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婦科醫術傳承至第八代,王士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善于總結王氏婦科的臨床經驗,在先輩編寫的《王氏脈訣》的基礎之上,進一步編寫了《家傳脈理全書》,因自幼聰明,醫術增進很快,名聲傳到了元朝皇宮,后入選為元朝朝醫。在朝中因給元朝皇妃醫疾有功,皇帝大喜,給王士能敕賜“龍衣”,封王氏婦科后人為“歷代良醫,”并將王氏婦科家族居住地平遙東泉鎮的麥茭溝村改為免交溝村(意指免征當地一切地稅錢糧)。

在平遙縣,女子出嫁后,其娘家父兄、子侄皆為女子人主,如婆家對媳婦虐待刻薄,娘家將興師問罪,當地人稱“做人主”。當地婦女患經、帶、胎、產疾病,特別是婦人胎前、產后、崩漏危癥,均需王氏婦科省病治療,若有婦女患上述疾病而未經王氏婦科診治,病情加重或惡化亡故者,其家人將群起問罪于女婿及婆家,甚至對簿公堂,因此而留下“做人主”的典故。
由于受封建禮教的思想禁固,王氏婦科有組訓,家傳醫技傳媳不傳女,其認為兒媳乃王氏家人,是融為一體的,而女兒婚嫁后,則會遠出外鄉,恐其醫術流于他人。因此,王氏家訓規定,歷代王氏家技傳媳不傳女。歷經千年,王氏后人一直遵此祖訓。直至解放后,思想日漸改變,至王氏27代,才有王氏女子繼祖業,列杏林,為醫者。

元朝皇慶二年,第十一代傳人王景剛,率兩名侄子王伯廣、王定全從平遙東泉鎮遷居到平遙古城南2.5千米處的道虎璧村定居,其中王伯廣行醫,成為道虎璧王氏婦科的一代傳人。而王景剛、王定全兩支的后代不再行醫,這便是平遙一代廣為流傳的道虎璧王家三支股的由來之源。
山西太原陽曲傅山是享譽大江南北的婦科醫家,終因反清復明被當時清朝政府追殺,背井離鄉,云游四方。清康熙年間曾在平遙一帶居住,與當時的王氏婦科第十九代傳人王聘宇相交、相識成為好友,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技藝,并將自己的《傅青主女科》專著贈與族人。王氏后人在行醫過程中也接受了傅山的許多學術觀點,擴展了王氏婦科的診病思路。此外,傅山還為王氏婦科撰寫了診堂名號“廣濟堂”,這將成為王氏婦科對傅山的永久紀念。

王裕寬是道虎壁王氏中醫婦科第二十六代傳人,家中長子,因父親過世較早,自幼扛起了家庭重擔,形成了爭強好勝、勤奮努力的性格,醫療技藝極佳。民國年間有一位祁縣的巨商名叫渠本翹,開有多家商號,平遙南街上的“百川通”就是他的商號,因妻子患血崩之癥,危在旦夕,遂請平遙王氏婦科王裕寬診治,病情轉危為安,渠本翹給王裕寬老先生送匾一塊,上書“術精岐黃”以示感謝,當時掛匾場面非常隆重,鄰里百姓,甚至平遙縣署的官員及社會名流都參加了這次掛匾儀式,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場面很是熱鬧。
王氏婦科族人每年的臘月二十三(稱小年)都會召開全體王氏婦科族人大會,總結每個店鋪診所的工作,匯報一年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同時,在會上確定傳承人來年門診診療費的價格及族人內部藥店中藥的價格。王氏族人所開藥店中藥的價格是統一的、公開的。在這一天,王氏族人要集體聚餐,將一年中臨診時的感悟與接觸到的特殊病例進行相互溝通,席間還要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力求將王氏婦科傳承好、發展好。有一塊“家和萬事興”的匾額就是當時的佐證。正因為有這樣的匯聚力和家族的團結,才促使王氏婦科代代傳承,延續近千年,為三晉中醫藥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每代王氏婦科傳人從孩提時即開始識藥辯性,背誦祖傳湯頭歌訣,醫學三字經,藥性賦、脈經、傅青主女科等。非達滾瓜爛熟的程度不可,稍誤一字,便會家法是問。王氏家規要求過了10歲就隨父輩見學診脈,20歲左右就開始獨立坐診。每代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必須在自己的病案中積累出典型病案,總結經驗教訓,以傳于后輩,代代繼承、世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