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鴻杰
經濟新常態下的能源企業
□ 趙鴻杰
能源企業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2015年4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其中GDP同比增長7.0%,創下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同季最低增速,2009年一季度增速為6.5%。5月14日,國家能源局公布,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3%,但仍是8個月以來的次低。今年開年以來作為觀測經濟“冷暖”重要指標的全社會用電量一直低迷,3月份更是同比下降2.2%。6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5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2%,連續4個月處于1時代。經濟增速、全社會用電量和CPI的增速下行,意味著總需求小于總供給。目前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需求疲軟與產能過剩的矛盾并未有實質性的改變,穩定經濟增長任務艱巨。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很多行業感受到陣陣寒意,那么能源行業應該怎么應對呢?
新常態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考察河南時首次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有別于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的狀態。新常態的新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降速度,由原來的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降低經濟增長速度;二是調結構,改變過去經濟增長以工業為主導的局面,過渡到以服務業為主導;三是轉方式,經濟發展由原來依靠廉價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轉向依靠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
具體到能源行業,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時,提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加強國際合作,實現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這是國家從最高層次作出的方案設計,并且將能源改革上升到革命的高度,足見國家對于能源的重視。
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加快電力、油氣等體制改革”。很快,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從電價改革、電力交易體制改革、發用電計劃改革、售電側改革、分布式能源發展,以及電力規劃和監管等方面提出七大任務,28項小任務。新電改明顯提速,售電市場放開或率先在三地試行,同時行業整合加快步伐,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并成新的“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至于油氣領域,相信在今年年底前,國家也會出臺相關改革的方案,進一步理順體制機制,實現新的發展。作為我國能源基石的煤炭行業則正經歷最困難的時期,煤炭業的黃金十年在2012年下半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離去,之后很多煤炭企業陷入虧損,紛紛降薪減員。截至2014年底,全國煤炭產能約40億噸,而煤炭消費量為35.1億噸,供求失衡嚴重。作為煤炭行業的龍頭老大,神華集團正在醞釀全面降薪,其下屬的部分公司已經開始行動,降薪幅度最高達到40%。國家能源局在調研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煤炭重點企業時表示,要深化改革,提高煤炭產業的集中度,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點煤炭企業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以預見,煤炭行業將面臨新一輪整合,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型升級。
除國家在宏觀層面的改革措施外,處于新常態經濟環境中的能源企業應該怎么做呢?能源企業只有眼睛向內,謀劃新的發展思路,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
一是減少成本支出,提高效率。在當前階段,經濟增速放緩,使得能源需求減少,同時油氣、煤炭等能源價格一直低位運行,使得收入減少。因此,一方面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成本,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另一方面提高效率,間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從企業內部挖掘增長潛力。

□ 經濟新常態下的能源體制改革。侯燕明 制圖
二是注重技術創新,增強實力。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增強自身競爭力。
三是深化企業改革,完善機制。在快速發展時期,很多問題被業績所掩蓋,一旦放慢增長速度,相關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因此這正是進行改革的最好時機,清除影響企業發展的障礙,為未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是加強國際合作,互利共贏。當前,經濟全球化正不斷深化,國家也鼓勵更多的企業走出去,與相關外國企業進行合作,運用各自比較優勢,實現互利共贏,減少經濟環境不景氣帶來的沖擊。
五是遵守法律法規,依法經營。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企業應該提高依法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增強法律意識,規范經營,這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要求。
六是重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稅即將推出,環境保護壓力劇增。作為推動經濟發展重要力量的能源企業應該更加注重節能減排,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重視環境保護,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負責任的企業正面形象。
事實上,經濟進入新常態也是一次發展機遇。中國不可能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也不可能一直以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依托,經濟的轉型升級刻不容緩。人口紅利、資源等優勢逐漸減少,環境污染的惡化、國際競爭的加劇,都迫使中國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實現可持續性的發展。放慢量的增長,逐漸轉向質的提高,未來會更美好。能源企業只有積極行動起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才能實現在新時期的自我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