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健
全球石油加速進入買方市場
□ 高 健
我們預計本輪油價暴跌之后,油價復蘇將是長期的,高油價時代或許真的難以再現了。


1949年,美國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哈伯特發現礦物資源“鐘形曲線”規律。哈伯特認為,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任何地區的石油產量都會達到最高點,達到峰值后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將不可避免地開始下降。這也就是業界經常提及的“石油峰值論”。
通常對礦物資源的劃分有兩種類型,即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石油則被歸入非可再生之列,而這也是石油峰值論的理論依據之一。不過,隨著探測技術的不斷提升,常規以及非常規油氣資源被大量發現,全球石油儲量與日俱增,“石油峰值論”一說陷入尷尬境地,面臨巨大挑戰。
全球石油儲采比穩步提升。近年來,得益于美國頁巖油氣革命繁榮,北美頁巖油及油砂得到長足發展。正因為如此,美國成為全球首個連續三年日均產量增幅超過100萬桶的國家。加拿大石油儲量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委內瑞拉和沙特,其中油砂儲量占比97%。除此之外,另一大受益者則是委內瑞拉,該國北部奧里諾科重油帶的發現堪稱全球石油市場的重要里程碑。該油帶重油儲量高達2205億桶,僅該油帶的儲量就可以高居全球第二。
在多種石油資源大發現的背景之下,全球石油儲采比穩步提升。據BP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石油儲采比為52.5年,雖較去年有所下滑,但仍處歷史高位附近。通俗來講,全球石油越采越多!
全球石油消費比例持續下滑。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油氣”幾乎呈現三分天下的競爭格局,其中石油消費占比最大。截至2014年,石油仍然是全球的主要燃料,其占比為32.57%,但其市場份額已經連續15年出現下滑。天然氣、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得益于其環保效益,在全球能源消費領域得到長足發展。雖然石油在全球能源消耗中依舊占據一席之地,但長遠來看,化石燃料的競爭力將進一步下降。

全球石油市場供應持續過剩。從2010年開始,美國頁巖油產量大規模提升,美國原油總產量因此迅速飆升。短短5年時間內,美國原油產量增幅達到驚人的76%!2014年,美國日均產油870萬桶,較2013年增加120萬桶,增幅創下1990年以來的新高。在頁巖油革命的沖擊下,全球石油市場格局被迫重構,形成以歐佩克、美國和俄羅斯為首的“三超多強”的競爭體系。歐佩克江湖老大地位的沒落,引發了近半年以來全球石油市場的低價競爭局面,全球石油產量穩中有增。
與此同時,由于全球經濟處于經濟危機的修復期,歐元區、日本以及金磚國家經濟增速均出現較大程度放緩,全球石油需求隨之減弱。2014年,全球石油需求日均增幅為80萬桶,較2013年的140萬桶大幅下滑,世界石油市場進入罕見的持續供應過剩時期。IEA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油市在過去五個季度一直處于供大于求的情況,這是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以來持續最久的一次過剩。若OPEC保持當前生產速度,那么到第三季度,油市過剩局面將演變成至少1985年來最長的一次。
一方面,全球石油市場進入長期的供應過剩時期,另一方面,美國頁巖油氣繁榮之景仍在延續,美國在石油自給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因此,后期全球石油市場將面臨另一大考驗——美國解除石油出口禁令。
20世紀70年代初,因美國支持以色列,引發阿拉伯國家的聯合制裁,石油全面斷供,進而導致美國石油危機,并演化為全球經濟危機。自此,美國政府實施石油出口禁令,以維護該國能源供應安全。不過,近些年,美國輕質原油產量持續攀升,甚至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原油庫存量升至1980年來的新高。因此,重啟原油出口的呼聲日益高漲。
而一旦美國原油出口禁令解除,輕質原油投放海外市場,屆時全球原油供應將更為過剩。不僅如此,更深刻的意義在于,美國在全球石油市場中身份的轉變,即由最大買家向賣家轉變,而這也將進一步促使全球石油貿易格局的重整。
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石油貿易市場將呈現“供應多極化,需求中心化”的發展趨勢,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在全球石油市場的地位將更為突出。我們認為,在全球能源種類及儲量穩步提升,石油市場供給過剩漸趨常態化以及全球石油市場貿易格局重構的合力作用下,石油市場將由賣方市場加速向買方市場轉變。買方市場的實質,就是買家占據絕對主動,商品選擇的主動權決定了商品價格的弱勢。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我們預計本輪油價暴跌之后,油價復蘇將是長期課題,而且,未來油價運行的區間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頁巖油等資產的生產成本。就目前而言,每桶40~75美元將會是油價較長期的運行區間,高油價時代或許真的難以再現了。
(作者單位: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