術與微信公眾應用而開發,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期刊開發的滿足用戶需求的、適合于手持閱讀器下載的微信公眾服務號。現在已開發出的微出版平臺已經實現與PC平臺同步統一管理,已經成為新一代數字出版平臺的發展方向,可實時推送稿件,查詢稿件狀態,與讀者溝通、期刊訂閱、支付等功能,借助微出版平臺,可進行期刊品牌的輔助宣傳與推廣。
2 微出版平臺的優勢和價值
微出版平臺基于無線移動網絡,功能將會逐步完善,未來微出版平臺將是一個可移動的便于操作的微型稿件處理系統以及客戶服務與管理系統。
1)基于移動通信網絡,有清晰的用戶身份,解決了出版平臺用戶的下載許可、付費、所傳播內容的版權保護和用戶身份確認等問題,并且具有攜帶方便和閱讀舒適的特點,不論是對期刊還是讀者而言使用均十分簡便,只需掃描二維碼或搜索微信公眾平臺用戶名稱即可進行操作或閱讀。
2)與讀者實時互動,傳播時效性強。期刊傳統出版方式從收稿、送審、編輯到印刷發行,論文發表周期往往要需要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而1條微出版平臺信息從編輯完畢到發行僅需幾個小時,信息時效性非常強。微出版平臺特有的實時溝通功能能幫助增加客戶粘性,培育客戶產生閱讀依賴,推廣期刊雜志以達到訂閱效果。
3)電子發行成本低,實現與紙質一體化發行,拓寬了發行渠道。目前,微出版平臺利用微信公眾賬號發送各種信息,信息發送不收任何費用。期刊電子版在網站和各類數據庫發行后,微信自動發行,無需單獨為微信平臺制作數據,基于微信龐大的客戶群,發行渠道的擴寬將極大提高發行量。
4)數據統計一體化,信息反饋更直觀。微出版平臺有相對完善的后臺數據功能,能統計微信平臺和雜志官方網站瀏覽總量,根據微信發布7天內的信息數據,對訪客數據提供可視化的數據分析。通過分析,可有針對性地合理配置期刊內容。
5)社會效益顯著。傳統科技期刊及時推出微信,搶占微傳媒先機,既做到了與時俱進、彰顯品牌實力,又能為讀者提供增值服務,社會效益顯著。
6)微出版平臺不僅僅是一個消息群發工具,還是一個經濟有效的營銷工具。隨著微信用戶的增加,傳播效果的增強,期刊可以逐步探索和挖掘微出版平臺的經營潛力。微信公眾平臺能幫助期刊以最低成本進入移動互聯網服務業,并且提供最經濟有效的營銷功能如移動客戶端APP、吸引客戶訂閱等。
3 微出版平臺將是未來期刊數字出版的主要方向
隨著3G時代的到來,數字出版發展的方向正逐步向無線移動、個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體出版發展。從世界范圍看,微出版平臺是數字出版必然的發展趨勢,微出版將來甚至會成為規模最大的數字出版類型。
1)雖然微出版起步較晚,但網絡通信已經具備相對成熟的收費模式,微出版閱讀用戶增長量潛力巨大,前景無限。微出版打造了一種全新的期刊發行模式,期刊先在微出版平臺上首發,極大了提高了傳播的時效性。
2)可被多種渠道推廣。要想讓更多的人知道并訂閱微出版平臺信息,可通過雜志、官方網站、職工個人、手機報、微博、微刊、組織活動等多種現代化傳播渠道推廣宣傳。
3)已經有一些期刊選擇了優先于出版首發在微出版平臺發布取得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在微出版平臺發布不到一個月,就吸引了眾多用戶點擊。
4)微出版產業鏈各方加強合作,目前微出版平臺已同眾多優秀的內容提供商開展合作。
4 結論
期刊微出版在我國是一種新興的期刊出版模式。由于其獨特的傳播特性,微出版呈現出了巨大的新的活力,并有效地拓展了數字出版的市場和擴大了期刊的影響力。隨著無線網絡的不斷完善和手持閱讀器功能的升級,可以預見,微出版將會持續發展,走向繁榮,并成為未來期刊數字出版的主要模式。
【參考文獻】
[1]梅陽.傳統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與經營[J].傳播與版權,2013(7):142-143.
[2]張圣文.中國移動手機閱讀調研和體驗[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1,7(4):895-897.
[3]宗俊峰.大學出版社數字出版的探索與實踐——以清華大學出版社為例[J].現代出版,2011(1):20-24.
[4]陳珊,劉金晶.手機閱讀全民閱讀時代來臨[J].中國新通信,2011,13(3):52-57.
[責任編輯:鄧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