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玲
摘 要:愛倫·坡被譽為唯美主義的先驅,他反對說教詩,認為美應該是詩歌創作的唯一目的。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愛倫·坡從始至終踐行自己的創作原則,寫出了大量優秀的詩歌并形成了自己的詩歌創作理論。《致海倫》是愛倫·坡為了紀念自己心中美的偶像斯坦納德夫人而寫的一首詩,創作此詩時,詩人只有十六歲,然而這首詩卻能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詩人的創作理論。該文以唯美主義及愛倫·坡的創作原理為理論基礎,從超凡之美的象征、心靈之美與純真之愛的融合以及詩人唯美的表達方式等幾個方面,來評析《致海倫》中海倫的形象,從而彰顯了詩人始終如一的唯美、唯愛、唯真的詩心。
關鍵詞:詩心 唯美 唯愛 唯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6(c)-0212-02
在其著名的詩歌理論著作《詩歌原理》中,愛倫·坡這樣論述:“詩的本源就是人類對超凡之美的渴望,同時這種本源總是在一種使靈魂升華的激動中得到證明……愛情---那個真正的、神圣的厄洛斯,那個區別于維納斯的烏拉尼亞---才無疑是所有詩歌中最純粹、最理想的主題。”[1]厄洛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愛神丘比特,是愛情的化身,在古希臘神話中,烏拉尼亞和維納斯都是愛之女神,烏拉尼亞掌管崇高理想的愛情,維納斯掌管世俗的肉欲之愛,因此,顯而易見,愛倫·坡崇尚的是崇高的理想之愛。詩歌中的描繪難免時有夸張,關于此,愛倫·坡認為“我們可以原諒詩人的夸張,因為那些夸張中也不乏真誠”。[1]由此而見,愛倫·坡詩歌創作的初心便是:唯美、唯愛、唯真。
《致海倫》是愛倫·坡早年最重要最有名的詩作之一,創作這首詩時,愛倫·坡,只有十六歲。這首詩的創作靈感眾所周知:當時在弗吉尼亞里士滿上學的愛倫·坡一次見到一位同學的母親簡·斯蒂斯·斯坦納德婦人(Mrs. Jane Stith Stanard),被她的端莊美麗深深吸引,為了紀念這種美,他后來寫出了這首享譽世界的、哀婉多情的愛情抒情詩。盡管創作于年少時期,這首詩卻無疑充分展現了愛倫·坡的詩歌天賦與創作才華,歷經兩個世紀的沉淀、考驗與洗禮,這首詩仍然是世界詩苑里最耀眼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讀者感受到了一顆初露端倪的詩心:對超凡之美的追求、對純真之愛的表達、以及在他的詩歌生涯中一直貫穿始終的、對自己內心聲音堅守的那份真誠。在這首詩中,愛倫·坡更用自己的獨特方式刻畫出了一個超凡、脫俗而又唯美的海倫形象。
1 海倫—超凡之美的象征
愛倫·坡說,“詩的唯一合法領域就是美”[1]。美麗端莊的斯坦納德夫人正是少年時代的愛倫·坡心中美的偶像。在《致海倫》中,他把斯坦納德夫人比作希臘神話中的人物海倫。在希臘神話中,海倫是宙斯和勒達的女兒,也是斯巴達國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一次,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在執行任務時,作為客人探訪斯巴達國王黑涅拉俄斯,黑涅拉俄斯要到克里特島去,臨行前囑托王后海倫,照顧好帕里斯,不料海倫卻與帕里斯互生情愫,并被帕里斯帶回了特洛伊,墨涅拉俄斯為了奪回海倫隨即發動了持續了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戰爭,海倫的美貌,可見一斑。在愛倫·坡看來,斯坦納德夫人的美是超凡脫俗的,她的美,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這位絕世美人。《致海倫》是一首完全表達個人情感的詩,在這首詩里,愛倫·坡本人就是詩歌的抒情主人公,他為自己設置了一個宏大的歷史場景,他寄情于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把自己比喻為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奧德修斯,把斯坦納德夫人的美比喻成海倫的的美,“你的美貌對于我∕就像古老的尼色安帆船”[4],古老的尼色安的小帆船漂浮在蔚藍的海面上,這本身就是一幅令人向往的、溫馨靜美的畫面,而這樣的美景,很少有人能夠親眼目睹,往往只存在于夢幻或者想象中。詩人一開始就借助于神話人物并如此直抒胸臆地表達自己對海倫美貌的贊嘆,使讀者感到一種靜謐之美的同時,也為整首詩蒙上了一層神圣、神秘的色彩,讓讀者產生一種唯美之感。
