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許帆婷
打通創新驅動戰略落地的關鍵環節
——訪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
□ 本刊記者 許帆婷
中國石化在最新《財富》世界500強中已經位居第二,但仍然存在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實際上是核心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
編者按:創新驅動發展,是黨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國家發展、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指出,創新是科研院所的本質屬性,要深化改革,主動作為,以創新驅動引領中國石化未來發展。本刊記者專訪了集團公司直屬研究院的專家學者,暢談對中國石化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看法。稿件將在近期《訪談》欄目中陸續刊出,敬請關注。

□ 金之鈞院士。
近日,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之鈞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在談到中國石化如何更好實現創新驅動戰略時,他認為關鍵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使戰略的頂層設計真正落地。
記者:創新驅動不僅是國家戰略,也是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發展的重要戰略。您認為這一戰略的提出有什么樣的意義和必要性?
金之鈞:從國家角度來說,改革開放30年,我們在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背后存在著犧牲環境和消耗大量資源的問題,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但科技創新能力大大落后于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在十幾年前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一問題高度重視,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把科技的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說,依靠科技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家的必然選擇。
記者:中國石化的科技創新能力與現狀如何?對中國石化來說,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什么現實意義?
金之鈞:中國石化的科技創新能力目前在中央企業中排名比較靠前,多年來我們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都名列前茅,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也解決了一系列重大生產技術難題。在煉油和化工兩大領域是走在全國前列的,就上游板塊而言,多項理論與技術也是全國領先的。比如說以勝利油田為代表的東部老區,隱蔽油藏勘探和高含水提高采收率的技術有自己特色;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為代表的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與開發技術也走在前面,發現了塔河油田和元壩氣田;在最近頁巖氣的勘探開發中,發現了大型商業化天然氣田——涪陵頁巖氣田;在海相烴源巖保存條件的研究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石化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已經位居第二,但仍然存在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實際上是核心科技創新競爭力不足。
在超前儲備技術、基礎研究這一領域,我們感到用力不夠。比如全球有兩大領域是未來油氣發現的重點領域,一是海洋深水領域,二是北極地區。專家預計這兩大領域資源量占人類未發現資源的50%以上。我們在深水勘探開發技術和北極抗高寒抗冰川的勘探開發技術方面,與世界其他大石油公司相比,缺乏超前技術儲備。另外,在海相頁巖氣突破的同時,我們的陸相頁巖油領域還沒有商業性突破,有諸多理論技術問題尚待解決。
記者:您認為石勘院應該在實現中國石化創新驅動戰略方面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金之鈞:5月18日,王玉普董事長在石勘院調研時已經做出明確指示,要求石勘院在支撐和引領上發揮更大作用,要貼近生產,全力支持上游度寒冬。在低油價狀態下,上游從過去利潤最大的板塊變為現在虧損的狀態,不論一線生產人員還是科研人員都感到壓力倍增。目前石勘院正緊密配合油田部和各油田,一方面在做強做大天然氣上下功夫,做好天然氣增儲上產工作;另一方面在降本增效上下功夫。去年我們為國勘公司提出開發投資優化建議,得到了投資減少14.2%,而產量僅減少0.6%的顯著效果。
除了支撐當前發展,王玉普董事長還要求我們著眼長遠,引領上游產業未來發展,解放思想,超前謀劃,聚焦深海、北極、鹽下、非常規資源等領域。比如,石勘院有一個專門的課題組在跟蹤北極勘探開發的相關情況。而這些影響未來發展的重大領域往往是大計劃,光靠石勘院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舉集團公司之力,調動整個公司乃至國家的力量才能有所突破。
記者:您認為中國石化要實現創新驅動戰略的關鍵在哪里?
金之鈞:創新體系建設主要在于頂層設計,要強調問題導向和未來技術走勢的預測,從這兩個角度出發謀劃好我們的未來。現在的關鍵問題是已有的戰略如何落地。過去我們也有戰略,但如何從戰略到年度計劃,再到組織實施,缺少必要的流程保障。中國石化在戰略落地上要花大力氣。
正如王玉普董事長所說,我們在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上要下功夫。目前,中國石化從基礎研究到工業應用這一條創新鏈條還沒有完全形成。我認為,應該加大與中科院和高校的合作力度,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同時,八大直屬研究院要發展成為技術研發的核心群體,要進一步暢通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到油田企業進行試驗、推廣的途徑,讓我們的技術落地,快速轉化為生產力。
石勘院有個課題組對國內外科研體制、機制做了些研究。有兩個結論讓我們很受啟發。一是以科學家為中心的研究主體,以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為核心,有穩定的核心團隊。石勘院下一步也要推進項目組長負責制。二是革命性的技術往往有20年左右的研究周期,比如三次采油、聚合物驅油、水平鉆井技術等。隨著方法和條件的改進,未來科研的周期不見得是20年,但也需要較長的科研周期。團隊不能左右搖擺,要堅持在一個方向上持續攻關。這也需要集團公司科技管理部門在某些重大技術方向上持續支持,加大投入。
記者:將來,石勘院創新驅動要在哪些方面增加關注度?
金之鈞:首先,石勘院要繼續堅持市場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建立從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市場、客戶為導向的研究體系。
其次,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目前,我們總體上低層次的重復研究較多,重點不夠突出,要抓住要害問題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要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培養年輕科技骨干。創新驅動,本質上說是人才驅動,科技競爭就是人才競爭。同時,也要建立一套約束機制。在人才培養方面,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年輕人培養力度,要有寬容失敗的科研氛圍,教育我們的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浮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搞不出好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