在第二節中,詩人進一步描繪海倫之美:“你那紫藍色的頭發∕典雅的臉∕你的仙女般的風姿”。[2]紫藍色在這里指的是紫色的風信子花的顏色。風信子是詩人引用的另外一個典故。在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邂逅了正在運動的少年風信子(Hyacinthus),驚艷于他那玉樹臨風的絕色之美,并深深地愛上了他;但是另一位神明西風之神哲洛斯也非常喜愛風信子,卻始終沒有得到風信子的愛,于是便心生妒忌,并決意報復,一次在阿波羅擲鐵餅時做了手腳,使鐵餅投到了風信子的臉上,風信子因血流不止而丟掉了性命。阿波羅長歌悲泣、痛苦萬分,不料風信子留在地上的鮮血卻消失了,地上慢慢長出一朵紫藍色的、花香濃郁、沁人心脾的花來,為了紀念這位英俊的美少年,阿波羅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種花。在這首詩中,詩人把海倫的頭發描繪成風信子般的紫藍色,她的面容是溫婉典雅的,她的姿態是仙女一般的。如此之美,無人能夠抗拒,無人能夠觸摸,卻又將永留心中不會忘記。
在第三節中,對海倫美的謳歌又上升到了一個層次。詩人把海倫比作靈魂女神普賽克。普賽克亭亭玉立,像一尊雕像一樣佇立在壁龕里,手里握著一盞晶瑩剔透的瑪瑙燈。瑪瑙被視為美麗、幸福、吉祥、富貴的象征,因其兼具瑰麗、堅硬、稀有三大特征而榮膺“玉石”桂冠的稱號。很顯然,在這里詩人是想通過瑪瑙燈來襯托靈魂女神普賽克的美,從而來贊頌海倫的美。
2 海倫—心靈之美與純真之愛的融合
在《創作哲學》中,愛倫·坡明確地表達,“美女之死無疑是天下最富詩意的主題。而且同樣不可置疑的是,最適合講述這種主題的人就是一個痛失佳人的多情男子”[1],這個觀點盡管是愛倫·坡晚年才提出的,但同樣適用于《致海倫》這部作品。在《致海倫》中,抒情主人公,即愛倫·坡自己就是那個謳歌自己所仰慕的美的偶像之死的“多情男子”。愛倫·坡自稱這首詩“寫于充滿激情的少年時代,獻給我靈魂里第一次純真而完美的愛情”。[3]在此詩中,“你的美貌對于我∕就像古老的尼色安帆船∕它載著風塵仆仆疲憊的流浪漢∕悠悠蕩蕩在芳馨的海上∕駛向故鄉的海岸”。[2]此時,這位“多情男子”化身“精疲力竭的流浪漢”,乘著“古老的尼色安帆船”駛向“故鄉的海岸”。這里的“流浪漢”不是一般意義上居無定所、漂泊行乞的流浪漢,而是那個為了奪回王后海倫、維護國家尊嚴而奮戰于特洛伊戰場上的英雄奧德修斯。特洛伊戰爭后,他經歷了十年的海上漂泊,才最終回到了家鄉的岸邊。十年的海上漂泊足以證明他對故鄉的惦念、向往與熱愛。詩人開宗明義,借承載流浪漢的唯美典雅的尼色安帆船比喻海倫的美,并以英雄奧德修斯十年的海上漂泊,來比喻自己對海倫美的渴望與愛的真誠。
繼而在第二節中,詩人繼續頌揚這種超凡的美與真誠的愛:“久久漂流在洶涌的海面,你那紫藍色的頭發∕典雅的臉∕你的仙女般的風姿∕把我引入昨日希臘的榮耀∕和往昔羅馬的莊嚴。”[2]這一節,詩人將海倫的形象置于一種超凡脫俗的歷史氛圍之中,使人想起當年亞歷山大大帝統治下的希臘的榮耀,以及昔日羅馬帝國的輝煌:她的藍紫色的頭發、典雅的容顏和仙女般的風姿,她熠熠生輝的形象使人們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之美,同時又使人感受到一種莊嚴神圣之愛,因為海倫的美被認為是古希臘、古羅馬燦爛文化的象征,人們對古希臘、古羅馬的燦爛文化又有著一種本能的崇拜與熱愛。 “流浪漢”乘著一葉小船長期漂流在洶涌的大海上,每天可能遇到的危險、內心的孤獨與焦慮可以想見,這時,海倫熠熠生輝的形象便成了一種安慰、一種最重要的精神陪伴,使“流浪漢”無數次地感受到古希臘的榮耀與古羅馬的莊嚴,力量與希望也從而一直再現,引領著他駛向家鄉的海岸。
如果說詩人在第一節中歌頌的是因海倫的外貌之美而引發的自然之愛、在第二節中贊美的是因其熠熠生輝的歷史形象而引發的神圣之愛的話,那么第三節便由對自然之愛與神圣之愛的頌揚發展到了對靈魂之愛的謳歌。“嗨!我瞧你佇立在壁龕里∕像尊雕像一樣亭亭玉立∕手握一盞瑪瑙燈∕啊,普賽克∕你從天國來。”[2]普賽克是希臘神話中象征人類靈魂的女神,為小愛神厄洛斯所愛。這里,詩人把海倫比喻成來自天國的象征靈魂的女神普賽克,暗示出海倫的靈魂之美,而靈魂之美則是激起純真之愛的根源。在古希臘神話中,傳說愛和美的女神阿佛洛狄,躺在樹蔭下熟睡時,她的兒子愛神厄洛斯,偷偷的把她閃閃發光的指甲剪下來,并歡天喜地拿著指甲飛上了天空。飛到空中的厄洛斯,一不小心把指甲弄掉了,而掉落到地上的指甲變成了石頭,就是瑪瑙。人們認為擁有瑪瑙可以強化愛情,調整自己與愛人之間的感情,因此,手持瑪瑙燈的普賽克就是詩人對純真愛情的最唯美的表達。如此,詩人便完成了他對純真之愛的解讀:自然之愛---神圣之愛---靈魂之愛。
3 詩人對海倫形象的唯美表達
愛倫·坡對詩歌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他反對“教誨詩”與“社會詩”,主張寫“純詩”,認為“詩之所以是詩,僅僅是因為它可在啟迪心靈的同時對其施予強烈的刺激;但由于心理上的必然,所有強烈的刺激都很短暫”。[1]鑒于此,詩歌的篇幅應該短小,能讓人一口氣讀完。《致海倫》無疑與愛倫·坡的這些原則是契合的:篇幅短小,只有三個詩節,每節只有五行;屬于“純詩”,以體現美頌揚美為唯一目標,從外貌之美到神圣之愛到靈魂之美節節遞進,激蕩讀者的心靈,使讀者感受到一種唯美、莊嚴與神圣。
愛倫·坡強調詩歌語言的節奏與韻律之美,他說:“在節拍、節奏和韻律形式上都富于變化的音樂對詩歌來說非常重要,所以絕不可驕橫地把它摒棄;音樂是詩歌至關緊要的助手,只有白癡才會拒絕它的幫助。”[1]《致海倫》每節都有兩個押韻的音節,但押韻的形式不拘一格:第一節一、三行,二、四、五行押韻;第二節一、三、五行,二、四行押韻;第三節一、四行,二、三、五行押韻。不同的韻律像跳動的音符,演繹著唯美動聽的樂曲。為了增強美感與音樂性,詩人還運用了押頭韻的修辭手法,如第一節中的“The weary, way-worn wanderer bore”與第三節中的“How statue-like I see thee stand”。
愛倫·坡認為,“藝術作品永遠都需要兩種東西:一是得有點復雜性,或更準確地說是適應性;二是得有點暗示性,或曰潛臺詞,不管其含義是多么不確定。” [1]《致海倫》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1824年4月,三十一歲的斯坦納德夫人病故,他為此非常傷心,其后很長一段時間神思恍惚,常做惡夢,而且多次在夜里到斯坦納德夫人墳頭哭泣。這種‘失美之痛使他后來寫出了《致海倫》一詩。”[1]因而,這首詩的主題很簡單,就是為了紀念美麗的斯坦納德夫人的逝世。但詩人并未直接描述斯坦納德夫人有多么多么的美,而是把贊頌她的美、紀念她的逝世這件事情復雜化了。詩人首先設置了一個宏大的歷史場景,把抒情主人公設定成歷史英雄奧德修斯,并在選定的歷史場景中找到了一個客觀典型的歷史人物海倫,作為他心中偶像的化身,賦予人物一種神秘、神圣之感,通過抒情主人公對海倫的贊美達到對自己偶像的贊美,渲染了詩歌氛圍,使詩歌表達達到了出奇制勝的效果。接下來,詩人繼續使這種氛圍發酵,又把海倫比作風姿綽約的仙女,使抒情主人公重又感受到古希臘的榮耀與古羅馬的莊嚴。讀者讀到此,也不禁產生莊嚴肅穆之感。詩人在第三節進一步深化主題,把海倫比作靈魂女神普賽克,來表達對純真之愛的根源---靈魂之美的頌揚。
這首詩充滿了意象、象征與隱喻。古老的尼色安帆船、疲憊的流浪漢、芳馨的海面、故鄉的海岸……詩人寄情于這些具體的意象,通過對這些意象的想象來委婉、含蓄地表達內心波濤洶涌的情感。經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首創作于十六歲之時的詩作,可以從多個角度完美地闡釋愛倫·坡的詩歌創作理論,并彰顯了一位文學天才初露端倪的詩心:唯美、唯愛、唯真。
參考文獻
[1] 愛倫·坡.愛倫·坡詩集[G].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2] 胡家巒.英美詩歌名篇祥著[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